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質控制電路

  前回EQ Amp分析完後,緊接著為Tone Amp部份,即我們時常在書刊所見的10倍放大器,但由C-27方塊圖知道其增益之分配不同於一般安排,它先將信號放大5倍(14dB),然後再放大2倍(6dB)。以信號雜訊比的觀點來說,前者的作法比較有利,因為高電位的訊號放大較大後,不容易感染雜訊,再說C-27輸入阻抗頗高,很容易感染雜訊,實際上,以McIntosh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老廠,容易克服上述缺點,但對於自己裝者,可能因佈線技術、零件選用......等因素上不同,而有不同結果。觀看音量控制與平衡控制的位置,亦相異於一般做法,其音量電位器在5倍放大之前,平衡電位器在後端,線路圖上無標示兩者之值,只得自行分析求出。交連電容C119低至0.22uF,後面更甚者如C135、C145低至0.1uF(記得不知在哪一期看到據說McIntosh使用的交連電容在10uF以上;然C-27卻用低於一般值)。Q107的基極電阻R133(高至2.2MΩ),可知其輸入阻抗頗高,故音量電位器值取R133的十分之一,即220K250K(A TYPE),Q107與Q109以NPN與PNP做互補式的結合。

  觀看其負回授方式,可以發覺到非常奇特,而且於一般線路中罕見的,即採用DUAL Feedback方式,見圖1,一路為Q109的射極回授至Q107的基極,就是E-B極回授方式(Voltage Shunt Feedback),另一路則為Q109的集極回授至Q107的射極,即C-E極回授方式。可以肯定的是,此DUAL Feedback方式可以增進工作的穩定性,降低失真率,相信McIntosh的工程師是經過多次的實驗、確認方才採用的。Q107的基極與射極之間有一電容C121(220uF),其作用如同C103。有一點非常怪異的:即音量電位器的地端(Left Input Shield Drive)與5倍放大器地線的接法,不是在R139的下端(Ground)而在上端(個人的接法是將音量電位器地端接至R139電阻的下端)!令人無法了解真正的目的為何?僅能推測其原因:降低雜音感染,提高S/N比,此點請先進前輩不吝指教!

  

  電聲界將此級的閉環路的增益說明如下:Av=(R142+R140)/R140,線路圖上R142=1.8K,R140=1K,Av=(R142+R140)/R140=(1.8K+1K)/1K=2.8=8.9dB,與方塊圖上14dB不符,若依照其算法R142(R141)應該修改為4K,但個人覺得似乎有錯,因為R142之端點並非Output處,將Q107與Q109之放大級簡化成OP Amp.型式,如圖2,為反相放大器,但一般所見的反相放大器僅見圖3(a)方式,見圖3說明。

  我們換個角度由直流工作電壓來分析,見圖4說明,由上述兩種方式的分析,得知R141(R142)值為1.8K應該是正確無誤,因此為了保持左右聲道的增益一致,R135(10MΩ)與R133(2.2MΩ)電阻值的誤差等級越小越好,最起碼應該為J級,F級最好。

  在此我們可以看出C-27 PRE Amp.不僅供應電壓高而且使用的電阻值也甚大(R135高至10MΩ)!Q109線路圖上標示射極電壓35.2V,其負荷電阻R143=8.2K,故R143的端電壓等於72.4V-35.2V=37.2V,消耗功率P=(V²/R)=(37.2V)²/8.2K=0.17W1/4W,再1/4的邊緣範圍,因此R143最好使用1/2W方能高枕無憂!

