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001.jpg

  我從未很仔細的去聆聽真空管放大器,也從不刻意去比較它和晶體放大器兩者在音色上有何差異。由於多年閱讀音響技術,因此在心態上一直趨於「和平中正」;只要是音技的長期讀者,當知音技對真空管或電晶體所秉持的態度都是一樣──既不鼓勵,也不排斥。

  但是除音技外,其他的類似刊物卻常常在內文中有意無意的貶損電晶體放大器,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根據長時期的觀察,我發現所謂「電晶體與真空管之爭」,常只是少數人在瞎起哄而已。你喜歡電晶體,我喜歡真空管;你非100W不用,我則認為25W就夠了,這是「需要」的問題,何必一定要說:用非用XXX放大器不可呢?!

  某段時期,電晶體與真空管之爭似乎被炒的很熱,音樂與音響雜誌還為此舉辦一次座談會,全部內容刊登在該雜誌第78期上。當時封面上有「且聽十六位專家的意見」字樣,還頗嚇唬人(因為裡面至少有一半不是專家);而在文末,主持人吳心柳先生曾用下面10個字做為會議的結語:真空管萬歲,電晶體長存!唐主編在技術人說話裡曾說:「新聞」是窮嚷嚷,嚷出來的;其實「音響」又何嘗不是這樣?

  晶體放大器與真空管放大間有音色上的差異,這幾乎是必然的。SHURE唱頭不下數拾種,但每種聲音都不一樣;JBL喇叭每款都號稱是追求原音,但有的高音特別纖細,有的低音特別強勁,到底哪一種像原音?同廠器材都有差異,更何況真空管與電晶體?

  我一向不排斥真空管放大器,甚至於幾乎購買套件動手製作,但到目前為止,客廳裡從未擺過真空管放大器,理由有五:一是真空管放大器的價格,通常都比較高(不論是成品或套件),但高的並沒有道理(奇貨可居);二是元件購買較為不易;三是主動元件有老化的問題;四是預熱時間較長,可能超過20分鐘;五是在朋友家裡也聽過真空管前級(日製品),但不認為它有何特殊之處。

  可是在最近幾期的音技上卻看到名鴻公司和國富公司所刊登真空管前級放大器彩色廣告(其中名鴻的SP-8還引起一個小風波),這又使我興起借來試聽的意念。

  其實早在三年前,力億與電子眼也生產過真空管放大器,力億是前、後級都有,而電子眼則專攻前級。電子眼的前級在當時是頗獲好評,但最近因製作MOS FET後級,再加上廣告內容大變,知道電子眼真空管前級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主意打定,請音技諸位先生協助,借得國產真空管前級三台,而計畫中的原裝貨,則因時間搭配不上(只能借兩天)而作罷。這三部前級分別是:

電子眼 Model 1

  Model 1 的線路係仿自Audio Reserch的SP-6B。6B在結構上雖與6A類似,但在高壓穩壓電路上有突破性的設計。Model 1 的面板是銀白色,無音控設計,長19英吋。本機最特殊的設計是沒有繼電器,當電源打開後,有一標示預熱(Warm Up)的紅色LED會點燃。但此時你不必急著開後級,俟四分多鐘後,標示動作(Operate)的綠色LED點燃,紅色LED則熄滅。

at-003.jpg

  綠色LED點亮是表示本機可以開始工作,但要想得到最佳的效果,應該還是在開機半小時後。從圖片中讀者們可看出Model 1 包括三片基板,插有真空管的是磁頭放大和高電平放大,靠近背板豎起來的則是穩壓電源。另外,磁頭放大和高電平放大PCB都是採用雙面低阻抗設計。

國富 TA-6

  本機線路是以Marantz 7 為藍本,這是否受到音技「Marantz 7C 前級之改良」影響不得而知,但以7C線路修正而得是不會錯的。TA-6的機箱有黃金色和黑色兩種,面板也是19英吋長,有高、低音控制。

at-004.jpg

  TA-6在開機後,面板上紅色LED指示燈會一直在閃爍,到第45秒鐘時,可聽到繼電器清脆的「噠」聲,然後LED持續點亮,開始進入工作狀態。TA-6使用兩個堅新的「線圈」,一是電源變壓器,一是抗流圈;它的輸出入座全部使用鍍金RCA端子,而且固定在玻璃纖維板上。這是一個很巧妙的設計,不花多少錢卻顯得很特殊。好幾年前,曾在雅士音響公司看過dB擴大機的背板,那就是用玻璃纖維板,我覺得這種設計還相當別緻。

