AT-56-001  

細讀此文,縱然不能使你立刻成為專家,但臨陣磨槍......

  聯考過了很可能就會有人求教你──當然是音響技術的長期讀者──選購音響的訣竅及方法,雖然你也裝過或修過幾部擴大機,但走進琳瑯滿目的音響店真的就能做一明智的選擇嗎?為免於你「誤人子弟」,我們特請蘇天豪先生趕譯此文,希你盡速熟讀以備不時之需,使你的後進老弟心服口服!

──編輯部

  假如有這麼一天,我們突然想到要對市售音響器材各機型間搭配組合的可能性加以分析的話,此時就算我們把這個分析的範疇限制在有限的購買預算中,也可以看出下述的統計不是開玩笑的:例如我們假設買擴大機的預算是100英鎊(約為8.500元台幣),唱盤是80英鎊,唱頭是20英鎊,而揚聲器、調諧器和卡式錄音座則為100英鎊,在這種預算範圍中,音響店可以提供的廠牌和機型(以唱頭為例,能有27種之多,唱盤也不下於21種),以其搭配的可能性依排列組合算來,可以有五千二百萬套的組合(正確的數字是52.436.160)!如果說要一套一套的去試聽,就算你每一套都只聽上5分鐘,也要499年才聽得出一個結果來!

  當然我們不可能有這種美國時間來這麼做,故而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替你省下那些你聽不出結果的時間。而我們一切說明的出發點,都是出自你所要的只是一套「物有所值」的音響的假設,換句話說,是要能讓你覺得賞心悅目,又不致有得不償失的感覺。

  首先我們要聲明一點,以下數章並不是為了那些愛湊熱鬧的角色而寫的。坦白的說,如果你對音響器材的選擇完全基於有多少個旋鈕、多少種指示、用的是紅燈或綠燈,那麼你就全然不該買這本雜誌。誠然,精美的外觀對諸多挑剔的音響專家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但是如果所發出來的聲音不忍卒聞的話,也無濟於事。

  我們也不打算向你推荐這麼一套器材,如果你買了就會在親友間出名,或許我們所推介的器材會使人印象深刻,但絕不是因為其外形像協和機的座艙般動人,或是像出自設計中心般有來頭,其動人的原因必然在於再生出來的音響效果能讓人瞿然端坐。但這又不是因為其高音使人如坐針氈般猛烈,或是低音如地震般驚天動地,而是因為再生出來的聲音能完全臨摹現場的音樂;而音質也能和樂器所奏出來的極為類似,每一個音符都能清晰的表現出來,並能有空間感和透明感,同時也要讓人充分有圓潤和臨場的感受。

  由於空間和文字所造成距離的限制,我們對你的助益有限,因此一切完全要靠你自己和你所選擇的音響經銷商來做決定。而在此我們所能告訴你的是如何在琳瑯滿目的機種中去蕪存菁,及如何縮小一些訴諸耳朵的選擇差距(包括售貨員基於本身利益所在而施加於你的壓力);以前我們提過,但是值得一再重複,那就是哪怕貴一點,也要選一間好一點的音響經銷店(最好是由同好們所推荐的),能提供充分的解說,特別是能讓你帶回去試用一陣子。同時,多花一點錢而使整個系統得以正確組合起來,也是值得的。另一個要點是:不要重金買進整套音響,卻又吝於區區而用上一些彆腳的導線和插頭,妥當採用一切附件,不僅能使器材免於受損,更不會有哼聲、嗡嗡聲、爆裂聲,以及「哎呀!怎麼只有一個喇叭有聲音!」等情事發生,同時還會使聲音更加完美。

AT-56-002  

I 擴大機

  要選擇合適的擴大機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把所有的售價和你的擴大機預算相當的機種加以比較;另一個方法則可能比較符合你對品質的要求,即以輸出功率為比較的著眼點。

  現在,我們就從功率談起,到底擴大機要有多大的輸出功率才能配合你的聆賞環境呢?這可能是最大的癥結所在,因而趁早弄清楚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有一種簡略的概算法,能輕易的評估出音響系統的功率需求,即每1.000立方呎(28.3立方公尺,而1坪約為3.305平方公尺)的室內容積,每聲道就要有12到17瓦的輸出。

  由此而衍生出兩點有待說明,其一為上述規則適用於Hi-Fi性能的追求,其二為各揚聲器因系統設計不同,而使得感度或效率不一而足。嚴格說來,這兩點之間是相互關連的,但是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一點,即功率大一點遠勝過小一點。

  因此要決定擴大機的功率也不太簡單,坦白說,每聲道低於9瓦的輸出,就不足以在毫無失真的情形下,能有應付音樂中漸強音的功率餘裕。

  然而,在做成任合選擇時,你認為擴大機該有多大的音量,心裡還是要有個數,如果你一定要一個絕對的準則,我們只好堅持到底的說最少有8瓦,而較為適當的數字是每1.000立方呎的室內,每聲道要有12到17瓦。

