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38-001  

  唱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拾取唱片上的訊號;所謂拾取,即唱頭在唱片音紋上行走時,凹凸不平的音紋會使得唱針震動起來,而唱針桿的根部連著一種可以變換振動為電能的設備,於是振動就成為電氣訊號了。因此,不論其換能設備或換能方式為何,基本上它都是需要一根針來產生振動的。

  早期的唱頭都是連在唱臂上,除了唱針之外,唱頭與唱臂都不易取下,如要更換,那可大興土木才行。讀者們可回想起十數年前中華商場剛有電料行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音響市場」都是晶體唱頭。這種唱頭以晶體(不過這可不是天然礦物,而是人工製品)為換能器,它的輸出電壓很高,高達120~180mV;但頻率響應則較差,而且這種唱頭也很少有標準規範值得參考。因此在那個時候有陶瓷唱頭,都會將它當寶貝一樣的看待,不用的時候以玻璃紙包起來,免得受潮後低頻響應不好!

  但是喜好音響的朋友又必須面對一個事實:現代唱片刻錄機多使用磁性唱頭刻錄,因此播放時也得使用磁性唱頭才行。基於這個理由,我們必須承認磁性唱頭仍是當今唱頭的主流。

  磁性唱頭之構造由於換能方式(或換能設備)之不同,常被區分為動磁式(MM)、動圈式(MC)、動鐵式(MI)三型;其他類型或較為特殊(光電式及VDRS式)或不屬於磁性唱頭者(電容式),即不再予介紹。

動磁式唱頭

  動磁式唱頭的換能設備是一塊固定在線圈的小磁鐵,當唱針在唱片音紋上行走而產生振動時,能引起磁鐵產生磁場變化;線圈就藉著磁場的變化而感應出電壓來。

AT-38-002

  所有磁性唱頭的電壓輸出都屬於低電平者,因此當輸入10倍放大級前,必須先經過放大以得到較高的輸出。這個放大級具有兩個作用:一、將輸入電壓「放大」。二、「等化」在錄音時將低頻衰減、高頻擴張的特性。

  一般MM型唱頭的輸出多在3~6mV,但亦有像Dynavector 10X(1.8mV)之低輸出者,也有像Empire 2000系列中2000、2000E、2000EI之輸出高達9.89mV者。在選用上宜注意擴大機之唱頭輸入靈敏度,如果唱頭輸入靈敏度為5mV,而選用之唱頭為Stanton 780/Q(3mV輸出)或Pickering 2400/Q(3.3V),都不算是適當之匹配。不過以日前隻製造技藝而言,擴大機之唱頭輸入靈敏度往往低至1mV,而過荷(Overload)則高達150mV以上,因此匹配上當不成問題。

動鐵式唱頭

  動鐵式唱頭的唱針根部所連接的不是磁鐵而是一塊可以導磁的小鐵片,磁鐵則固定在線圈的後端。當小鐵片振動時,便使兩組線圈內鐵心的磁阻產生變化,磁阻變化,磁場亦隨之變化,因而使線圈感應出電壓來。

 AT-38-003

  動鐵式的各項特性幾與動磁式完全相同,除要考慮循軌力外,可隨時換用。目前市面上最標準的動鐵式唱頭,要算GRADO的F+系列了,在下面一張特寫照片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四個「磁極」。

 AT-38-004  

動圈式唱頭

  在磁性唱頭裡,「效果」較優、售價較高的當屬MC唱頭。這種唱頭針桿的後面所連接的是一組圈數極少的線圈,當針桿振動,線圈也跟著振動,而此線圈是被包圍在強力的磁場中,因此線圈能夠感應出電壓來。

  動圈唱頭的輸出電壓極低,多在1mV之下;向GAS的「睡美人」只有0.27mV,Nakamichi MC-1000只有0.2mV,甚或有Nagatronics HV-9100之0.04mV!因此在一般的磁頭放大器前必須先經過PRE-PRE Amp.(先端放大器)的放大。

AT-38-005

  早期處理MC唱頭放大多用昇壓器,像(Stepup Trans)Ortofon的STM-72;但使用昇壓器之效果並不好。目前大多有先端放大器出售,像Ortofon的MCA-76, Yamaha的HA-1,以及DB的DB-4。先端放大之處理極為不易,主要是電源濾波電路要極為優良,否則容易感染哼聲,但目前許多前置擴大機裡均裝有MC Head Amp.,而也有些MC唱頭的輸出高達2.5mV(像36期本刊新機瞭望中所介紹的Satin M-18BX),根本就不必加裝Head Amp.,直接插在Phono輸入就行!