  TA-6的機箱內留有一塊「空地」,據說是準備用來裝MC唱頭放大器。由於國富公司代理進口美國的PLESSEY金屬薄膜電容,故在此機大量使用。但到目前為止,唯一還讓我弄不清的就是面板上「STANDBY」究竟有何用處?根據試用的結果,發現它和電源開關差不多。

名鴻 SP-8

  要論此三機之內在美及外在美,名鴻這台SP-8均名列第一。但提到「開發費用」,名鴻可能還是最低的,因為此機百分之百仿自Audio Reserch的SP-8,裡裡外外完全一樣!

at-005.jpg

  SP-8的包裝相當特殊,上下兩塊保麗龍都是開模製作,把機器包個風雨不透,就連包裝紙的材料都很考究。SP-8是兼售成品與套件,由於這一台是成品,故也沒看到什麼裝配說明書。本機內部排得滿滿的,給人一種相當紮實的感覺。電源變壓器旁邊有個繼電器,電路板上也有磁簧開關,但我始終沒有聽過它們的跳動聲。開機後,綠色LED即點亮,約三十餘秒後,繼電器搭上(聽不到聲音)。

  SP-8用的材料相當考究,都不是便宜貨。在82期音技上,名鴻曾利用廣告刊登「猜獎辦法」,其中有一題是要讀者猜測SP-8內所用的4.7uF/400V PPN電容市價要多少錢?我當時就覺得奇怪,現在看到實機才確定它不是PPN電容。國內大新廠的PP電容只做到0.47uF,荷蘭Philips也是,名廠WIMA只做到0.22uF。PPN電容如要做到4.7uF/400V,其體型絕不比4700uF/50V的電解電容小到哪裡去!

以示波器觀察波形

  在還未試聽以前,我希望能簡單的做些測試,並且也和手頭上的晶體前級作比較。這些簡單的測試包括中點直流電位測量及以示波器觀察方波響應,而波形觀察則只限高電平放大器。

  先上實驗檯的是電子眼的Model 1 ,並已經過長時間溫機;以100Hz、1KHz、20KHz自Tuner端輸入,以示波器觀察輸出波形。由於我的示波器是單軌跡,原輸入波形未能顯示,但綜看起來尚稱不惡。為了取信於讀者,我也曾拍照「留念」(希望技術不要太差),可能的話也請刊登於文內。

  再用數位電表量Preout之直流電位,音量旋於至最大,顯示Model 1 之中點有最多27mV的直流位準,但數字常在9~12mV間跳動。這與晶體前級大異其趣,根據裝機經驗,不論是PRO-212、213、214或217等,其中點電位絕對不會超過2mV,而且跳動的範圍也很小!

  第二部是名鴻的SP-8,也是以三段方波頻率觀察,發現與Model 1 似乎無大差異,但也拍照留存。量測中點時,最高可跳到45mV,最低是-4.7mV但通常是在18~24mV間。顯然真空管之輸出較不穩定,但是否與輸出阻抗有關,就不得而知。

  最後是國富的TA-6,先觀察100Hz方波,不錯,好像更接近原波形。但訊號改成20KHz時,發現波形比前者變形得厲害,若輸入50KHz方波,哇!輸出波形快變成三角波了!但是TA-6的輸出中點卻比較穩定,4mV~2mV間,這個數字比前兩部優秀甚多。

試聽前之準備工作

  在尚未進入試聽前,首先當然是開關箱的連線,四部前級(多加一台晶體前級)的輸入輸出線共有8條,加上來自唱盤急送往3D式電子分音,共計10條訊號線,其中有5條線需附地線。走筆至此,非常感謝咏青的電子切換機箱,因他不但幫了大忙而且價格低廉(同功能的原廠貨至少要八千元)。

