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T-16-001.jpg

勿為物役

  廿世紀物質文明的突飛猛晉,確實為人類帶來了許多新的享受和舒適。然而,物的崛起,對「人」的存在,也展開了正面的挑戰。諸如達爾文的進化論,使「人」變成只是猿猴中較進步的一族; 巴爾洛夫(Parlov)的條件反應,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達爾文主義的延伸和擴張。於是「西方」──這樣一個幾乎成為廿世紀科學文明代名詞的地方,理性主義破產了,人性遭逢挑戰而瀕臨於泯滅。儘管沙特、卡夫卡之流高喊著「存在」「自我」,也喚不回「失落的一代」。

  在我們固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人性,人和宇宙及由人所創造的文化(人對宇宙中物的改造),是不可被分離的。基於這個道理,一切「物」的改善,都不過是為了使「人」成為更像樣的人。例如: 有了汽車,絕不是為了自豪人可以造出不用馬拖的車子,而是希望利用汽車去做更多是「人」才能做的事情; 有了冰箱冷氣,也絕不只為了舒適,而是為了維護健康,增進工作效率。那麼,有了現代的「高傳真音響」呢?自然亦應是用以提升人類精神生活為其目的。

  在早些年裡,為了「高傳真」,我們確實動了不少腦筋。在那個時候,我們想: 如果能夠那樣──譬如說如果能夠不用輸出變壓器──一定很好,但是在今天,我們似乎已經進入了在技術上隨心所欲的境界──全固態、集體化、直接交連、直流放大乃至已可忽略的失真不都是當年所追求的技術極境嗎?──接著而來的卻是我們想使之如何的困惑!四聲道嗎?已經回頭了,數字化嗎?有無必要?凡此均屬於物的境界。在此技巧被發揮至淋漓盡致的時候,人們所最欠缺的莫過於音樂──唱片、音樂帶──這些被稱為音響的目的的東西。

  當然,談「音響」可以有兩個層面,用腦筋,自己動手改善現有的設備,而其改善的企圖和努力是永無止境的,此其一; 買套設備,看看有關怎樣使用設備的書,用設備來聽音樂,此其二。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這兩個層面的熱衷者都是值得鼓勵的。因為他們有「物」也有「人」。

  不幸的事實是在音響的熱衷者中,有不少的「夾層人」,他們今天用McIntosh,明天用Mark Levinson,也是永無止境,所有的熱衷似乎只為了擁有,擁有使他們興奮,擁有使他們絕的高人一等。他們是人,但為物所役。其實,如果他們冷靜一些,是很容易明白勿為物役的道理的,因為今天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受限而是想法受限的時代──至少在音響技術上如此。

廣播不只是通信

  我國之有廣播,落後於世界第一座電台之設立,不過僅數年時間,起步可說甚早。然而命運多舛,幾經數十年的動盪,直到今天廣播的水準與素質卻與先進國家相去益遠。

  檢討我們廣播水準落後的原因,當然不一而是,不過我們覺得,不能夠將廣播掙脫於通信的觀念,卻是其重要病根之一。

  說報紙不只是印刷,可能很容易教人明白,說廣播不能依賴通信技術,卻可能引起某些工程人員的不悅。事實非常明白,今天我國廣播之為人詬病,一個是節目的問題,另一個是設備的問題。

  關於節目的問題,自然與製作或主持人有關,而電台裡音樂資料存量之少,更可能在一般聽眾意料之外; 至於設備問題,我們覺得今天國內電台的發射系統,仍不失世界廣播之先進,可是其成音設備之簡陋、粗糙與紊亂,簡直令人不敢置信。尤其令人不解的事是,有些電台捨得採購萬元以上的麥克風,卻使用數百元一個的唱頭。

  不容否認,良好的廣播乃依賴於良好的無線電廣播和接收系統,然而廣播既屬於現代化的一種傳播事業,我們覺得其品質應尤重於「火力」。假如說一部五十千瓦的發射機所擁有的聽眾,必然會較五千瓦者為多,相信它是不必然的必然。

轉載音響技術第16期 APR. 1977 技術人說話/勿為物役●廣播不只是通信/唐 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