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29-001.jpg

  到底是誰首先想到有一種能錄下聲音而且加以重播的器材呢?

  如果您說是多瑪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那當然,您是對的。因為您記得就是被稱呼為「門羅公園裡的巫師」的他,想出了方法製造出第一架行得通的留聲機。但是,這個問題卻有另外一個答案。根據最佳的歷史資料,兩百多年前有一位科學小說作家想出了一個構想,就是有一本書,外觀看來像個盒子,裡面填滿了彈簧和其他種種的機關,可以扭緊、操縱,產生出一般情況之下,只有從人嘴或樂器才能發出來的聲音。

  這位科學幻想小說作家是誰呢?就是貝喜拉克(Savinien Cyrano de Bergerac)先生,一位有著大鼻子,佩帶閃亮的決鬪短劍,和以具有無以倫比的羅曼蒂克的機智而著名的法國詩人。在他所寫的一本小說「月王國的環境」(Etats et empires de la Lune)裡,它描寫了幻想的月球之旅,在其中,他找到了會講話的音樂盒。

  夢幻與科技:無論貝喜拉克的劍術如何高明,筆下如何精采生動,但是再把夢幻變為現實的實驗室裡,他卻是個失敗者。因此,在此種情況之下,我們如何能怪最愛迪生先生在作詩的專長方面,排在這位法國人的後面呢?我們可以從當時年紀尚輕的愛迪生,在為其才發明的留聲機作第一次試驗時,所選擇的了無才氣的詩句獲得了證明。以他的「瑪麗有一隻小小的綿羊」的句子,縱使其具有歷史性的意義──是錄在愛迪生錫箔留聲機的第一個聲音──以此想贏得貝喜拉克的情人羅可珊(Roxane)的芳心,實嘎嘎乎難哉!

  在剛好一百年以前,即一八七七年八月,當時愛迪生仍還是一位卅歲的年輕小伙子。他製造了一架具規模的留聲機,而啟發了後來的長時間播放唱片,立體聲四聲道等等的東西。愛迪生對於第一次嘗試即成功的發明看法如何呢?他說:「我從來沒有這樣子驚嚇過」。「我總是害怕第一次就成功的東西。」他根本用不著害怕,因為,他的發明只不過是僥倖罷了。然而,他確實發明了一個值得稱隻為「留聲機」的機器,在希臘文中,Phonograph這個字就是「聲音的記載者」。

  原始的開端:說真格的,第一架留聲機是粗糙的東西。有一個用手柄操縱的金屬圓筒,上面從頭到尾刻度著連續不斷的螺紋。有一個會振動的隔板,上面附有一隻尖銳的金屬針在這些螺紋上循軌。要錄音時,把一張錫箔平滑地鋪在圓筒上,而整個就用手柄來作穩定的轉動。聲音撞擊著隔板──事實上來講,這是個原始的麥克風──使尖針把聲音用細微凹陷的螺紋方式刻錄了下來。要播放時,用另外一隻較為光滑的圓形金屬針來代替錄音時用的那一隻。當唱針走過凹陷的迴紋時,振動了隔板,把原來的聲音或多或少地重播出來。

  大部分的時候是重播得「或少」(不怎麼傳真)。然而,在那個時代裡,聲音的再生雖僅能稍微地辨別出和原音有相似之處,卻可以說奇蹟了。再一八八七年,群眾對愛迪生的成就所反應,就像是再一九六九年時美國太空人首次腳踏月球──貝吉雷「找到」了夢幻的會說話的盒子的地方──一樣的興奮激動。熱心的群眾湧向音樂廳,雜耍戲院,以及大市集的帳蓬,來聽一聽這新發名的玩意。愛迪生於是大做預言一番,謂其終將作為錄製音樂、戲劇、文學,以及作口述聽寫之用途的機器。

  早期的難題:然而一旦新奇感稍退,群眾的興趣很快地就消失了。因為,以當時那種粗糙的東西,根本就沒有什麼實際上的用途。愛迪生留聲機公司只得停止了生產,而愛迪生把那所剩無幾的資產買了下來。