  5倍放大器之後為一組低通濾波、高通濾波與響度、平衡控制,此組濾波器與一般線路上(單級)不同,為2級濾波,高通濾波的截止頻率點為50Hz左右(線路圖中C129電容值標示0.002uF錯誤,應該為0.022uF才正確!第2個臭蟲),低通濾波的截止頻率為5KHz。響度與平衡控制共使用一組四連可變電阻器,即響度控制是可調控制方式,而且與平衡控制同步。此四連可變電阻器在市面上不易購得,即使購得,在品質上、誤差上是否良好還是個問題?而且您裝置的機箱必須留有響度可調式的孔,方可採用這種接法。個人試製的機箱僅留有ON-OFF方式的響度孔,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響度控制廢止。那麼平衡電位器的值應該取多少值才適當呢?我們觀察前一級的輸出阻抗,應該是低於8.2K,而後一級的輸入阻抗即Q111的輸入阻抗,Q111的電路就是最基本的固定偏壓電路,其輸入阻抗等於R155//R159//(hfe×R161),若Q111 hfe 取300,則為2.2M//2.2M//(300×33K)1MΩ,取電位器值為其1/5,即200K250K(MN TYPE,若B TYPE則為500K),阻抗之匹配應毫無問題才對。

  由分壓定律得知Q111 BASE 極的電壓72.4V×2.2/(2.2+2.2)=36.2V,而線路圖上標示29.8V,射極標示32.1V,射極的電壓比基極電壓高!VBE=29.8V-32.1V=-2.3V,反偏壓!怪哉?這與電晶體最基本的偏壓工作理論相違!怎麼工作呢?思考老半天,依然是莫宰羊!(莫非理論與實際有偏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裝了再說。

  Q111司緩衝級,以較低的輸出阻抗匹配高、低音音調控制回路,是採用標準負回授(NF)的回路,與一般線路相似,但其畫法怪異,乍看之下容易眼花,重新整理一番見圖5,看起來比較親切、比較順眼。

  

  線路圖上並未標示低音與高音電位器之值,電聲界雜誌說明為500K,是利用電阻(5%)分段組成達到更佳的誤差(音響技術第1期106頁有介紹McIntosh C-26如此的接法,其值為500K,亦可變小至50K,不過此接法在機箱面板需有R、L聲道分開的低音、高音開孔。目前,很難見到類似這種機箱,而且個人也無此開孔機箱,因此,簡而化之,直接以500K(B TYPE)取代)。

  C-27低音、高音電位器高達500K,令人十分驚訝!因為目前一般線路大都使用50K或100K,了不起來個250K,而McIntosh C-27卻用高達500K之值,不得不令人大吃一驚!因此在市面上購買比較不容易,可能要多跑數家。

  Q112與Q113構成6dB(2倍)增益回路,其回授方式亦採用DUAL Feedback方式,一路在輸出電容C149之前,由Q115集極回授至Q113基極,另外一路在輸出電容後端,負回授至音調控制回路。我們觀察C-27的回授方式,可以發覺其設計工程師非常偏好DUAL Feedback負回授方式,以達到工作十分穩定、失真率非常低,或許這也是McIntosh Amp.耐聽的因素之一吧!此設計方式值得電路設計人員參考。

  有一點頗令人疑惑的:前級的輸出點在Q115的集極,一般來說比起輸出點在射極的輸出阻抗來得大,我們皆知輸出阻抗愈低愈佳,愈容易與後級電路達到理想的匹配,但是C-27卻安排在集極?另外輸出電容C149竟然採用有極性電容(鉭質或電解電容),不知是否線路圖上多加了一筆「畫蛇添足」?亦或本是如此。若您以鉭質或電解電容裝製,則要特別注意耐壓問題,必須選用耐壓超過50V以上(若用35V者易造成危險!)。筆者用METAL FILM PE電容,耐壓為250V自然是不成問題。

  Q113的工作電流IE=0.9V/22K=0.04mA,Q115的集極電壓在線路圖上標示37.3V,故IC=(72.4V-37.3V)/5.6K=6.27mA,故此2倍放大級的工作消耗電流:0.04mA+6.27mA=6.31mA。此級的閉環路增益是Av=(R173+R175)/R175,線路圖上標示R173=82K,R175=8.2K,Av=(82K+8.2K)/8.2K=11=20.8dB,哇塞!比理想值相差這麼多!顯然又潛伏著「臭蟲」!

