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98-001  

  當前年下半年日本廠商開始將DAD器材正式發售後,音響界遂掀起一股「迎接數位化時代」的熱潮。支持者(主要的還是製造及生產廠商)固然不少,反對者亦大有人在(如以製造LP-12唱盤聞名於世的LINN,和大名鼎鼎的Mark Levinson);DAD就在支持者與反對者的窮嚷嚷中,渡過了一個四季。

  在一年多時間裡,全球各國有關音響之雜誌莫不對DAD評頭論足,其結論不是貶就是褒。而筆者也趁興窮嚷嚷的「嚷」出一篇文章──DAD數位唱片的試聽──除刊登於音技94期外,並且也上了封面。

  說實在話,筆者對DAD並未完全了解,若有讀者拿DAD線路圖請教於我的話,對不起,那只有看下輩子了,因為筆者對數位邏輯電路是一竅不通!但雖然是不通,卻在94期的「大作」中亂放厥詞,引來不同的意見──此不同意見來自音技主編唐凌先生!唐主編的大作發表於95期,讀者可前後兩期參閱著看,就可明白筆者錯誤何在;在此自然不再重覆(遮羞也),以免浪費音技寶貴篇幅。

  前文中的試聽器材是由台笙公司提供的MICRO數位唱盤,其編號是CD-M1。它有幾個特點雖在前文中提到但卻未予以肯定:第二代機種,具有兩條雷射光束;將取樣頻率提高4倍。因此在94期後也不斷的在找新資料,可是在美國或香港的雜誌上,筆者只看到「第二代」或「第三代」機種這些字樣,卻從未發現任何有與「兩道雷射光束」有關的文字或圖樣。事實上DAD唱盤不可能有兩道或三道雷射光束,由雷射頭發射出來的光源絕對只有一條!

  由於DAD內部大多是數位電路以及特殊的元件,故即使是在日本,能生產DAD的廠商亦不多;讀者們或許會發現XX牌和XX牌的DAD外觀一樣,此即表示DAD的重複出現率甚高。像MICRO的DAD就和AKAI的DAD外型相同,但你若再湊上一台KYOCERA的DAD,你更會發現:三台都一樣!事實上此三台DAD都是由KYOCERA公司製造的。

  捉住線頭拼命的扯,最扯出的是KYOCERA公司。記得音技發行人張繼高先生曾在音樂與音響雜誌上曾寫過一篇有關KYOCERA的文章,得知這家公司具有極怪異的特色,因此也引起筆者對KYOCERA之興趣,進而深入探究一番。

  KYOCERA是日本一家專門生產陶壺或相關產品的廠商,像IC的封裝就是使用陶瓷。除此之外,該公司也生產太陽電池、人工鑽石、音響器材、電腦、照相器材、醫療用具、石英晶體及各種陶瓷濾波器等。以照相器材為例,YASHICA和CONTAX相機就是該公司的產品;在每月專載「調諧器」上篇中筆者曾提到各種陶瓷濾波器及SAW濾波器,這些都是KYOCERA著名的產品。

  若談到音響,則可想到數年前在笙隆公司看到CYBERNET的迷你音響。CYBERNET就是此公司的音響部門名稱,但現在已經不用了。目前KYOCERA除生產自己的產品外,也生產KLH全套音響器材,因為KLH已經賣給它了。至於它將來又要買下哪一家工廠,在此不予理會,反正知道它有能力製造DAD就行了。

  既然MICRO和AKAI的DAD都是由它製造,那麼三部機器應該完全一樣才對。三台DAD是不一樣的,而且相異之處竟然是電路──濾波電路,因而造成了三部機器的音色差異。以兩部DAD試聽同一張CD唱片而有不同的效果,目前已經被肯定.而最早說過這話的是鴻運音響李經華先生。當時我們都把重點放在數位/類比轉換電路上,現在才知道D/A轉換電路並不是主因,造成音色差異的是濾波電路。