  現在再來說明一下和功率有關的一點,功率擴大機的額定功率是由製造廠家所訂定的,要知道各家的說法概不相同,對門外漢而言極易引起困惑。

  大多數的擴大機其功率表示法是在某特定負載阻抗下的均方根(rms)值,此一特定阻抗通常是8歐姆,要注意4歐姆阻抗的功率值如不是用在4歐姆的揚聲器上(事實上大多數的揚聲器都是標稱8歐姆的),而用來推動8歐姆的揚聲器時,輸出功率會顯著的下降。

  同時要注意一些峰值功率(peak power)、總功率(total power)、及音樂功率(music power)等說法,比起我們用來比較擴大機性能的「均方根(有效)功率」而言,會比較少──有時差得很多。

  至於說擴大機面板上的控制旋鈕,通常應當有低音(bass)和高音(treble)的音質控制,有時候還會有轆聲濾除電路(濾掉唱盤所生的轆聲),以及刮聲濾除電路(濾除高頻的雜音──特別是唱片上刮痕所生者)。

  在規格表上你同時還會看到「頻率響應」等諸如此類的新奇名詞,在此也一併說明一下。

  頻率響應的數值應當在20Hz到20.000Hz(20KHz)的範圍內,其寬限的程度是-3dB,如果能比-3dB還好,好比說是20~20KHz -1dB,則就更加不錯了;信號雜音比(訊噪比)最少要有50dB,如果能有60dB更好;串音當有40dB,50dB則更好;失真在1%左右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仍和失真的種類有關,舉例來說,有一種失真稱做交越失真,就是極為令人不快的,而由於製造廠家和評論家們都不太重視這種失真,是以最好選擇低於1%的機種,同時在買進以前要反覆的以各種音量試聽。

  某些擴大機上還有一種「響度控制」的裝置,儘管說這不一定是必需的,但如果電路設計恰當的話也是極為有用的,這種觀念是在低音量時提升低音和高音,來配合人耳的聽覺特性,以期獲致更自然的效果,有時候這種裝置和音量控制連動的,音量調低後就自動做必要的提升。

  實際品質的測試是就整個系統聽出來的,故而某一項組件工作不當時,整個系統就無法正常工作,也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了。

  在做成決定前,要牢記在心一旦買進後就要步入Hi-Fi的境地,故而一定要確實的去試聽,並且要盡可能的吹毛求疵,其著眼點是要盡量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以免買了不久就又要開始考慮換機或昇級的花費,如果你認為在某些方面多加投資就能獲致更多改進,則不妨放心去做,因為到底要聽美好音響的是你自己的耳朵,所得的樂趣也是你自己的,故而最好能一勞永逸,從一而終的只做一次選擇就好。

II 調諧器和天線

  想要有良好的立體聲調頻接收,一定要有良好的調頻天線裝置,就算你住在電台的發射天線附近,在閣樓或屋頂上裝一具天線也是明智之舉,至少也要裝一具3節的八木天線,但如果距離發射天線35英哩以上時,就應該裝4節或6節的。僅僅是在室內裝一條簡陋的偶極子天線是不太好的,因為你不僅可能收不到合適的立體聲信號,更可能因為過往的車輛、溫度調節裝置及電器開關等而引起干擾。

  連接天線的導線不是同軸(75歐姆)式的,就是雙線(300歐姆)式的。同軸的饋線通常有一個特殊的插頭連接,才能插入調諧器的75歐姆天線端子,有些調諧器或收音擴大機是兼有75歐姆同軸電纜式或300歐姆平衡式兩種輸入端子的。但是有些機型則因地區特性而只有兩者之一,由於兩者之間不能互換,按錯了不同阻抗的端子,感度會降低,信號弱的電台雜音更多;我們最近曾測試過一種機型,由於嚴重的設計誤差,300歐姆輸入端的感度竟然比75歐姆端低上20多dB。

  如果你只對接收本地電台的廣播感興趣,那麼你就無須太過擔憂調頻單元的輸入感度,但是如果你想要收到較遠的電台,感度就得高一些了。其典型的數值依IHF 30dB的表示法當為1.2uV,較差但仍可以接受的數值可能低至5uV,而等值的立體聲感度要比單聲低上24dB,例如說對前述30dB感度較高的接收機而言,其立體聲感度為20uV,而感度較差的接收機,立體聲感度是80uV。

  同時你也要注意射頻級的內調情形,遺憾的是評論家們都過於忽視此一數值,如果調諧器的射頻內調特性差,在接收到兩個或更多的強信號時,所生的內調現象就會在刻度盤上其他的位置接收到,在某些情形下,如果有強信號出現時,就不可能接收到任何若電台了,並在2個頻道外產生混附效應。