  以正確值Av=2與Power Amp.匹配的觀點來看,可以得知R173是臭蟲(第3隻),線路圖上R173的82K少標了一點,正確值為8.2K。不知這筆誤是人為的疏忽或有意的藏一手?計算一下Tone Amp.的消耗電流4.67mA+0.97mA+6.31mA=12mA兩個聲道共24mA。

中間聲道輸出

  附帶有中間聲道的輸出功能,是McIntosh 前級「只有此家,別無他家」所獨特的特色之一,C-27中是由單一電晶體Q202組成一個緩衝級,可以供給3D式Hi-Fi系統中作中聲道。是否必要?則視您是否需要及機箱有否預留此功能而定(個人將此省略)。

電壓電源供應部份

  電壓供應電路為最簡單的單一電晶體穩壓濾波電路,利用ZENER二極體達到穩壓作用,電晶體基極電容放大(乘上TR之hfe)達到綠除漣波作用,可算是簡單又確實的電路。在併聯穩壓電路流行今日之時,可能認為太簡單!原線路圖上這部份並不完整,新計算一番,見圖6

  原圖上ZENER端電壓為75V,可見ZENER二極體選用75V的,那麼消耗功率該用多少?假設ZENER的工作電流為2mA,由P=IV=2mA×75V=150mW,買個1/2W以上者該沒問題吧!(可達至5mA)。流經Q201的射極電流IE即等於左右聲道的總消耗電流:21mA(EQ)+24mA(TONE)=45mA,假設Q201 hfe 值為50,IB=45mA/50=0.9mA,故流經R202(22K)的電流等於IZ+IB=2mA+0.9mA=2.9mA,VR202=2.9mA×22K=63.8V,故整流後的直流電壓等於75V+63.8V=138.8V141V,則變壓器的二次側電壓選用100-0-100V,整流用半波整流方式。

  原圖R201電阻取27Ω,PR201=(V²/R)=(141-90)²/1.2K=2.2W,PR201=(45mA×27Ω)²/27=0.05W,所以R200必需用3W以上,R201用1/4W即可,R200,C201,R201構成一π型濾波回路。C201(0.22uF)為防止異常振盪電容。C203為濾波放大電容,設定其值200uF(線路圖上無標示),C201為200uF/160V,C200用100uF/160V。

  至於Q201該選擇耐壓VCEO最大消耗功率多少?由P=IV公式,P=45×(90V-72.4V)=792mW,所以必須選擇VCEO大於90V,Pd大於792mW的功率晶體,另外加上散熱片輔助散熱,挑選耐壓超過100V的2N3055,應該是毫無問題的。我們觀看原機是採用佛手型散熱片。

  原機僅用一片電路板,而個人將它單元化,分成三片,音控放大銅箔圖見圖7,電源供應部分見圖8。原機上R204、C202、R205、C203、C206等2組π型濾波網路是放置在電源供應銅箔附近,我則是將其佈置在EQ電路板上,以達更合理化、更佳效果。零件明細如表一表二

收集零件

 (1)電阻:我們皆知無論在溫度、雜音特性上,金屬皮膜的性能比碳膜好多了,尤其是C-27的高供應電壓,更是金屬皮膜電阻發揮效果的時候,雖然價錢較貴(想起以前裝前級Amp.想要用高阻值的金屬皮膜電阻,真是難上加難!),但僅裝數台玩玩,可以不計成本(若以廠商立場,則需再三斟酌)全部採用金屬皮膜電阻,達到高S/N比。

