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REO SOUND No.120-在「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試聽時發現的音響「基本因素」

  常常聽到有人說「音樂,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講些什麼理論」。這句話說得也有道理,所謂音樂,從字解本來就是享受聲音的意思。但是,音樂也不例外地是在「基本技巧」之下才能成立的。至少在作曲或演奏時,不能忽視這一些基本技巧。那麼音響是否也存在「基本技巧」呢?本文就是一位忽視了音樂和音響之基本因素的男子,如何回到「基本技巧」上去的一個極為私人的故事。

。。。。。。。。。。。。。。。。。。。。。。。。。。。。。。。。。。。。。。。。。。。。。

我喜歡音響。

  當然,我也喜歡各種音樂,但是我更喜歡用音響裝置去聆聽音樂。現在的我來說,聽唱片是我接觸音樂的一個重要手段。

  由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的一段日子裡,我除了喜歡音響之外,還非常喜歡演奏樂器,特別是吹喇叭。

  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我吹喇叭的技術並不高明,在學生交響樂團裡面,我是首席的喇叭手,可是若和真正的喇叭高手相比的話,我所學到的技術只不過是皮毛而已。那麼,為什麼又不能學得好一些呢?就是因為我忽視了基本技巧。

  我在還沒有正確的理解音程和短句的構成之前,就好高騖遠地去演奏德國作曲家興德米特(HINDEMITH)的奏鳴曲,和史特勞斯的協奏曲。那麼不知量力,現在想起來也覺得臉紅。這一種人的技巧,可以肯定的說,即使可以達到某個水平,但卻是絕對不可能再高於該個水平。如果要高於該個水平,做個頂級高手,那就一定要努力學習基礎教程,紮實的打好基本功才行。就算不想做個頂級高手,只想一輩子演奏樂器,欣賞美好的音樂,這個「基本技巧」也是很必要的。

  大學畢業之後,同輩的朋友都為了工作而忙碌,大家相聚奏室內樂的機會也越來越少,結果我和樂器的關係也漸漸的疏遠了。正是那個時候,我才醒悟到自己沒有掌握到「基本技巧」,想要從頭開始學習基本功,但是因為已經習慣於自己的一套不正規的吹奏方法,嘴唇貼住吹奏部位的壞習慣,響改也無法再改了。

  我放棄了學習正統吹奏喇叭的方法之後,聽唱片變成了我接觸音樂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開始覺得聽唱片也是自我表現的一個範疇。直到我有一間和睡房分開的書房兼聆聽室,而且還買了一對嚮往已久的TANNOY WESTMINSTER ROYAL之後,聽唱片也從此變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了。

  有了聆聽室,又有WESTMINSTER ROYAL,我突然間變得意氣風發起來了。每天都不裡周圍的環境,開大了音量,感歎音響系統原來竟能帶來這麼強的刺激感,我和新揚聲器渡過了一段甜甜的蜜月期。可是這一段日子並不太長,很快的厭倦期就開始到來了。因為對著這一套裝置,左弄右弄也弄不出一個自己覺得好聽聲音出來。之後,我變得束手無策,對這套裝置的聲音老是感到不合心意。

  這樣的日子一愰就過了三年,對於束手無策的WESTMINSTER ROYAL慢慢地也找到了調校的方法,音質也變得悅耳起來了。心裡想著終於達到了某個程度的音質,都算不錯了吧。可是這聲音卻是不夠開朗,只是壓迫機械的某個部份而得出來的聲音而已。和我吹奏喇叭的情形一樣,讓內行人一聽,都說我這聲音還不行,太過於生硬了。造成了這個結果,並不是功率放大器McIntosh 1000,也不是前置放大器ACCUPHASE C290和CD唱機ESOTERIC更不是揚聲器WESTMINSTER ROYAL,而是使用者-我自己的責任。