  唱盤是Kenwood KD-600,唱臂是SME 3009R,在唱臂上我又加上阻尼油構。3009R與3009S II 在設計上差異甚大,最大不同點是3009R有側平衡調整,這也使得調校的程序更加困難。將3009R裝上KD-600,從唱盤的水平開始調整,直到裝上SHURE V-15 Type IV並可以正常使用為止,共花費142分鐘!這絕不是在誇耀自己或器材,而是說明事前的準備工作做得愈仔細,則以後的試聽才會更公正。事實上我一直想用達琳的DL-515唱盤代替KD-600,因為許多讀者都有DL-515,如此整個試聽對讀者才有較強烈的「共通性」;或許在下一次試聽我就採用達琳唱盤,當然公正與客觀還是少不了的。

at-002.jpg

  由於使用3D系統,故接法是這樣:唱盤訊號線接至開關箱,再由開關箱拉出四條線至四部前級的PHONO Input。然後從前級的PREOUT拉回四條線至開關箱,再從開關箱引一條線至3D式電子分頻器。從3D分頻器至喇叭輸出都是利用現成的連線,不必變動。後即是DYNACO ST-150(立體)及SF-106N(單音),喇叭是LINN KAN(衛星喇叭)及BECKER(副低音)。整個連線情況我繪了一張圖,或許不夠傳真,但讀者看得懂就行了(在切換時是兩個A或兩個B要同時按下才發生作用)。

以小提琴試音

  連線妥當溫機四十餘分鐘後,再詳查相位是否有誤,然後試試HUM的情況。晶體機非常好,幾乎完全沒有HUM,但有Hiss。電子眼的Model 1 則哼聲、嘶聲都有,但不嚴重,如果將音量旋至10點位置,則一切寂靜無聲。名鴻的SP-8則問題可大了,若音量旋至最大,簡直就是哼聲放大器!我因使用3D系統,故對哼聲特別敏感,音量在12點鐘位置,副低音喇叭都有「嗡──」的聲音。

  國富的TA-6果然頗類似晶體機,哼聲與嘶聲都很小。不過以哼聲或嘶聲的大小來評斷放大器的優劣不很正確的,降低增益或降低電流都能減除嘶聲,而每部放大器的內在條件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張唱片是曼紐因拉的貝多芬「羅曼史第二號」,這張唱片雖是1967年老錄音,但濃郁而優雅的氣氛依然令人沉醉,這首曲子讓曼紐因(Menuhin)表現得令人感動。蒲鴻慶兄有四張貝多芬的羅曼史,但他來我這兒聽過後,但A、B、C、D四組連續切來切去,卻發現不出四部前級有何相異之處。再仔細聽高音的尾韻Model 1 與SP-8類似,而TA-6則與晶體機類似。原本以為更換前級就如同更換唱頭般的會使音色為之大變,沒想到第一張唱片就出醜。

  貝多芬的羅曼史是小提琴協奏曲,但它不若其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成奏鳴曲形式,也沒有很多的裝飾奏,在整個頻段上概屬於中音~高音段,所以有可能無法明確分辨四部前級之差異。再選一張莫扎特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哇,果然有差別!

TA-6 低音不足

  Model 1 和SP-8都不錯,但TA-6就似乎少了些甚麼,聲音很「清」也很「輕」,聽了半响才發現TA-6在中低頻段弱了很多。這時趕忙將小提琴曲換下,播放Copland的The Common Man。奇怪,低音跑到哪裡去了?原先以為是唱片被磨損了,但切到SP-8和Model 1 才知TA-6確是有所遺漏。

  但是在方波觀察中,TA-6的100Hz不是最漂亮嗎?想想頓有所悟,因波形觀察只限於高電平放大,如此可判定問題可能出在磁頭放大上!重新連線,由錄音座拉至TA-6,聽聽卡帶試試看:咚!咚!果然有低音,問題八成出在磁頭放大的等化網路上。掀開TA-6的上蓋,發現空著兩個腳座,而西門子的ECC 83共有6個,推測空著的腳座是整流管用(現在都用晶體穩壓),從PC板上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Marantz 7C的原線路應該不會這樣,TA-6也應該不會這樣,否則幾十台機器都賣給誰了?由於這一台機器趕得很急,有可能是等化網路的電阻或電容裝錯了──只要錯裝一個,RIAA等化曲線就大變。