 (2)電容:交連電容全都用Metal Film PE。手中恰巧有親戚贈送的正規廠品,包括TSC出品的0.68uF/250V、(其體積頗大,用以取代0.47uF)、瑞典RIFA出產的0.1uF/250V、0.22uF/250V,據其說瑞典RIFA電容特性比Philips電容好,但市面上不易購得。電解電容則用Matsushita產品,其特性比起一般市面上產品較好。有這些正規廠品派上用場,足以安心使用。至於RIAA與音控網路中的電容選用PS、PE、PPN皆可,但要注意其誤差(至少J級以上),個人是用HP4262LCR Meter以1KHz細心挑選的。

 (3)電晶體:C-27原廠NPN TR使用BC546(至於PNP如Q101、Q109則無法獲知),BC546是歐洲廠商製造的低雜音用途電晶體,據佑昇老闆說他所賣的BC546B/BC556B是德國西門子公司製造,筆者向在NAD做事的朋友要的BC546B則是荷蘭菲律蒲公司產品。雖然不知PNP是何晶體?若以BC556裝製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的!翻閱全華出版社的全世界電晶體資料手冊,得知BC546B規格如下:

BVCEO=65V,Ic=100mA,Pd=500mW,Ft=300MHz,Cob=2.5P,Hfe=330;書上BVCEO規格僅65V,以耐壓65V TR用於供應電壓72.4V的電路,是否萬無一失?!實際上我以Curve Tracer測試其耐壓,大部份BC546B/BC556B在75V以上,因此實際使用絕無問題!在佑昇購買零件時,老闆推薦BC560雜音特性比BC556優異,因此即先購買MPSA63/BC560用於Q101。再翻閱書刊查看BC560規格:

BVCEO=45V,Ic=100mA,Ft=300MHz,Cob=2.5P,其雜音指數較BC556B為低,因Q101位於前級的最前鋒,當然雜音愈低愈佳;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即Q109不能用BC560,因其耐壓僅45V而已,各位看官若欲以其他優異電晶體取代時,對於BVCEO與Pd不得不慎重再三斟酌!

 (4)變壓器:由於二次側電壓100-0-100V,電流0.2A的規格比較特殊,無法在市面上買到成品,只有向製造商特別訂製。(為此變壓器曾問及一家稍具名氣的製造商,他回答道一次訂製要10個以上,而且一個價錢要四百餘元,乍聽之下,我的天啊!10個變壓器要用到何時何月?急忙打退堂鼓)。訂製的變壓器其體積與一般前級放大器變壓器相互比較,有如大巫小巫之別,觀看原機的變壓器其大小佔電路板1/2強,由此可知其體積的龐大!若看官使用超薄型的機箱時,則要注意高度使否可裝得下。

 (5)電路板:目前市面上感光電路板非常普通,這次試製即用此;但再做電路板時發生一點差錯:筆者貼製的原稿為1:1,銅箔圖上的孔是用2ψ小圓點貼上,孔徑較大,當電路板感光後,孔徑變得更大,使得銅箔的面積變小甚至沒有,必須再以奇異筆一筆一畫的修補,才可置於氯化鐵液中,所以用感光電路板時原稿銅箔的小孔(零件插腳)必須要小。

  當上述零件收集好之後,雖然為正規品仍然一一確認(寧可事前多花費一些時間檢查,免得事後發生問題不知所措),用三用電錶歐姆檔測試電容是否擺回至無窮大,測試電晶體的順向、逆向是否正常,再用自製的 hfe 測試器(Vc=5.6V,IB= 1/2.5/ 5/ 10uA 4檔)檢查,這一批BC546B hfe 值約在250~380,每一黨的 hfe 大約相等,可見在此範圍內還挺線性的。至於電阻則測試其是否在標示值內。待各個零件測試OK後,即插上烙鐵、備上焊錫,好好地焊接一番!