  在惱怒之餘,愛迪生形容他的留聲機「只不過是玩具罷了。」這句話,他倒說對了播放出來的聲音是刺耳難聽,咝聲(譯者按:如[s]、[z]、[]、[ε]諸音),則完全不見了。而錄音之後,一旦把錫箔拿開,想要把錫箔上的迴紋和圓筒上的溝槽,調成重疊是幾乎不可能的事。而一張錄好的錫箔用於播放時,頂多可用四、五次。簡而言之,當時愛迪生發明的這項東西,實未臻完善。

  愛迪生不得不對於自己的「玩具加以檢討」,因為他手下的研究員紛紛轉到亞歷山大(Alexander Graham Bell)旗下的伏特實驗所(Volta Labor atories)(座落在首都華盛頓)裡工作。他們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新的改良機種。它使用外面包了一層蠟的紙板管子,而不用錫箔。可以在溝槽上刻劃出較柔細的振動波紋,不像愛迪生用「跳動錘擊」的方式所錄製的粗大凹痕。然而這個留聲機(這裡他們稱自己的留聲機較Graphophone,已是和愛迪生的phonograph有所不同。譯者按。)所發出的聲音比較微弱,需用耳管(如現在的耳機)以獲得足夠量的聲音擴大。

  愛迪生下一個表現超人一等作風是發展出有個實心蠟的圓筒。可以削薄,一再地使用。他也在機器上加了電力操作,而對手美國留聲機公司(American Graphophone)卻只用腳踏的踏板來起動,而在競爭上略佔上風。

AT-29-002.jpg

  自動販賣式的留聲機:在一八九0年時,使用鎳幣(2角5分美元)的留聲機的音樂廳,在美國每個地方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起來。使留聲機工業的遠景大為看好。在這些地方,尋找娛樂的顧客付了一個鎳幣的現款,把一隻管子插在一隻耳朵上,就可以聽雜耍、喜劇歌曲、有趣的獨白、單人吹口哨和銅管樂。

  一八九四年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Graphophone)製造了一種以彈簧來驅動的家庭用留聲機問世。售價為四十元美金。由於預錄音樂的發達,也終於使它成為營業之用。愛迪生也奮發圖強,推出了一種堅固耐用的機種,由他的國家留聲機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製造問世,售價五十美金。

  唱片的問世:只有兩家公司的留聲機企業似乎正向著錦繡的前程邁進,卻同時艾彌兒˙貝林納(Emile Berliner)也來插上一手。他有個瘋狂的構想,認為平的圓盤要比笨重龐大的圓筒好。這個構想,愛迪生早就有過,卻經過考慮之後,拋棄不用。然而,貝林納卻把它做得漂漂亮亮的。他更進一步使用總模來壓製硬的橡膠唱片,因此而發展出能大量灌製的方法。

  一九0一年,貝林納與一名叫瓊昇的機器工廠老闆成立了勝利錄話機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不久之後,這家公司賣出單面的,紅色海豹商標的唱片,售價每張高達五美金之鉅。然而,由於請的是大牌的藝術家費多˙卻來平(Feador Chaliapin)之輩來灌唱片的,因此生意非常興隆。在過程進行當中,瓊昇則有創見,包括發展出減少唱片大部份重量的唱臂,發明了叫Victrola的機種,把播放音樂的號角藏於機器內部,而不是以前的連在機器上面的,家庭主婦們都很高興,因為再也看不到那積滿灰塵的號角了。

AT-29-003.jpg

  首先由名叫歐洲音樂廳唱片公司(European Odeon Recrd Company)所發展出來的雙面播放的唱片問世,確定了愛迪生式圓筒的死亡命運。最後一招致命的打擊是勝利公司所給予的。它大幅地降低了唱片的零售價格,七吋的唱片,每張只賣三角五分美元,十吋的每張六角,十二吋約每張賣美金一塊錢。在一九一二年,哥倫比亞公司停止製造圓筒。愛迪生卻緊抱著不放,以減產方式,勉強地又維持了十七年,終於服氣地承認失敗。結果,倔強的他另外設計了一種叫愛迪生鑽石唱片留聲機(Edison Diamond Disc Phonograph)的機種,只能播放舊式以圓筒錄製的唱片(用縱振動刻錄迴紋的)不能播放其他公司錄製的新式唱片(用橫振動來刻錄的)。他的這種特立獨行的作風使他遠離了錄音工業的主流。