AT98-002

  求助音技,從凱穗公司借來KYOCERA DA-01一台,外型與MICRO機種完全相同,但是拆掉上蓋,仔細與以前所拍攝的MICRO照片對照比較,發現在右後方附近PC板上之元件確實有些差別!KYOCERA的DA-01多了一些東西。

  在音樂與音響雜誌上找到有關KYOCERA的廣告(凱穗公司刊登),裡面有這麼一段話:「CD要達到沒有失真,徹底地追求更高的音質再生,在D/A(數碼/類比)轉換的處理,有著最重要的關鍵,一般廠牌為D/A轉換後,使用SHARP的LOW PASS FILTER將SAMPLE波及高調波雜音濾除,這方式造成10KHz以上頻率相位特性劣化,失真增加KYOCERA在D/A轉換前,將SAMPLE週波樹提升4倍,用DIGITAL FILTER將高調波雜音濾除,經特殊D/A轉換處理後,用獨特的BESSEL FILTER將SAMPLE波濾除。這重要的數碼/類比轉換處理過程採用的專門技術,決定了非凡優越的音質。」

  上面是一段廣告詞句,是否完全可信是另外一回事,但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廣告中並未提到該機種具有兩道雷射光束;二是去樣頻率一直到Digital Output端都是44.1KHz,並未被提升為176.4KHz。

  那麼為何MICRO的DAD在廣告詞句中一直強調它是第二代雙雷射機種?他的理論和依據是在哪裡?筆者對於DAD的「雷射頭」所知有限,僅知這種低能量的雷射最早係由西德SIEMENS公司製造出來,後來日本有幾家廠向OLYMPUS光學公司也都能生產;它們所製造的雷射頭大多具有5000~10000小時壽命,而今年下半年推出的新機種可能會採用具50000小時壽命的雷射頭。雙雷射光呢?絕不可能在一部機器內裝入兩個雷射頭,而一個雷射頭能同時發出兩道雷射光嗎?兩道雷射光又有何意義?筆者在此猜測是分光鏡和循跡伺服電路,並特請教高明以釋疑惑。

  在凱穗公司的廣告詞句中,有SHARP的LPF,這在高級調諧器裡常見到;但以Digital Filiter來濾除高調波雜音,就令筆者大惑不解。其中高調波顯然就是「數位化的音頻訊號」,而它的雜音成分如何被濾除?其動作原理不知是如何?在KYOCERA的DA-01中是採用兩組濾波電路,一是Digital濾波器,一是Bessel濾波器。兩級率波有可能比攤一的SHARP濾波器較好,但取樣頻率的濾波前提升4倍有何特殊的好處?這也是筆者不明白之處。但比較本機和MICRO的CD-M1,後者的確少了Bessel濾波器,想來AKAI亦是如此,這是否為KYOCERA「保留一手」,則不得而知。

AT98-003  

  目前DAD和CD在市場上的評價是貶多於褒,最為人詬病之處是「高音過於刺耳」。英國LINN的老闆曾說數位音響錄音時如麥克風位置安排不當,則高音會較刺耳。其實我們能買到的CD唱片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類比唱片轉製而成,如果在聆聽時會覺得高音刺耳,則一是DAD唱盤不良,一是CD唱片不良;但筆者相信問題是出在前者。

  MICRO的CD-M1並未有高音刺耳的感覺,而者台機器也是一樣;但如果有讀者要問:這兩台DAD的音色何者較喲?則筆者的答覆是:不知道!因為上次試聽已是四個月前的事,所有的感覺已完全忘記,因此當筆者硬說:XX牌比較好時,那是有違良心的。

  凱穗公司對此次視聽雖贊助DAD一台,但CD則只有5張,因此筆者特至普洛音響向「劉大鬍子」借數張CD唱片。豈知他一知道筆者有一台KYOCERA的DAD,就說:「那台好,音色比我的PHILIPS CD-200好。」與他閒談之下,才知PHILIPS最新機種CD-300也採用與KYOCERA相同的濾波器,CD-300在香港燒友眼中,是所有「碟仔」中音色最「靓」者。