裝製過程

  因為電路板分為三片,因此可以分別予與組立,不是一片電路板形,必須由電源、音控、磁頭部分循序漸進。筆者將三片電路板分別同時予與組立,電源的功率晶體原預定用2N3055,買時恰巧沒貨即以BDW21C代。

  音技讀者皆知和入零件之次序為電阻、電容、二極體、電晶體。稍加注意電晶體的接腳、二極體的極性、電解電容的正負接腳,這部分應該可以輕易過關。首先焊入兩個整流二極體、濾波電容C200,通電,測試C200的直流端電壓,表頭顯示143V,大約正常,隨即找個10K/2W電阻將其完全地放電。接著將其餘零件一一焊入,焊接好後再次通電,隨即將電表紅黑棒連接Q201射極與地,讀出74V左右,與計算值大約相符,這部份也就算OK。

  這電路雖然簡單、可靠,不過有一項缺點:若一旦短路,功率晶體隨之損壞。筆者的散熱片是直接固定於印刷電路板上,因此將功率晶體的雲母片省略(集極即與散熱片導通)。全機完成後,不料在裝卸上蓋鐵箱時觸及散熱片,以致一陣火花併起,當時並未留意功率晶體是否損壞,因為測試直流電壓依然保持在70餘伏,內心忖道大概沒有損壞;然而在實際播放音樂試聽時,「惱人的哼聲」不絕如縷的傳至兩耳,這下愣住了(不知何處出了差錯?!)!此哼聲不隨著音量大小變更。在未能確定哪部分發生問題前,還是由最根本的「源」──Power Supply查起,檢查各點電壓察覺到功率晶體Q201基極電壓75V,射極電壓76V,不大正常的現象!按照電晶體偏壓原理VBE0.6V,基極電壓為75V,射極電壓應該為75V-0.6V=74.4V,怎麼會跑出76V之值?顯然地該晶體有問題!急急忙忙地焊下,用三用電錶測試其順、逆情形。逆向導通!原來毛病即在此!很明顯地BDW21C已經報廢了。很不巧地手頭無類似2N3055之功率晶體,就以2N6553(VCEO=100V以上)取代之,通電,測試射極電壓為74V左右,基極74.5V,Q201恢復正常工作。再度試聽時,惱人的哼聲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音控放大器的裝製,筆者是將整個焊好後再分段測試,若無把握時,則先裝2倍放大器,然後緩衝級、5倍放大器。值得注意的是BC546電晶體的接腳與一般美式不同,若我們面對晶體編號時,美式電晶體接腳由左至右為E、B、C而BC546為C、B、E,此接腳要稍加留意。

  首先是測試2倍放大器,Q115集極電壓為38V,約在1/2 Vcc理論值的5%誤差(10%亦可)之內,算是直流工作正常。測量Q111的射極電壓33V,也算正常,前述及Q111基極電壓標示似乎有問題,因此特別注意以掌上型DVM確認,得到基極電壓30.7V,VBE=30.7V-33V=-2.3V,怪哉!仍舊是反偏壓!不大可能的啊!(所用的DVM輸入阻抗為10MΩ),換個角度試試交流訊號觀看波形究竟,由Q111基極輸入1KHz方波,示波器測試棒接其射極,得到方方正正的方波,由此可以證實Q111確確實實在工作!但是偏壓直怎麼會負的?!思考了老半天,依然摸不著頭緒,此刻的心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急躁躁地欲想得到答案,然而愈急愈想不出!如此過了數天,突然電光一閃略過大腦,會不會電壓被「吃」掉?方才恍然大悟!因為Q101的基極電阻高達2.2M,而數字顯示電壓表的輸入阻抗僅達10M,並聯之下,等效電阻為(10×2.2)/(10+2.2)=1.8M,2.2MΩ的電阻值變為1.8MΩ,自然基極測試的電壓就要較理論值低,因此才會造成基極電壓標示值較射極電壓少。由此事實並推想到Q101的VBE=1.3V並非證明Q101為Darlington TR(因為Q101的基極電阻R103高達4.7MΩ並聯到地,R105高達1.5MΩ,因此電壓會被「吃掉」一些),所以Q101斷然地決定以BC560裝之。