AT-56-003  

  有時候你想收聽一個極弱的電台,但卻緊鄰著一個極強的本地電台,此時你就要參照一下調諧器的鄰近(adjacent)和相隔(alternate)頻道的選擇性。有些接收機由於有極強的自動頻率控制效果,實際上就不可能接收到緊臨強信號旁的弱信號了,同時在某些情形下信號強的電台會對信號弱的電台產生干擾和噼啪聲,因而無法收聽,如果想要正常的收聽到弱信號的電台,相隔頻道的拒斥至少要有50dB,這種相隔頻道測試是在強信號旁400KHz處完成的;如果你是住在機場附近,同時正位於繁忙航線的下方,你就該選一個假像拒斥比良好的調諧器,可以接受的數值通常都在65dB左右,就算有65dB的拒斥比,在刻度盤上某些電台位置的附近仍會有航空器所生的信號,約為6uV左右,故而干擾仍能聽得出來。有的評鑑會引用捕獲率的數字,其優點為相當於調諧器能選擇同一頻率上信號強的電台,而拒斥信號弱電台的能力,此一數值對單聲接收相當重要,當然對於立體聲接收而言卻是極為重要,捕獲率有2dB或更好,就可以稱之為優秀,反之比4dB還差的數字就有待加強了。

  有許多評論家會列出限幅的臨限電平,即在該點時調諧器有最大音頻輸出,過此再增加射頻輸入電平,輸出也不會增加了,即令超過此限幅電平,嘶聲電平會有可觀的改善。一個良好的調頻接收機其臨限電平大約和單聲的IHF輸入感度相當,故而任何有收聽價值的廣播其音頻輸出電平都是相等的;調諧器的失真特性也極為重要,因而僅僅說明單聲道的失真數據是不夠的,或者只是指出中心拒斥的立體聲數據,即左右聲道同時發射所測得的,也是不行的,有時候電台的廣播中左右聲道的偏移非常大,這個時候差一點的調諧器就會產生破裂聲,特別是在該處的卜聲為然,故而要注意廣播信號中立體寬度部分中左聲道或右聲道單獨的失真特性,調諧器在調近正中央的調諧點時,其失真也應當最低才對,有些調諧器的失真最低點和調諧中點相差很遠,選購時要避之大吉,這個問題可以在收聽一個強信號時找出來,即轉動調諧鈕以確定聲音最佳點是落在失真能聽出來的兩點之間,此時調諧表也要指在最正確的調諧位置。

其他的規格要求

  串音通常不會成為問題,儘管我們也曾碰到串音只有6dB的機種,簡直不能輸出立體聲的信號,在整個音頻範圍內至少要有20dB的分離度,同時為了獲致真正第一流的性能,調諧器最好能有優於30dB的分離度,特別是在中高頻時為然,換句話說,在某些機種中,串音可能正是失真的來源而不是基本規格之一,這個時候寧可使串音的數字稍微差一點也無妨,以期能減少失真,然而某些工程師們,由於過於重視串音之為基本要件之一,因而忽略掉一味追求高分離度而引起的失真。

  輸入信號1mV時的信號雜音比(訊噪比)也是極為重要的性能之一,大多數的工程師是用CCIR(國際無線電通信諮詢委員會)的加權濾波器來測試此一數值的,對一個合理設計的調諧器而言,上述濾波器所用的加權後其雜音幅度應該在峰值變動下至少62dB之處,而如果調諧器不致使有時會再廣播中出現的雜音顯著的增加時,此一數值應當優於-65dB。哼聲的電平相當低,故而對大輸入信號所做的未加權訊噪比的測試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幅度為-60dB的50Hz哼聲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致很明顯,但是如果哼聲的頻率主要是100Hz或更高,例如說來自調整或濾波不良的電源供應單元,-60dB的數字不能算是很好,再音樂或說話中休止的音節時就會有高音調的哼聲出現;立體聲廣播時的訊噪比大約有65dB就很理想了,但是很難於測試出來,這是由於用來測試的儀器必須能拒斥14KHz左右的頻率,否則指示信號或多工線路動作信號會干擾測試,並使測試失準。

  如果你對廣播節目有錄音的興趣,你就該選一種有優良多工濾波電路的機型,對慢帶速的卡式和盤式錄音而言,為求有適切的濾除效果,其最低的拒斥能力至少要有-50dB,有的調諧器對指示信號的拒斥能力很差,因而在放音時會有嘯叫聲出現。

  有些調諧旋鈕做得很不靈活,但有的卻做得很平滑,因而很容易調諧選台,同時有的旋鈕更附有後座力的裝置,能使調諧鈕立即變換方向而無需稍做停頓,而再選購時可以利用幾個著名的電台頻率來檢測調諧刻度的精確性,如果誤差在200KHz以上時,這種刻度就不夠精確了,但如果每一座電台都能在100KHz的誤差範圍以內,這部調諧器在這方面的性能就算良好的。

  至於中波的性能,要注意中波和長波的頻寬不能太尖,使得聲音含混,選擇性精細能改進對本地和外來電台間的鑑波能力,但是這樣也自然會減少了收聽較遠處中波電台的樂趣;同時也要注意到最強的中波和長波信號不致使接收機過載;有的調幅單元是用棒狀陶鐵磁體天線,有的裝在機內,有的則是裝在機後的支架上,有時候這種支架式固定的,使得天線無法測向移動,但是如果能轉動的話,就能接收到較弱的信號了。