  但不論別人的看法如何,在實際聆聽時筆者確實沒有KYOCERA音色較佳的感受,但高頻端也無刺耳之感;想來「CD高音較為刺耳」之問題並非出在CD唱片上,CD是無罪的。在數張碟片中有一張是TELARC出品的「霍斯特軍樂組曲」及「韓德爾皇家煙火」,我有這張類比唱片,與CD相較之下,後者顯得稍為生冷些,似乎不夠溫暖。

  有人評論CD不夠音樂性,而支持者則表示此問題並非出在CD上;換句話說,CD還是無罪的!CD數位唱片的音樂性真的不夠?為什麼?筆者左思右想,當想到1812年大序曲時猛然頓悟:CD數位唱片音樂性不夠可能是真的!而且無法改善

  當TELARC推出1812年超級唱片時,全世界音響界的發燒者掀起一股「能否過泡溝」的熱潮;因為他們發現在播放這張唱片時,有些唱頭(含唱臂,都是高級品)過不了溝!如果我們拿起這張唱片仔細端詳它的溝紋,你會發現有一部分的溝紋特別寬──溝紋寬即表示頻率低、振幅大。再用放大鏡來看,怪怪!那溝紋就像美國大峽谷似的,不僅陡峻而且還有倒溝(倒勾)!

  我們閉上眼睛假想唱針是如何通過這段溝紋的,顯然唱針並不是很平順地走,而是「蹦蹦跳跳」的跳過去──倒霉的時候就蹦到外面去了。由此可見,1812年數位唱片的效果是唱片本身再加上唱針作用而合力產生的效果。現在換成CD唱片,雷射頭既不蹦又不跳,它也絕沒有過不了炮溝的時候,因此CD能獲得CD唱片本身的效果;少了一種佐料,味道當然就不對了。

  讀者們以為在下的想法是否有理,如果不是,請明示之。除類似1812年序曲這種樂曲外,一般大編制的交響樂、管弦樂曲或聲樂曲(歌劇)的CD唱片在聆聽時也常有「背景太過安靜」的感覺,想來與上述推論有些關係。CD的另一個致命傷是樂音的「暴起暴落」,有些CD唱片(特別是日本樂團新錄音)更是明顯。

  另外在本次試驗中發現CD唱片上錄製的訊號電平,其差異比類比唱片還大;幾張Philips小提琴協奏曲唱片的電平都太高,交響樂則偏低。這可能與動態範圍有關,但類比唱片就沒有如此明顯的差距。

  有一點很奇怪的是:KYOCERA竟然會對FM調諧器接收造成干擾,以前試聽MICRO時未注意到,而這一次發現在103.9~104.1間干擾最大(即在中廣和警察電台間),對電視接收卻毫無影響。試聽時調諧器與DAD相距約60公分,搬動DAD也無任何改善,不知道其他人在使用時是否也有這種現象?

AT98-004

  至於CD未來命運如何,這不是筆者所能下定論的,但筆者預測未來必是影/音結合的局面,換句話說:AUDIO和VIDEO是結合在一起的。日本PIONEER似乎洞燭先機,它們很早就開始發展影碟機──聲色具收。影碟機的AUDIO部分是比不上CD的,它的訊號雜音比最高只能達到70dB。頻率響應是40Hz~20KHz(±3dB)。

  影碟片的尺寸較大,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片子都是每面30分鐘,兩面共60分鐘;而CD雖然只有12公分大,但一面可播放70分鐘。兩者的共同點是只能放不能錄,採用雷射光檢知,壽命為半永久性。

  另一股新興的視力是以錄影帶來當作Hi-Fi用,它不但有影/音結合之優點,而且還能夠由購買者自行錄製。日本VHS和BETA兩種錄影機都有Hi-Fi立體機種上市,但售價不低。

  CD、影碟機和錄影機,若論音色則以CD為最佳,而且價格並非甚高。影碟機具有優美的立體音響和彩色畫面,但價格略高,而且沒有中文字幕,你不是聽英文就是聽日文,毫無選擇。錄影機雖然有它的特點,但它的致命傷是不耐磨,錄影機磁帶運行速度與卡式帶相仿;但卡式座磁頭是固定不動的,而錄影機磁頭則以每分鐘1800轉之高速轉動。以筆者使用之經驗,錄影帶磨損率至少是卡式帶的7~8倍!