  前述分析原圖上R173(R174)82K錯誤應為8.2K之事,特地以1KHz 100mV正弦波信號注入Q113基極,測量輸出訊號得到200mV左右,所以可以證實8.2K為正確。Q111~Q115測試OK後,隨即確認Q107~Q109 5倍放大器,先測量Q105的射極電壓,36V左右,大約正常,再用1K 100mV 強度的正弦波測試其增益是否等於前述分析(R135+R133)/R133,輸出信號在VTVM 1V檔顯示580mV左右,GAIN=580/100=5.8倍,左右聲道皆一樣,趨近於方塊圖上標示的5倍(14dB),尚稱準確。諸位看官裝製時R135與R133必須選用J級以上,以求左、右聲道增益一致。在確認Q107~Q115各級晶體工作正常後,將音量、平衡、低音與高音店位器的接腳一一焊上,音量與平衡是用隔離線連接,而低音與高音是用三色並排線連接,以達到配線合理、整潔。用隔離鐵板將電源供應電路板與音調控制電路板隔絕,防止干擾。

  全部配線完成後,即以1KHz方波注入確認,音量旋鈕轉至最大,平衡、低音、高音旋鈕轉至中間,輸出端接示波器(0.1mS/div,1V/div),畫面上竟然空空洞洞,毫無反應!怪哉!怎會如此(這下子又碰到難題)?內心忖道:會不會Socket到電位器接腳斷路?一面想著一面拿著三用電錶確認,全部接通啊!再看看畫面依舊是無影無蹤!心有不甘,重新檢查5倍放大器、緩衝級、2倍放大器,工作相當正常啊!到底是哪一段出了問題?此時的腦袋瓜子正絞緊腦汁,猜測各種可能之原因,但是仍無法解決。

  過了一天,無意中轉動各個旋鈕,當稍微轉動平衡旋鈕時,畫面上突然出現方波,好小子!這下子可跑出來了!原來是平衡電位器在搗鬼,此次試製的平衡電位器為250K MN TYPE,生平頭一次使用,翻閱音技中一篇音頻放大器文中有介紹MN TYPE之圖形,知道VR轉至中間為最大值(B型為最大值的一半),但未刊出接腳情形,經用電錶確認後,才發現MN TYPE IN與Ground接腳的關係與傳統B TYPE相反,見圖9,而筆者竟以傳統B TYPE的接腳關係焊接MN TYPE,當平衡旋鈕置於中央時,輸出電阻值等於OUT與IN的阻值之差,OUT值為250K,IN阻值亦為250K,兩者之差為0,自然會造成無信號輸出。解決此一問題花費一日半載的時間,雖然事後想起來很簡單,但在解決問題前其中的甘苦非局外人所能了解;一旦問題獲得解決,心中的喜悅,更是筆墨難以形容!

  電源供應與音調放大兩單元相繼完成之後,PRE Amp.的裝置可說是完成了大半,雖然接近完工,仍抱著小心翼翼的態度處理。Q101依前述分析用BC560零件按照順序一一焊好後,通電,測量Q105的射極電壓,36V左右,十分正常,再測測Q106的,大約相等,摸摸其表面,熱熱的,不似一般前級中的晶體冷冷的,可見得此晶體消耗功率挺大的。測量Q101的射極電壓得8.1V左右,基極電壓得6.9V左右,正如原廠圖所標示,證實了前述推斷正確:Q101(Q102)非darlington TR,僅僅是普通PNP TR而已。

  在電晶體的直流工作電壓正常的情況下,再以100Hz、1KHz、10KHz、20KHz正弦波信號注入觀察交流工作狀況,波形相當正常,無異常的振盪發生(C109 22pF有焊上)。哇塞!好極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蓮花座至選擇開關,直流電源之間的配線,為了使配線簡潔、美觀化起見,以捆線夾固定訊源線。另外再以L型鋁片隔離磁頭放大器,防止雜訊。這部試製前級的系統圖如圖10