  後來終於有一天,我接到了本刊編輯部的一個電話。記得那是去年6月份的事情,傍晚的天空,出現了梅雨季節難得一見的白雲。電話的大意是這樣的;本刊為了紀念創刊30周年,準備開闢一個「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的專欄,因此會安排一系列的試聽活動,但是目前還不夠人手,你可不可以抽空來幫幫忙,這樣你也可以有機會「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了......。

  當時我猶豫了半餉,心想既然是「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專欄,試聽時就一定會用很多現代的頂級器材,我現在這種情況,到時說不定又會愛上了那些高價的器材而整天茶飯不思了。

  但是轉念一想,既然只是幫忙安排試聽,那就一定可以從中學到一些使用的技巧,而且也還可以掌握到聽唱片時的一些本質的東西,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我就高興的答應了。

。。。。。。。。。。。。。。。。。。。。。。。。。。。。。。。。。。。。。。。。。。。。。

立體聲的試聽,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如何進行的呢?

  STEREO SOUND的試聽活動,會安排在什麼地方?怎麼樣地進行呢?

  試聽室位於公司大樓的一樓,因為是鋼筋水泥的建築物,做為聆聽室來說,堅固的程度是足夠有餘的了。天花板高度為3公尺。面積為312平方呎。因為是試聽專用的房間,所以是內除了音響器材架、椅子、軟件櫃之外,沒有任何家具。為了取得適度的殘響,在牆邊擺了多塊QRD板。地面是柚木地板,但是鋪上了多塊50厘米見方的地氈。在聆聽位置的後方左右兩側,各放有一大捆的玻璃纖維,目的是避免產生駐波。房間的迴音效果較低,屬於中等的水平。為了公平起見,迴音效果盡量做到了避免對某個特定機種有利。因為空間夠大、天花板又夠高,所以稱得上是一個不容易產生顫動回音的良好視聽環境,但卻又不是一般音響愛好者可望不可及的,具有非現實優良音響特性的房間。

  試聽之前,我們先把測試用的器材搬進試聽室,然後由本刊編輯部的人員去進行接線和擺位,我只是從旁協助。

  試聽用的揚聲器,暫時擺在編輯部利用標準揚聲器測試出來的位置上(面板的中央位置大約是離開左右牆壁1.3公尺、離開後面的牆壁6公尺),然後再逐個型號尋找最佳的擺放位置。小型的揚聲器,會使用配對的座檯,而座地式的揚聲器,則會使用木墊或釘腳,盡量地避免直接擺在地板上。

  前置放大器、CD唱機等,放到了ADK的音響器材架子上,並且做出了穩固措施,避免擺動。至於功率放大器,因為地板上鋪有地氈,直接擺在地板上會不夠平穩,所以擺在音響器材架前面的一個重量級的木塊上。器材的擺放位置不夠穩固的話,往往會令到S/N劣化。

  關於接線,如果負責測試的撰稿員沒有提出特別的要求,信號線採用了ORTOFON的7N、揚聲器線則採用了THORENCE的CE100。所用的訊號線,有非平衡式和正、負相兼備的平衡式(都是編輯部製作的)。揚聲器的接線方法,基本上採用了普通的接法,如果廠商有指定的話,則會以揚聲器線分高低音連接。訊號線和揚聲器線都有方向性,是前確定無誤之後再進行連接,而且盡量地避免捲曲起來,和避免與電源線互相糾纏在一起。

  用來測試的器材,原則上都使用了其本身附屬的電源線,模擬式器材和數碼式器材,分別由不同的電源插座供電,而且電源插頭的極性也事先測定清楚,對於用電量小的器材,有時也會使用穩壓器。此外,在試聽時,原則上不能將其他的音響器材搬進室內。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本刊的試聽已經基本上做到了中性的擺位和安裝方法,這一點的意義是很重大的。正如前面所述,基本的擺位和安裝,式立體聲試聽的基本出發點。雖然也有例外,但是基本擺位和安裝做好了之後,一般都可以保證可以獲得良好的音質。