AT-56-004  

III 唱盤、唱臂和唱頭

  首先唱盤要能寂靜的、速度恆定的轉動,其次要能讓唱頭儘可能輸出清晰、純真的信號給擴大機,其速度要像磐石般穩定,不會有瞬間的震動;其三為不得將其本身特有的現象加諸於輸出信號上。

  轉速的恆定性主要和供電電壓有關,如果電壓下降10%到15%,轉速可望降低甚微,大多數的廠家都標明轉速對電壓變化能容忍的寬限程度。

  如果唱盤附有測速儀以及轉速微調控制,則真實的速度可經由調整而獲致。

  嗚聲和顫抖聲,為唱盤轉速時慢時快所致,也很重要,因為這種現象不僅會使唱片內含的實際信號失真,並會經由唱針而為唱頭所拾取。

  嗚聲可能是最為明顯的,任何人聽過鋼琴持續的音符其音調吃力的時高時低波動後,無疑不需任何進一步證明就能確定這種現象最好是不要出現。

  至於顫抖聲雖然不十分明顯,但也同樣令人不快,這是由於其失真特性會使高頻的音質粗糙及惡化,失去音樂再生時所必需的乾淨和自然的甜美,而一座質量重的唱盤,由於其轉動時的動量較不可能受到干擾──其重量和質量使這種情形不致發生,可以克服這種現象。

  嗚聲和顫抖聲的數字(通稱顫抖率)也當列入考慮,其數字在0.2%時堪稱良好,0.1%就極為良好,0.05%時就是很優秀的產品。

  轆聲,是最為令人不快的低頻噪音,在音樂中較寂靜的小節中就可以聽出來,特別是用低頻響應延伸的揚聲器來聽時為然,其成因是來自不良的軸承或者馬達的震動,透過唱盤而傳至唱針。

  皮帶驅動式唱盤有助於解決上述問題,因為馬達的震動大部分為軟而有彈性的皮帶所吸收,因而不易傳到唱盤,但是有一種直接驅動的系統,是一種全然不同的設計,馬達直接帶動轉盤,故而沒有任何傳動的機構。

  然而,不管是哪一種系統,直接驅動式也好,皮帶傳動或惰輪是也好,都逃不了要一個良好的軸承來讓唱盤轉動。

優良的數字

  所有規格表上列舉出來的數字,如果不註明其測試的方法,則毫無明確意義可言,好比說轆聲的數字標明為-50dB,並不能表示出什麼來,這個數字可能是在未加權的DIN(德國工業標準)A的情形測出來的,這個數字就是極為優良的性能表示,也可能是加權後的DIN B的情形,所測得的這個數字就極差,距Hi-Fi的標準還遠,加權後即DIN B的數字通常都比在未加權即DIN A情況下測得的數字要好,這是由於兩者測試轆聲(及其他參數)的方法不同。

  故而看規格說明時一定要搞清楚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意義,一般說來,我們把-60dB定為良好,-65dB非常好,-70dB時就相當優秀了,如果所引用的數字是未加權即DIN A情形所測得的,則-40dB堪稱良好,-45dB非常好,而已-50dB為相當優秀的數字。

  皮帶驅動式的唱盤,馬達懸置,通常和唱盤中心的軸承完全隔離,因而轆聲大為減少,然而把轉動自馬達傳送到唱盤的皮帶再使用一段時間後就會磨損和拉長,皮帶的材料有很多種,有時候,皮帶用久了就會顯得黏滯和聚滿灰塵,如果小心的清理有時候還能使之恢復,但是通常皮帶還會拉長些許,偶爾也會自帶動唱盤的正常位置上滑落。

  唱盤基座的選擇也極為重要,因為室內有人走動經由地板傳回的震動,或者是直接來自揚聲器的聲響回授,都會使唱盤的工作受到影響,良好的基座可以隔絕來自所處環境的震動,使得唱盤和唱臂能更為精確的搭配工作;要證實這一點,可以在唱盤上播放一張沒有聲音的唱片,然後用手指關節處敲擊桌面、唱盤外殼或是靠近基座的任何東西,注意此時揚聲器所發出的砰然聲響,在最壞的情況下,如果前置放大器的低頻提升也加足了,同時音量也旋得很大,就可以聽到一陣很響的轟隆之聲,這表示有很嚴重的回授正從揚聲汽船回到唱頭,這個時候你只有立刻旋低音量,或是減少低頻的提升,很明顯的是這種現象部分是由於聲響的回授,部分是由於低頻經由地板傳回,故而其情況視所在室內環境之不同而會有所改變。

  有的唱盤附有開關,啟閉時會造成很響的滴答聲,這種聲音也相當惱人的,買的時候一定要檢查一下,因為有時候過於尖銳的滴答聲一響會使有保護電路的擴大機跳開。

二、唱臂

  今日大多數的唱盤在售出時都附有唱臂,然而,對一些音響玩家而言,為了要使他的音響系統更加完美,他可能選用不同廠家的唱臂和馬達,如果要瞭解他們這麼做的奧妙,有必要先瞭解一些唱臂工作的情形,以及其和唱頭的關係。