  磁頭放大器及音調放大級的測試波形見照片。筆者簡略地測試這部前級特性如下,測試儀器為:

信號產生器:low distortion spot generator(自己裝的,有50,500,5K,100,1K,10KHz 6檔,參考音技43期,126頁修改而成,失真率低至0.004%)

毫伏表:Topward TVM166

示波器:Iwatsu SS-5702 dual scope

磁頭放大器:

  增益:10mV input,  1300mV output,增益=130倍=42.3dB(1KHz)

  殘留雜音:R:0.4mV, L : 0.6mV(輸入短路)

  最高不切割電壓 Vpp-56V(1KHz)

  頻率響應:(10mV input 與 1KHz 比較)

註:由於VTVM屬於指針(類比)方式,因此所讀出的值在計算頻率響應時會略有出入。

音調放大器:

  增益:12倍

  殘留雜音:R:0.15mV, L:0.2mV(輸入短路)

  頻率響應:20Hz~20KHz(-0.2dB),BASS與TREBLE在平坦位置。

試聽

  上述照片與測試特性僅能保證正常,至於實際試聽又是怎麼一回事?使用的器材如下:

  唱頭:Shure 91ED

  唱盤:Technics SL-D2

  放大器:NAD 3020

  調諧器:Kenwood KT-615

  卡式座:Sony TC-V3

  喇叭:KEF 303 II

  由於NAD 3020前後級擴大機的評價不俗,所以特地接其後級,將其前級與所試製的C-27互相比較,兩者的音域均十分寬闊、層次分明具有音樂性。惟前者之高音較模糊、淡些,而後者所表現的銳利、明快,低音域方面,則非常容易感受兩者之差異,後者比較渾厚、飽滿(測試唱片:DECCA PFS 4127,BIZET: Carmen & L'Arlesinne,Reader's Drgiest:Your 101 favorite melodies record 6:The four seasons-spring(Vivaldi)、Concerto OP4 NO4 in F for organ and strings(Handel)、Concerto NO 10 in E Flat for two pianos(Mozart),JVC 8009 Richard clayderman)。若要二者選擇其一,筆者較喜歡後者。

結論

  (1)筆者在公餘閒暇之際,大約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於去年12月中旬完成了這部前級。雖然在製作過程中碰到一些波折,但最後終能一一克服,因此深深地體認只要膽大心細、努力不懈,終會把困難解決。剛作好之際,為了證實其性能、穩定性是否十分良好,每天開機聆聽音樂1~3小時,至今(3月)已達3個多月,未曾發生任何不良(嘶聲、哼聲......)故障、罷工等事。因此才敢下筆投稿,以饗同好,並希望成為音技百期紀念機種(SF-108)。

  (2)經過上述分析與試製,可以發現C-27原廠線路圖錯誤不少(潛伏著臭蟲),我想其原因在於:一般作service manual的人都是學美工或機械製圖的,並非學電子正科。對於畫外形、機構圖少一撇或多一劃,倒無所謂,然而對線路圖漏一點、少一筆殊不知這一疏忽,而我們不明究裡,「按圖索驥」,重畫電路板時,不是異常工作就是不響,即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多充實電子基本理論,加強「識圖、改圖」能力,才是上上之策。

  (3)記不得誰說過這一句話"The simple is the Hi-Fi",個人也一直服膺此原則。鼎鼎大名的Threshold的設計工程師Nelson Pass不也說過類似此話嗎?嚴格說來C-27線路精簡樸實,電晶體的使用數量適當(不像一般日本設計的線路,電晶體用量密密麻麻,不要說試製,光是看就令人累壞!),而且無庸思慮配對等問題,品質容易控制,最重要的其性能十分穩定、優異,實在是很值得試製一番。

轉載音響技術第101期MAY 1984 Mcintosh C27前級放大器的仿製(下)/邱創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