  完成了這一些工作之後,接下來才是一系列艱苦的試聽過程。

  當器材的溫度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負責試聽的人,筆者的老師也來了。

  這個「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之試聽,目的之ㄧ是要找出一組完美的「配搭」,所以對於一種揚聲器,必須配上多種的放大器和CD唱機,而預先安裝好的,只是編輯部所選擇的,為達到上述目的之基本組合而已。

  負責試聽的人,首先細心的聆聽這一組合的聲音,然後不斷地更換放大器和CD機,一直地試聽下去。很多時候也會改變揚聲器的位置、接線和電源供給等條件。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人,有時候非常難於定出好壞,但是經過聆聽者不斷的更換器材,和安裝的細節之後,聲音漸漸地變得越來越好,到了完成最後的結合時,聲音也和試聽剛開始時有了很大的不同,變得非常優美而動聽。

  以本刊的試聽報告來說,為了表現出各種器材,和整體系統的聲音特徵,很多時候都會採用各種美麗的形容詞。我年少時曾經對這些美麗的文章深信不疑,後來經過長期閱讀各種文學作品之後,曾認為這都是不過是利用「紙張」這一種媒體,去表達「聲音」這一種抽象事物的修詞而已。但實際參加試聽之後,我才發覺原來這一些表現都並沒有誇張。正如「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的報導,和試聽報告所描述的那樣,通過更換器材,的的確確是可以生成「現代最美的聲音」。

  即使是更換一調信號線,聲音也會不同,更何況更換動態的器材,聲音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話又得說回來,這「變化」終歸是「變化」,是變好還是變壞則又屬另外依個問題。

  本刊撰稿人員進行的這一次試聽,雖然不敢說是百發百中,但是通過更換器材,可以說每一次都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微什麼會這樣呢?

  假如試聽時是順著次序地,由5萬日圓、50萬日圓、500萬日圓,一步步地更換放大器進行比較的話,聲音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可是也不能絕對肯定的說,5萬日圓的放大器就一定是輸家。可以肯定地說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不斷更換高水平的器材,令到系統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必須具有音樂和音響方面的深厚知識、經驗,以及可以分辨出器材組合好壞的敏銳聽覺。  

。。。。。。。。。。。。。。。。。。。。。。。。。。。。。。。。。。。。。。。。。。。。。

寫到這裡,我的眼前浮現了一個概念,那就是「唱片演奏家」。

  唱片演奏家..........。這是菅野沖彥先生創造的一個名詞。這個名詞創造得好,因為它能表現出人們通過唱片音樂,去開拓藝術天地的堅強意志。

  所謂「演奏」,原本只是用於「演奏樂器」之類的一個動詞,放唱片如果也屬於一種演奏的話,那麼演奏唱片這一種行為,就必須要和演奏樂器在某一方面有著共通的本質才行。

  所謂音樂,本來就是停留在自然界的時間非常短促的一種藝術。同一個演奏,如果沒有錄音,那就不可能再聽到第二次,作曲家的腦海裡所浮現的樂曲構想/和聲,如果不隨即寫下來,會很快就被遺忘。沒有紀錄的音樂,瞬間就會消失於無形。作曲的紀錄,也就是樂譜,而演奏的紀錄,也即是唱片,有了樂譜,名曲才能流傳於後世,有了唱片,令人陶醉的演奏,才不會消失於瞬間,而永遠地都能夠讓人欣賞。「紀錄」音樂的行為,可以說是讓音樂超越時空地繼續存在下去,並且也是使其趨於普及而不可或缺的一種行為。

  那麼,對音樂來說,是不是重要的只是紀錄而已呢?不可否認,親筆寫下的樂譜,具有其高度的藝術上、文化上的價值。著名演奏的錄音母帶、原版模擬聲唱片,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可是樂譜也好、唱片也好,光是拿來看是不會有聲音的。當然,本刊的讀者之中,有些人只要瞄一下交響樂的樂譜,在腦海中就可以浮現出交響樂團演奏的狀況。此外,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音樂愛好者,只需要將秘藏的唱片拿出來,然後仔細端詳一下其封套,很多時都已經會感到很滿足。但是所謂音樂,只有變成聲音才算是完結,為了從音樂之中得到感動,為了獲得忘我的陶醉感,就一定要讓紀錄重現,也即是要進行演奏。從這一意義上說,演奏唱片和演奏樂器,不就是通過「重現紀錄」這一個共通本質而互相深刻相連嗎!?