  黃金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錄音工業進入了黃金時代,名家像卡羅素、麥克可馬(Mc Cormak)都靠錄音灌唱片的版稅而致富。戰後的經濟蕭條,使得此行業艱苦度日,只有勝利公司仍絲毫不受影響。然而,真正的威脅,卻是商業性廣播的來臨。有一段時期,電唱機的銷路一落千丈。由於電氣錄音技術的發展,使得音響效果不良的錄音系統被淘汰,於是這行業仍得以保持得住。一九二七年投入硬幣式的自動點唱機問世,唱片的銷路再度回升。

  然後到了一九二九年,股票市場大慘跌。唱片的銷路從一九二九年的七千五百萬美元降到一九三一年的一千八百萬美元。應該是再出產新東西的時候了。這次是能夠更長時間播放唱片的問世。是十二吋,而且以33 1/3轉的速度播放,每面可播放八分鐘。但是,這些唱片的品質都十分拙劣,播放了幾次之後就磨壞了,何況當時用33 1/3轉的機器也不多。

  不景氣中的鬱悶:在經濟大蕭條中,美國人都湧向電影院以忘記他們的憂煩,而把電唱機束之高閣。那些買不起電影票的只能聽聽收音機廣播中的戲劇及綜合節目。唱片工業更是一蹶不振,再一九三九年只零售了五百五十萬美元。

AT-29-004.jpg

  只有剩下一個辦法才能使這行業甦醒過來。一九三三年禁酒令的撤消廢止刺激了酒吧間,及鷄尾酒酒館的開業,擺設自動點唱機是這些地方的標準設備。於是,自動點唱機又刺激了人們把唱片買回家裡使用。

  著名歌星協助了繁榮:大歌星如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蓋˙龍巴多(Guy Lombardo),多茜兄弟(Dorsey Brothers),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及密爾斯兄弟(Mills Brothers)等都一同幫助了唱片的普遍化,擴展銷路。

  後來珍珠港事變發生,日軍又侵佔新加坡,切斷了製唱片用的假漆供應。美國音樂家聯盟罷工以抗議由此對音樂家的生計及自動點唱機、無線電廣播使用的唱片所帶來的不利的影響,使唱片工業癱瘓了兩年。

  四十年代後期,磁帶錄音的發明改革了唱片的錄製,這市因為錄音方面的錯誤可以容易改正過來。而且不必花很多錢讓樂隊完全地從頭到尾重新演奏。另外的一個後援生力軍是再一九四八年時哥倫比亞公司所出版的真正長時間播放的唱片。

  可能是由於長時間播放片及每分鐘45轉唱片的及時出現,使得唱片工業在面對另外一位大勁敵──電視,而不致滅亡。持悲觀論調的人預言唱片工業將立刻斃命。然而,他們未能注意到在受電視威脅的當中,無線電廣播是它的盟友。

  讀者們可能都年紀大得足以知道後來的事情了。接著是立體聲與四聲道。而現時,甚至於電腦工程家也在幫忙唱片工業把十分珍貴的卡羅素及其他名家的唱片加以「清理」,以便能獲清晰生動的效果。

  談到這裡,是不是唱片工業的困境已完全結束,未來是一帆風順的呢?悲觀的人又在預言家庭用的影市唱片錄音,預計將於一九七八年上市──令人覺得諷刺的是剛好是這行業進入另外一個命運多桀的世紀的第一年──將敲起唱片工業的喪鐘。那麼,唱片工業是真的完了嗎?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

(摘自Elementary Electronics, Jan/Feb, 1978)

  在上一期我們譯介了一篇幽默到幾近嘲弄的一篇測試報告,那就是愛迪生的那部留聲機。也許記得這幾樣規格:

  驅動方式:直接驅動

  轆  聲:因熟練而異

  循軌誤差:正切、無誤差

  這一期我們再譯介一篇生動的音響百年史,由此我們可以明白,音響在這短短百年來有此驚人進步究竟是誰的功勞?

轉載音響技術第29期MAY. 1978 生動的音響百年史●一位電子工程師對「錄製聲音」屆百周年的恭賀詞/陳榮安 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