AT-38-008

RIAA 等化曲線

  在談如何選用適合之唱頭之前,還是得先瞭解何謂RIAA才行。前述刻片機多使用磁性唱頭,而這些刻片頭都是定速型(Constant Velocity)的,也就是對刻片頭給與一平直之頻率響應輸入,則刻片針不管響應為如何,均能以恆定的速度來移動。此時若要錄低頻時,刻片針則必須移動得遠以維持其恆速的特性,這就是為什麼錄音時高頻部分要擴張,低頻則要衰減。

 AT-38-006

  根據這個原則,許多擴大機廠商紛紛推出各型各式的等化曲線;一直到1964年,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及國家廣播協會(NAB)統一訂定了目前的等化曲線。所謂RIAA曲線是指電磁唱頭的等化曲線,而NAB則為麥克風磁頭及錄放音磁頭的等化曲線。

  RIAA等化曲線的頻率響應範圍限定於30赫至15K赫,早已不符合現代Hi-Fi技藝的要求;因此RIAA於最近又公布了一種經過修改的重播等化曲線,不過在現今的前置擴大機中,還很少有使用新的均衡網路數值來符合新的RIAA等化曲線。

有關唱針的種種

  唱針連在唱槓上,行走於唱片的音紋中;換句話說,不論使用何種唱頭,與唱片正式接觸的只有那細微的針尖而已!唱片的音紋通常是呈V字形的90°角,此90°角乃由兩個45°角結合而成以便做立體聲的刻錄和播放;如此一來,唱針針尖的形狀就極可能影響到重播的音質與雜音等。

AT-38-007  

  圓頭針: 這是一般標準的針頭,在針頭的任一斷面看來都是圓的。具圓頭針的唱頭大多售價較為低廉,但重播並不差,像Nagaoka的JT-311、Audio-Technica的AT-10、Excel的ES-70S II等都是。

  橢圓針: 這種針頭的斷面呈橢圓狀,這種略扁的針頭好處即在配合原來就是扁的刻唱片刀,而能減少唱針在音紋上的循跡失真。目前市面上具有橢圓針的唱頭相當多,像ADC的XLM III及QLM36 III、Audio-Technica的AT-11E、DENON的DL103D、Empire 200Z及2000E等都是。

  雙斜邊橢圓針: 雖然橢圓針針尖具最2個半徑,但在V型的音灀行走時也只有兩個「點」的接觸,使得唱針和音紋的磨損較快。理論上針尖若能成V形為最好,但又容易刮到音紋底部灰塵聚積之處(灰塵實為唱片與唱針之最大敵人);於是將它設計成橢圓和V形的綜合形,使針尖和音紋的接觸面增加,非但磨損減小,高頻響應也跟著提高。

  根據這種理論,日本柴田氏首創出來,故這種唱針一般通稱柴田(Shibata)針。Audio Technica的AT-12Sa、AT-20SS都使用柴田針,頻率響應高達45K赫,可播放四聲道唱片。Grado的F+系列為使用相同理論的「複橢圓針」,頻響亦高達45K赫。

AT-38-009  

選購唱頭的要點

  在選購唱頭之前,我們一定要了解它的各項規範,否則匹配不得當將會產生無限的困擾。

  頻率響應: 以20至20K赫為基準,範圍愈寬愈佳,一般的動磁式唱頭,售價在五、六百元以下都有30~20K赫的重播能力;千元級的唱頭低頻多能延伸至20赫。動圈唱頭的頻率響應更寬,JVC的MC-1為10~50K赫,Ortofon的MC-20為5~60K赫,Nakamichi的MC-1000為10~65K赫。

  輸出電壓: 一般多在3~6mV之間,但動圈唱頭則低於0.1mV。輸出電壓並非愈高愈好,但也不意味著低輸出較優,選購時宜注意與前級擴大機之匹配。

  立體分離度: 立體聲左右聲道間訊號分離的程度,通常以分貝表示,數字愈高級表示立體分離度愈佳。一般都在20~25分貝間,較高級的唱頭則有35分貝。

  循軌範圍: 這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規範,通常在規格表上只列出建議範圍,例如: 3/4~1.2克;但也有廠商如此列出: 1~2.5克(1.75克),括弧內的數字級表示廠商提供之「最佳」循軌力。之所以要列出一段範圍,主要是與唱臂搭配的問題,而最佳的建議值也不是絕對的,往往經過數次的聆聽後才發覺應該再重一點或輕一點。以Grado F+為例,廠商建議之最佳數值為1克,但實際聆聽時可調製1.25克,則「效果」更佳。