  但是,這裡又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談(吹)奏樂器,必須要經過艱苦的勤學苦練過程,而讓唱片發出聲音,卻是不需要任何努力都可以做得到......。

  不錯,唱片和樂器相比,是有甚簡單而容易做到的一個側面,但是要唱片的聲音好聽,是不是不需要努力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像本刊讀者所知道的那樣,模擬聲唱機的調整、放大器類的保養、訊號線的連接、各種電平調整、揚聲器的擺位、房間音響特性的控制、電源極性的檢驗、以至器材的搭配等,有很多事情都是我們音響愛好者必須認真和努力去做好的事情。

  在認真的聆聽唱片,尤其是讓別人欣賞時更是如此。聽什麼唱片,按什麼次序去聽,由音樂所得到的感受都會有很大的不同。此外,用多大的音量去聽,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音量控制,原本就是唱片音樂的表現核心(如有音調控制,則表現的幅度就會更加寬廣)。此外,這些大同的排列組合,同一張唱片也會產生千變萬化。

  這一個過程並不單純是聆聽音樂,而是積極的參加音樂,不,甚至可以說在形成這音樂時,進行了肉體、以至精神上的相當高難度的作業。以複雜的精神活動去重現音樂記錄.........,這不稱為「演奏」,又該稱為什麼呢?!

  既然是演奏,當然也和樂器演奏一樣,唱片演奏也存在著水平高低的問題。在採訪「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時,試聽室內出現了多個高水平的唱片演奏,那聲音實在太美妙了。這些事實,說明了聲音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而且也是不同的使用者,系統就有不同的成長發展這一種「唱片演奏,需要技術論」的有力證明。這些「現代最美的聲音」,說成是由本刊撰稿者的高度技術所促成的,相信一點也不算誇張。

學會了「基本技巧」之後,才進一步去掌握高難度的技術......,這一點,和樂器的演奏方法,完全是一模一樣的

  高度的技術,毫不例外地也需要「基本技巧」去支承。以樂器的演奏來說,音階、急速的和弦等,是連大師級人物也不敢稍有懈怠的「基本技巧」,這技巧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演奏的穩定性,和演奏的精采程度。忽視「基本技巧」的人會如何呢?文首所述的男子就是答案了。

  在進行「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的採訪時,我的的確確地聽到了現代最美的唱片演奏,這些演奏是現代頂級音響器材,和音響高手所創造出來的,這裡面不用說也包含了支持這高水平演奏的「基本技巧」在內。

  在這裡我又想到了在進行立體聲試聽時的器材安裝方法。這方法令到音響器材點滴不漏地發揮出了本身的實力,而且還讓聆聽者真正的感受到了更換器材所帶來的效果.如果我這種看法是正確的話,那麼器材的安裝方法,自然也應該稱之為唱片演奏的「基本技巧」。

  在這裡,我們不妨再來回憶一下這一次的安裝方法。這種立體聲器材的安裝方法,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貫徹了合理的原則,不講求花巧、所以極為中性。這一點,我認為正式對帶音響器材所應有的態度。

  到了這個階段,值得留意的事器材的音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在這個基礎之上,我的前輩們經過了認真細心的聆聽之後,才叫我們更換器材和安裝方法。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發覺,正統的唱片演奏,應該是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是要忠實地遵守基本安裝方法,第二階段才是更換此安裝方法和器材。

  首先是牢牢地掌握好「基本技巧」,在此基礎上再掌握高難度的技術......這一點,不正是和學習樂器的演奏方法一模一樣嗎?