  姑不論唱臂複雜的工程設計,其主要功能有二──支撐唱頭,以及提供通路讓唱頭的信號得以傳出,聽起來其理論似乎很簡單,但實際製作不良或設計錯誤的唱頭反會成為狗尾續貂。

  摩擦是唱臂的大敵,如果唱頭有傾向要滑過唱片的表面,唱臂應當要能遏止這種現象,為了要使所生摩擦力低,就該有高水準的設計,雖然說這種講究為必要表現在表面上,卻也幾乎能全面反映出成本之所在。

  質量是另一個問題,雖然說唱臂可以輕易移動,唱臂的質量依然介入整個系統,有良好設計的唱頭採用值輕的合金、管狀的構造以及打孔的唱頭殼來減輕質量,再加上重量輕的唱頭,就能減低其再唱片上移動時整個唱臂的有效質量了,質量高的唱臂其循軌能力差,並使信號失真。

  另一項有待克服的問題本質上是幾何的問題,支軸在一端的直線型唱臂只能循著圓周的路徑移動,這意味著原本應和音槽維持直角關係的唱針,實際在唱片上移動時其和音槽壁間的角度會漸漸變動。

  要克服這個問題可以對唱臂採取補償措施,也就是說使唱臂上裝有唱頭的一端彎曲,使得唱頭轉向唱片,其實這麼做也只是一種妥協,因為仍有若干程度的循軌誤差存在,只不過是使能控制的成分增多罷了。根本上,音槽開始時誤差最大,在唱片的三分之二時降至為零,過此又漸漸增加。

  自然這種問題也可以如此解決,即在唱臂支軸的一端下工夫,以使唱針在唱片上的整個旅程中都能和音槽維持直角的關係,但不可避免的是質量會增加。

  不要認為唱臂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實體,只有再與之配合的唱頭也能表現良好時,才能發揮其完整的性能,在選擇唱臂前要先決定採用何種唱頭,然後再選一個最能匹配那個唱頭特性的唱臂,好唱頭配了差唱臂,或是差唱頭裝在好唱臂上,不僅使音質變差,還會使唱片受損──也因而增加了一項開銷。

AT-56-005  

三、唱頭

  唱頭的選擇時為困難,而頻率響應未必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些唱頭的電感性極高,配合上導線的電容以及前置放大級輸入電路的電抗,可以形成一個阻尼調諧電路。

  然而有些唱頭受前置放大級的影響較少,因此單單說唱頭的音質極端依賴其負載而定,就以相當充分了。一個素負盛名的唱頭如果未能正確加以阻尼,可能會發出難以置信的刺耳聲音,但如果電容減至最低,而阻尼電阻也降至指定值以下,就能發出相當優良的聲音。

  循軌力仍然能視作影響音質最重要的參數之一,試聽一段極響的音樂,仔細聽其中高頻域的澄澈透明程度,如果某一只唱頭在峰值時有失真現象,就表示無法勝任前述要求了。有的唱頭是設計成有極高順服性的,不幸的是這未必一直有利,這種唱頭在播放相當平直的唱片時,其循軌能力非常好,但如果唱片稍有彎曲不平,唱針連桿就會緩慢的在磁場中進出移動,因而會導致一種都普勒失真,實際上就變成嗚聲。

  串音的數字和唱頭裝進唱頭殼的精確度極有關聯,高頻域的串音和中頻域的同等重要,然而某些拙於此道的設計會使音像變窄,或使高頻時的音像混亂,而低頻串音的測試較不重要,雖然說此一數字可以當作較高性能的指標;同時要聽聽左右聲道的高頻峰值表現,看看絲絲聲的音像是否會偏移,此時也要注意你所用的唱片,因為有些唱片的錄音本身就相當拙於表現這種性能的。

循軌力

  談到唱頭,我們建議你所用的循軌力不必一定是廠家所推薦數字的最低值,事實上我們寧可建議你採用所推薦數字的最高值,因為這樣會使循軌能力改善,又不會造成明顯的過量磨損。奇怪的是太低的循軌力所導致的循行不良,實際上反而會使唱片加速磨損,這是由於損害是在使唱針恢復正確接觸時,所施加壓力使然,同時要記住,循軌力太低的唱頭有時候會產生更多的表面雜音,因為唱針無法把灰塵的小質點推出音槽,滑過其上時產生了連續的劈啪聲,這種現象可以在聽一張不太乾淨的唱片時聽出來,首先用低循軌力播放,然後加以比較。

  我們所建議的循軌力準則是對一般的唱頭而言不得用低於1.25克的循軌力,而再自動換片機時,力量要增加50%,而較廉價的自動換片機或唱盤則要增加更多。

  買唱頭以前還要注意到唱真能否更換,過程是否簡易,大多數的鑽石唱針播放了1.000面的LP唱片後,就會有聽得出來的磨損了,而有些更換唱針本身就幾乎和唱頭一樣貴,這在購買時也要先了然於胸。同時要注意一定要選用廠家所指定的唱針,以確保其性能之發揮。