  假如把CD略加改良,讓它成為迷你型影碟機是不是更具商業潛力?有可能嗎?據說日本人已在開發中,而且TECHNICS新的DAD機種都有VIDEO輸出座(內部置有解碼電路),何時可行,這還得看軟體製造商的態度而定,以純消費者的立場說,我們當然樂觀其成。

AT98-005  

  好了,現在除了CD、影碟機、錄影機外,又增加新CD系統,你要如何選擇呢?錄影機有VHS和β兩種系統,影碟機也為規格化(PIONEER和JVC就不能互換),只有CD最為統一。而擁有CD專利權的荷蘭PHILIPS公司也大門善開,只要繳一些專利費(據云是美金2500元)就可大量生產(當然還要購買昂貴的生產設備才行)。因此若就Hi-Fi來說,最有前途的還是CD;不過對它有「興趣」的消費者還是不及錄影機的千分之一,因錄影機有更引人「性趣」的東西。

  所以靜觀其變才是上策,KYOCERA的CD-01雖然被許多人稱為「目前市面上音色最佳的DAD」,但對於有心投資於數位化音響的讀者,在下還是建議您:請再多等一段時間......。

  最後想和讀者談一下有關「試聽」的問題,本來筆者已在94期DAD試聽一文聲明將因遷居而暫停一年有關各種音響器材之試聽;後因故未遷,目前仍住永和。筆者一直希望能有其他讀者來共襄盛舉,並願提供一台海風前級;但據音技告知,一般讀者仍不能勝任,我想是事前的心理準備不夠。

  寫試聽報告之類的文章,筆者以為有兩個重點是關鍵所在,一是器材的來源,二是雜誌的廣告客戶。目前全世界的音響雜誌,包括被稱為地下天書的The Absolute Sound,它們大多沒有能力長期購買器材以做為試聽或測試對象;因此這些器材的來源還是製造商或代理商的借用,甚至測試器材都是由廠商供應。

  在義大利有本音響雜誌叫SUONO,它們每期所測試及試聽的器材都是自己花錢買來的(包括測試設備),因此測試報告較不易受廠商左右。而這些器材在一段時間後,好比半年一次,在廉價的賣給它們的讀者。SUONO的做法雖然容易建立權威性,但如果每期都測試THRESHOLD、Mark Levinson、SUMO等器材,該雜誌是否能長期經營頗令人懷疑;當然如果有某財團法人等組織在背後支持那又另當別論。

  美國的AUDIO雜誌在內容上已逐年走下坡,早期極盛時,他們每測一種器材,廠商就得提供5部同時受測,而結果則取平均值。這種做法的優點是測試結果較為普遍化,但也容易受到廠商的左右,它的試聽報告通常都是一片讚美。

  你不可能期望音技向SUONO一樣買台十幾萬元的原裝前級來拆,讀者們會很樂,最好每期都來個名機剖析;但唐老編的臉色就不好看了,剖析完後要如何處理?八折賣給你你要嗎?

  因此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為了將真實的試聽結果告知讀者,而以「TA-6低音不構」招惹了國富電子公司,至今國富公司都不肯「原諒」音技和筆者。而在這一期筆者亦將事實真相告知讀者──KYOCERA的濾波電路與MICRO不同,DAD沒有兩道雷射──也希望不要引起代理商台笙公司的不滿才好。

  因此當你決定試聽某器材時,請做如上的考慮......

轉載音響技術第98期FEB. 1984 再論DAD雷射數位唱盤/宋長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