唱片演奏是「紀錄的重現」,也是「高度的精神活動」,而這一活動必須要在掌握了「基本技巧」之後,才能產生飛躍,和樂器演奏完全沒有兩樣。

  在那個研熱的盛夏季節,我每天跑到本刊編輯部去幫忙進行試聽時的各種事項,晚上回到家裡時,又會在自己的聆聽室內開著放大器,將當日在試聽內聽到的聲音,和自己的系統的聲音進行比較。這種比較的次數越多,我的心情就越惡劣。

  後來,我甚至開始討厭自己的那一套系統,曾經多次想著不再玩音響了。為什麼呢?因為自己那一套系統的聲音,比起在試聽室內聽到的聲音,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相差得實在太遠了。

  大約是過了一個月的光景,炎熱的夏天雖然還未過去,但已有了一點秋意。我那一間隔音效果惡劣的聆聽室,一到夜晚就可以聽到陣陣的蟲鳴聲。某一天,我靜靜地站在聆聽位置上,木不轉經的凝望著我的那一套器材。

就是再我凝望的那一刻開始,我漸漸地領悟到了一些道理。這一次我能夠有機會去「聆聽現代最美的聲音」,接近唱片演奏的頂峰,這可以說是我的一個僥倖際遇,這使我一次過地目睹了古今東西南北的音響技術。其中最大的收穫,就是明白了唱片演奏也和樂器演奏一樣,就是需要「基本技巧」的。

  同時也明白到需要遵守這個原則,需要分兩個階段去對音響系統進行調諧,才能達到至高的境界。

  具體的說,就是第一要忠於「基本技巧」去安裝器材。如果已經安裝好了,那就必須由頭到尾在檢查一下有否出錯?然後加以糾正。這一個階段,最主要的是要認識系統的聲音到底是怎麼一種聲音。

  第二就是補充基本安裝方面不足夠的部份,也即是採取各種對策,更改器材。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判斷更換器材後的聲音變化,究竟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如此這般的用文字來表達,音響的「基本技巧」似乎非常簡單。而事實上,比起肉體勞動,也的確是非常簡單,但是要實踐這個「基本技巧」,卻是出乎意料地困難,至少以前的我就是如此。

  在那之前,我為了早日聽到系統的聲音,不重視「基本技巧」,以為那是無關緊要的枝節。

  記得當時我是這樣進行安裝的。WESTMINSTER ROYAL的位置離開左右的牆壁大約是50厘米,面板和聆聽位置平行,其腳部墊有一塊小金屬片。揚聲器的連接,採用了不規則的、以揚聲器分高低音連接的方法。CD唱機和前置放大器的電源,都採用了電源穩壓器,和特殊的插頭板。還有其他就不再贅述,總之就是樣樣「對策」都做到十足。

  這一些對策,勿庸置疑地樣樣都是對的,而且有時候還是非常有效呢。問題是這些「對策」不可以盲目的亂用。

  弄清了問題的癥節之後,我重新回到了原點,對系統再進行了一次調諧。我一邊口唸著「基本技巧」的咒文,一邊不斷地回憶立體聲的安裝方法,將系統安裝改成了中性的狀態。

  我首先將CD唱機和前置放大器的供電方式,改為2組普通電源拖板(因為離牆腳插座太遠),並且重新測定了電源的極性。接著我又將揚聲器的連接改為普通的單線連接、取掉揚聲器下面的金屬墊片、擴大了左右間隔、並且稍微向內側傾斜。其他的附屬件也全部拆除。

  結果,我發覺聲音變得非常純樸,揚聲器也像是如釋重負般高興地在歌唱,這時候的WESTMINSTER ROYAL雖然還略欠清晰,但是已有了大型揚聲器應有的爽朗音色。當然還不算是十分完美,可是已具備了相當強的魅力。對!這其實也是我剛買回來不久之後,所曾經感受過的WESTMINSTER ROYAL的「原來」的聲音,但是因為現在已強烈意識到了「基本技巧」的重要性,所以聲音比當時好聽得多了。