  某些唱頭較易拾取唱盤馬達以及有關佈線所引起的哼聲,因此可以試著讓唱頭位於唱片的正上方呈待命播放狀態;把音量旋大,檢測一下哼聲感受的程度,並和前置放大級所生柔細的嘶聲比較。某些系統實際上毫無哼聲可聞,然而有些卻是如此之差,以致依我們的意見簡直是不能使用,而在經銷商為你說明這項產品時,要注意音質控制是位於平直的位置,因為如果他的德行太差,他可能會衰減低音或使用轆聲濾除器來減少轆聲或感應所致哼聲的程度。同時也要記住,小型揚聲器所再生的轆聲等雜音不如大型者清晰可聞,故而如果你還打算改善你的揚聲器系統,你當要求用一套比你預算要好的揚聲器來試聽這套唱頭及唱盤。

  如果這是你踏進Hi-Fi門檻的第一步,還要注意到這麼一點,那就是過去你以及你的老爺唱機對你的唱片所造成的磨損、擦傷、生塵、積垢及磨損的音槽不適用精琢過的鑽石唱針來播放,同時就算連雜音也精確的再生出來,你那精細的唱針也完了。因為唱針的形狀已然改變,其上產生微小的割緣,使得以後不管是新唱片或舊唱片都同樣受到磨損。

   選購一只高性能的唱頭最後還要注意一點,是否有能力處理如管弦樂團中低音鼓般低沉的音符,有衝擊性聲音的衝擊力、高頻端細節的表現,以及高低頻端音質的全面平衡等.考慮過這些要求後,就能使選擇簡化許多。

AT-56-006  

IV 揚聲器

  選一對揚聲器就像追躡一隻稀有的動物,你愈是想要接近它,它就愈發的迴避你,一方面廠家不斷的炫示其最新的產品,另一方面經銷商帶著知性的微笑加上折扣種種比較,在那兒大吹法螺。

問題的根本所在

  技術規格無法說明揚聲器如何再生音樂,只有耳朵能夠,這一點你當牢記在心,同時所謂揚聲器也不過是一堆木頭、棉毛和金屬而已,沒有推動它的裝置以及容納它的空間就無法工作──這兩者正是能戲劇性影響揚聲器音質的因素。

  沒有什麼神奇的方法能使揚聲器和音響系統及房間匹配,只是有幾個規則能使你避開一些常見的陷阱;不要光憑看就買下陳列架上的揚聲器,除非你對其特性有絕對的認識,最好能先聽一下,而最好的方法是能帶回家,配合你整套的音響系統,聽上一個禮拜或更久,才做決定。信不信由你,是有音響經銷商這樣做生意的,這樣可能會多花一點錢,但為求心安又何必吝於區區?!

  次佳的方法是在經銷商的試聽室裡以同一系統來比較,以數張唱片來試聽一系列的揚聲器,漸次的縮小選擇的範圍,同時不要忘記你所追求的是什麼──一套能伴你渡過今後五年或更久的揚聲器。

  在許多情形下,想要獲得完整的說明可能會很困難,這通常是因為服務及折扣結構間的關係使然,在這種情形時,你一定要深思熟慮出何者為重,就長遠的考慮而言,要使一套價值300英鎊,購買時未經考慮的揚聲系統升級,其花費可能要比一開始就選價值350英鎊而最適何你需要的系統為貴。

技術上考慮的秘訣

  首先要忘掉頻率響應;此一數字或許和設計者有關聯,但卻無法告訴你揚聲器的聲音如何,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試下述實驗:自各種機型上取下六種曲線,然後試著頻聽覺來辨別何者揚聲器的曲線為何,或者你可以用一套更有技巧的方法,還是用同樣的曲線;請幾個朋友來試聽一組揚聲器,然後要求他們指出該揚聲器的曲線為何,你就能了解真相。

  自然你還是要知道一些規格的,例如說承受功率便是一例,一定要注意到揚聲器必須能承受得起擴大機的輸出,雖然說幾乎所有的擴大機其額定輸出都是指極少量失真時所測得的,因而如果把音量開到最大,輸出功率會超出額定數值,而失真也較大,是以如果你負擔得起的話,不妨選一種功率承受容量超過擴大機輸出20~25%的型式,這樣你才能避過播放電子合成樂器、電子琴、低音吉他等樂器的演奏時潛在的危機。

  阻抗不當成為問題,8歐姆是一個標準,是把各頻率時揚聲器所呈現的不同阻抗概略平均而得,最近以來16歐姆的揚聲器已然少見,但也可以用於輸出阻抗為4或8歐姆的擴大機,只是由於未能十分匹配而使得功率比擴大機正常情況下所輸出的為低。如果你考慮的是4歐姆的揚聲器,要小心有很多擴大機對4歐姆的負載無法勝任愉快,如果你對這點有所懷疑,不妨和經銷商研究一下,或者最好能和擴大機的製造廠商研究。