  負載阻抗及負載電容: 負載阻抗以歐姆表示,負載電容以pF表示。一般動磁式唱頭的負載阻抗多設定於47K或50K歐姆,幾乎市面上所賣的動磁式唱頭全都是47K的標準負載阻抗,較特殊的是Grado唱頭卻低至10K,因此與前級擴大機匹配時較為困難。負載電容一般多在100~300pF間,但AKG唱頭為470pF、Empire 2000E為500P、Shure M-91ED為450pF。

  動圈式唱頭之負載阻抗甚低,Nakamichi MC-1000為200歐姆、Nagatronics HV-9100為10~30歐姆、DENON DL-103為100歐姆、EMT XSD-15為24歐姆;好在目前箝制擴大機多有唱頭負載阻抗及負載電容選擇控制,使用時彈性較大。

  唱針更換方式: 當唱頭使用過久,或操作不當致使針尖磨損時,就必須更換唱針。某些較高級的MC唱頭或設計特殊的唱頭,像B&O各型及DECCA、DENON各型都必須由原廠來更換;而大部分的唱頭皆可由使用者自行更換唱針。

  唱針淨重: Fulton唱頭淨重4克,但針壓範圍為1.5~1.7克,JVC MC-1雖重8.7克,但針壓範圍卻是0.15~1.5克。唱頭淨重愈低,義表示針尖質量(TIP MASS)愈低,對於搭配唱臂來說,這是相當有利的條件。

AT-38-010

介紹幾款較流行的唱頭

  目前市面上電磁式唱頭種類繁多,由於品質之高低,使得價格上有甚大的差距。當然,在我們的讀者中,花15000元買一個EMT XSD-15確是少見,但使用自己裝的Amp.而配上五、六百元的唱頭確佔著大多數。

  但無論你使用的是原裝機,或是ESS、仿C-28,超低TIM,都有必要搭配一個「較好」的唱頭。在六百元以下的唱頭,有鐵三角的AT-11、Excel的ES-70S II、Grado的Ftr+、JELCO的12D,以及Nagaoka的JT-311等幾型,這些都是動磁式,而其中銷售量最大的是Nagaoka JT-311。

AT-38-011

  千元級上下較優秀者,有ADC K-8、Empire 101E、Goldring G800、Pickering V-15 IV及XV-15/350、Grado Fce+1、Empire 2000/I 等諸型;若以品質與價格論,則Grado Fce+I 較為優秀,其中高頻響應尤其寬廣,唯負載阻抗為10K歐姆,選用者宜注意之。

  至於真正「流行」的唱頭,則售價多在兩千元上下,一是它們卻能提供極佳的重播音質,二是它們的價格也不算是頂貴,像Sony XL-15、Shure M91ED及M95ED、Pickering XV-15/625/625E、Ortofon F15E MK II、Grado F-2+、Goldring G900E、Empire 2000E/II、ADC XLM MK III 等諸型,而這些唱頭都相當優秀,其中以Shure M95ED最為流行。

   AT-38-012  

  再上去的價格(4000元左右),恐怕就非一般人所能負擔,Audio Technica AT-14Sa、ADC ZLM、Empire 4000D、Goldring 900E II、Pickering XSV-3000等都是,而動磁式唱頭中的「珍品」,目前流行於本地音響界的則有Empire 4000D/III、Shure V-15/IV、Pickering XUV-4500Q、MA 200Z-e、Grado G-1+諸型。

  動圈式唱頭的售價則很難少於四千元Denon的DL-103為本地音響愛好者所熟悉的老牌子,而市場佔有率最大的,要算是Ortofon的MC20以及SL20Q、SL20E諸型,以「日產21個」為口號的Supex也有幾型極優秀的動圈式唱頭。

  有些唱頭如GAS的「睡美人」系列、MA的530mp、EMT及WIN諸型,皆因售價太高(都在八千元以上)而無法流行起來;B&O的MMC-6000也只能以B&O唱臂搭配;其他價格在萬元以上的唱頭也只限於少數「玩家」才有。不過,我在此可不介紹讀者們選用上述的唱頭,據說Lirpa VDRS已有人仿製成功;如果這種唱片拖帶器真能流行起來,只要買幾頭馬車就行了,誰還在乎Goldring的唱頭、SME的唱臂?!


資料來源:音響技術第38期FEB. 1979 由小漸大:唱頭──音響的尖兵/王興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