  那麼,為何當初我又做了那麼一些偏離了中心的「對策」呢?因為買回來一段時間之後,內心的興奮之情也慢慢地平靜了下來。這時我突然發覺系統的聲音不夠清晰,而且也因為軟的地板,抵受不住WESTMINSTER ROYAL的強烈振動而發生了共振。在當時也不知道這就是「原有」的聲音,一心只想著快一點把聲音弄好。不!正確的說是想著弄得好不好並不要緊,只要是像在弄的樣子就行了。而且還自以為是的胡亂推測,盲目地進行調諧,結果不單不能將系統撥亂反正,反而是越弄就越向「壞」的方向發展。想起來自己也似乎曾經有過一次這種經驗。啊!對了!就是在學吹奏喇叭的那個時候,自己也曾經想過要一步登天,短時間之內就成為一個「高手」,結果基礎還未打好,就迫不及待地去學人吹奏高難度的短句。就因為這種不重視「基本技巧」的浮跨作風,令我的吹奏水平到了某一點之後就無法再上去了。到醒覺的時候,已經是為時太晚,因為年齡的關係,再也無法在「基本技巧」上進行磨練了。

  對待音響的態度也一樣,我因為太過於急功近利,又是忽視了「基本技巧」的重要性,以為憑著一些皮毛的技術就可以一步登天了。幸虧在無藥可救之前及時覺醒,拼命地惡補了必要的「基本技巧」。


為了避免今後再重蹈覆轍,我從零開始、慢慢細嚼「基本」的聲音,用心去理解其特質。

  為了避免今後再重蹈覆轍,我從零開始、慢慢細嚼「基本」的聲音,用心去理解其特質。除此之外,我還一邊聽,一邊做筆記,一邊去決定揚聲器的位置。後來又找到一條又便宜,而自己又滿意的揚聲器線,「正式」地對揚聲器進行雙線、分高低音連接。對於那些用電量不大的器材,則在弄清楚聲音的變化之後,才採用了穩壓器來供電。不久之後,我又將數碼器材的組合,改換成STUDER D730 MK2,和APOGEE DA1000,模擬器材方面,也由一位朋友那兒,讓了一部舊的EMT930ST,豐富了系統的內容。

  經過了上述的改變之後,系統的聲音比以前好聽得多了,不單是銳度提高了,D/F範圍也擴展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不過可以肯定地說,已經是達到了自己喜愛的音質水平。

  我所喜愛的音質是要清晰、強勁、每一種樂器的分佈和變化分明,而且氣勢要強,即使帶有多少硬質感也不要緊。對了!由喇叭吹奏部分開始,就是我所要追求的音質了。但問題是這是否立足於「基本技巧」之上,所取得的音質?真正努力地去取得這種音質,和假裝在努力取得這種音質,在精神上的差別極大。故而在音樂的「悅耳」程度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差距。

  取得了這種音質之後,我開始對音樂有了一些認識。不論是樂器還是唱片,要演奏出色,首要的就是要注意「基本技巧」。音樂和音響都是為了娛己娛人的東西,不是為了比試巧妙、也不是故做巧妙的東西。但是音樂這種東西,不論是進行製作或重視、或鑑賞,都有其「必須遵守的事項」,所以必須首重「基本技巧」。

  我是一位業餘的演奏家,在到達自己希望到達的水平之前我失敗了。因為我忽視了「基本技巧」,沒有好好地理解音樂本來的意義。我已掌握了音響的「基本技巧」,所以打算在此基礎之上,一步一步地提高唱片演奏的音質水平。這是我對自己的一份責任,也是我對青春的一向奉獻。

  我慶幸自己沒有在玩音響方面半途而廢,我有信心自己一定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資料來源:STEREO SOUND 音響季刊No.122[中文版]1997 SUMMER/石原 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