  雖然說沒有確切的數字以資證實,我們仍認為大多數的人再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是以適度的音量來聽音響的,或許有些時候,你為了抗議隔鄰喧囂的宴會,可能你會用「1812年序曲」來示威,以期一次就鎮壓住,而把音量開得極大;儘管我們已知道古典樂迷偶而會幻想站在指揮台上,過一過指揮的癮,我們更深信搖滾樂迷更愛把音量開得很大。

  音樂的響度和功率輸出及擴大機只有些微關聯,揚聲器才是關鍵所在,故而有這麼一個技術上的名詞──「效率」,如果你選的揚聲器效率很高,10瓦的擴大機所生的聲壓水平或許會比50或100瓦擴大機要高。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有的揚聲器不太願意動,而有的揚聲器卻彷彿熱鍋上的螞蟻,隨時蠢蠢欲動,有時候廠家會列出效率的數字,標準的方法是說明擴大機在1KHz時輸出一瓦的狀況下,在揚聲器之前某個距離(通常是1米,但未必一定如此)處所測得的聲壓強度。

  然而,光是知道效率還是不夠的,除非你買揚聲器只是為了要聽1KHz以及正弦波,蓋音樂是由數以百計的頻率所組成的,而揚聲器在1KHz以外的效率如何呢?又如何防止廠家為了使其產製的揚聲器看起來較高效率,而在1KHz處安排一個峰值出現呢?是以除非你很老道,否則乾脆忘掉效率這回事,效率只好用來比較同一廠家的產品系列,但如果你確實想知道在相同的輸入下哪一種揚聲器的聲音最大,不妨放一張唱片,把音量旋大,再把揚聲器放在同一位置加以比較,如果聽不出差別來,效率一事就不足為慮。這裡還有一個小常識,無限障板式(即完全密閉式的氣墊式)所需瓦數最多,反射式裝箱(即前面板開一個孔的)稍低,而號角式(開口較一般揚聲器為多的)所需者箋箋,也有例外的情形,但一般說來也還可靠。

神秘的箱子

  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搬了兩只大箱子回家,並接上擴大機後,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箱子(潘朵拉禁不住好奇心的引誘,忘了天帝的禁令,打開了天帝所賜的箱子,放出了一切災禍和疾病,散佈於人世,只留下了希望在箱子中),所有的不快遠離而去──唱盤的轆聲、唱頭的失真、擴大機以及系統各處所感應的嘶聲等,美好的音樂悠揚升起,此時最悲慘的事莫過於太快就想要升級或升入更高的境界了。你當要誠實的考慮一下你的音響系統,把一對10立方呎之大的鑑聽揚聲器接到收音電唱機上去,很明顯的是一樁不智之舉;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就算是相當本分的揚聲器,也會把音響系統中先前不為我們所知的缺點暴露出來。

  房間也不是無辜的局外者,軟質的室內陳設能壓制過量的高音,採用各種硬質表面的陳設有時候能改善聲音光輝之不足,揚聲器陳列的位置很重要,有些揚聲器要放在角落,有些卻要求寬廣的空間,移動揚聲器和牆壁以及角落的距離,可以影響到低頻端的表現,最佳位置要經過實驗才能獲致,如果揚聲器要互為某個角度才能有最佳聲響,那也無妨,你可以用平衡控制來校正聲壓水平的不同。最後提到的是導線的問題,導線無需用隔離線,一般輕軟的花線只要不太細,也就可以了,致於相位問題,並不像我們所聽說般恐怖,只要兩個揚聲器在同一時間內的動作(前進或後退)相同,就沒有問題,如果不是這樣,你就會發現立體聲像有點朦朧,低音顯得空虛,這個時候只要把揚聲器之一的兩條線反過來接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AT-56-007  

V 卡式錄音座

  一旦你決定了要買一部卡式錄音座後,就有必要稍加了解一下其一切,才不至於選擇時覺得迷惑。

  卡式錄音帶是飛利浦於60年代初期所開發出來的,最初的目的只是要用在低傳真(low Fi)的音樂和語言的再生,但由於磁帶技術以及卡式機結構的進展神速,使得品質勝過當初第一部卡式機甚多,現在的磁帶雜音非常低,又能承受較高程度的磁化而不會失真,而錄/放音磁頭先天的失真也較小,期磨損的性能也有所改進,杜比(Dolby)之類的雜音衰減系統已經把雜音的程度限制到極低的極限了。

  看起來似乎整個花園中都是玫瑰而沒有莠草了,但是我們千萬別忘記極低的帶速(1 7/8/秒),過窄的磁帶音軌寬度(要記住立體聲時得有4條音軌),再加上薄薄的磁帶,正意味著卡式錄音機中的每一項參數都要能相互配合,才能有最好的性能。

  那麼選擇卡式座時到底要看一些什麼規格呢?頻率響應?嗚聲及顫抖聲?還是其他的什麼呢?機器實際所發出的聲音是遠比擬擔憂在這麼多個dB的範圍內能否到達15KHz還要重要的,故而最佳選擇是來自試聽,理想的狀況是,你能找到一個好經銷商,把肯用原始的信號(好比說是唱片)來和錄音效果加以比較,你就能馬上知道是否喜歡這種聲音,並且能聽出這部錄音座是否精確。

  同時還要聽聽透明感如何、有否背景雜音、低音是否沉滯、高音是否經過不自然的提升、或是高頻端的損失是否顯著,也有可能的情形是磁帶和機器無法相互匹配所致,更要聽聽聲音是否模糊和粗糙──很明顯這是不受歡迎的現象。

  看起來這種方法怪不科學的,何不參照規格表來選擇呢?答案是規格表無法告訴你,用某一特別的磁帶時,聲音聽來如何,嗚聲和顫抖聲只是一個指標,實際上是愈低愈好,自然也不能聽得出來,可能有一件事是可以在規格表上比較的──如果你注意的是DIN、峰值、均方根值,加權及未加權的測試等,一部機器用不同的方法測試,其結果自然不同──但是聽起來還是一樣的,測試嗚聲和顫抖聲的好辦法是自唱片上錄一段鋼琴演奏,性能差的機器放音時聽來就很痛苦的。

  卡式座的電子雜音可以在放音時按下暫停鍵而估量出來,但是要注意,有些機器再按下暫停鍵時,信號也自動切除了,聽起來自然是十分寂靜的,在這種情形時,可以不裝卡帶而按下放音鍵來估量,你可能要一直按住按鍵才行,但你將可以聽到擴大機放音時的嘶聲,其聲量應當比磁帶的嘶聲低,才不致使全面的雜音增加太多。

  錄音時,要特別注意錄製電平的控制,電平太高會產生失真,或在音樂的峰值時發生割切現象,電平太低時音樂就會被雜音所遮蔽,不幸的是大多數卡座的VU錶無法指示出峰值,有一些則有峰值讀出裝置,有一些機種則有一顆小小的發光二極體(LED),會在某一電平發光時,指示出會使磁帶過載的暫態。這種裝置極為有用,有助於最大電平的設定,以免磁帶產生失真,採用LED或峰值讀出錶後就可以獲致磁帶及機器所能表現的最大訊噪比,顯然這種裝置所帶來的好處並不是多餘的,如果你打算買一部200英鎊以上的機種,不妨將這種裝置也列入考慮。

  買卡式錄音座是不是還有其他特性也要列入考慮呢?是的,現在流行的機種都是前方裝帶的,卡帶能垂直或斜斜的裝進機器的正面,技術上說來這種機構的設計要比水平式的難上很多,這也是何以最近才變得廣泛的原因,比起傳統式的機型,垂直式在技術上或規格上並沒有特殊好處──純粹是為了方便才這麼做的。

  你要考慮的另一個特性是輸出電平控制,這在電平的匹配很便利,可以用來比較錄音後和原始信號間的差異,或可用來避免切換不同信號源進入擴大機時,所造成音量的大量差異,這種控制亦有助於阻抗的匹配。

  遙控開關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特性,而至少也要考慮一種附有定時開關的機種,能再預定時間到時使卡座工作,但選擇有時控開關的機種時有一點很重要,一定要記住,機器上同時也該有一種使主傳動軸和壓帶輪暫時分開的裝置,否則二者為保持待命狀態而持續的接觸,時間太久後會使主傳動軸彎曲,或使壓帶輪變形,因而導致嗚聲和顫抖聲。

  匹配自然也是很重要的,在購買以前應當將之和整個音響系統試行操作一下,有的機器規格表上看來沒有問題,實際上卻未必盡然,一般說來,日本製的產品實際上都很匹配的,通常只有在搭配歐洲、美國和日本的產品時,才會有匹配的問題發生(所幸的事並不經常如此),在這方面或許這麼說才算公平,DIN式的插座和連接引發的問題最多。

  另一方面的匹配問題是卡帶和機器共容性間的匹配,最好是採用機器製造廠家所推薦的磁帶品牌,因為這樣才能使兩者的性能發揮到極致,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要使用正確的偏壓和等化,否則高音會過量或損失,甚至有些機器的低音也會有些微不準,有此概念後,不妨選一種卡座其偏壓和等化能在低雜音鐵帶、鐵鉻帶及鉻帶間切換,這樣才有多樣性的選擇。

  最後有一點要記住,你買了一部卡式錄音座後,或多或少是有所得的,諸如峰值讀出錶LED及前端裝帶機構等特性是值得考慮的。好性能和好音質的機器自然會比較貴,如果說你的預算比較緊,但是你看中的機型卻能毫無矯飾的發出好聲音,就算貴一些,買下又何妨呢?

 

轉載音響技術第56期AUG. 1980 怎樣教他們精打細算買音響/蘇天豪(譯自Practical Hi-Fi May 198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