Model 1 低音較重

  播放The Common Man這張唱片時,除發現TA-6低音略不足外,同時也分辨出Model 1 的低音比較重。SP-8與晶體機音色類似,但Model 1 就明顯地聽出低頻段確實比較強,而且尾韻也長。當然低音強並非代表音色好,像IMF的低音就特別強,但我並不欣賞。

  再放一張「The Bottom End」,這是十多年前的直接刻錄唱片,M&K出品,是音技發行人張繼高先生送我的,它所錄製的頻率並不是很低,但很緊湊,由高到低每個鑼鼓點都很清楚,而且節奏簡短,可試喇叭的暫態特性。

  SP-8和Model 1 表現都不錯,TA-6則有漏失。Model 1 的低頻在量上還是比較重,但尾韻與SP-8相同,都拖了一些。以前用這張唱片是LINN KAN時不會如此,想來是副低音單體不夠完美,到底放大器比喇叭容易設計。

  再換一張聖桑的第三號「管風琴」,除TA-6外,其他三部都相當稱職,Model 1 的低音量則比較強。聽這唱片時,我特別注意中低頻,至於中高頻部分的變化,則沒有刻意的去留意。

以聲樂曲試音

  先選一張費玉清的水長流,費玉清的音調本來就不很高,這張唱片又特別將她的嗓音壓低,低的像李季準一樣。我很怕Model 1 發出來的音色會像 IMF 的整段頻率被拉低,但意外的,Model 1 與SP-8相較,前者反而較清!

  換上Neil Diamond的天地一沙鷗,在Lonely Looking Sky這首曲子中,Model 1 與SP-8被明顯地分出來:前者低頻重,但中低頻卻不受影響;後者則整個量比較豐富。

  再說的明白一些,Model 1 給我的感覺是由高頻至低頻表現得都很好,而且層次分明,低音略為強勁但毫不混濁。SP-8給我的感受是編制大,在台上演出的有30個人,從喇叭出來的也是30個人。

  本來放大器的作用是將輸入訊號放大到足以推動喇叭,它應該是一條有增益的導線,但由於太多的條件不同,所得到的結果竟然也不一樣。當試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我真的拿不定主意,如果要我從SP-8和Model 1 中選一部的話,到底哪部會中選?SP-8音色飽滿,Model 1 則層次清晰;SP-8低頻略嫌不足,Model 1 則音色失之單薄,這好像又回到LINN KAN與Rogers 3/5A相抗的局面。

  此次試聽最遺憾的當是缺少一台原裝機,但根據側面了解,電子眼的Model 1 和名鴻的SP-8都曾和數款原裝機比過,因此在性能上想必不會太差。為了要仔細洞察它倆的差異,把連線重新安排,去掉TA-6和晶體機,只留下這兩部做A-B Test。試聽時間選在星期六午夜12時後,並把電冰箱插頭拔掉,聆聽時日光燈也不點亮,在昏暗中以最平靜的心情去試聽比較。

音色確實有別

  以小提琴曲試音,曲目包括德弗扎克的幽默曲及克萊斯勒的愛之喜等,這些都是小品,在大白天聽則容易受到外界噪音之影響。SP-8和Model 1 如果使用於不同的地點,則兩部都沒有問題,但放在一起切換來聽,就明顯的察覺出它倆在音色上確實有差異。

  Model 1 的高音很鮮明,但毫不刺耳;不過高音與中音的銜接似乎不夠緊密。SP-8的高音則略被下拉,似乎有不夠清澈的感覺,但整個音域非常豐富,動態範圍較大。但以這段文字來敘述,不知對讀者有何意義?

  以我的設備,當前級放大使用Model 1 和SP-8時,其感受的確是如此,但讀者如果用自己的器材試聽時,可能會有另一種結果。為了要拍封面,梁副總和蒲先生帶著相機、腳架來我這裡,當工作完成後,我們一面吃哈密瓜,一面聽音樂。兩部真空管外帶一部晶體機(本刊的PRO-217),三部音色在連續切換下,他倆都認為確實有別,並且很快地就分出真空管機和晶體機。

  如果單論SP-8和Model 1 呢?梁副總喜愛後者的音色,而蒲先生則認為SP-8對他較為合適。但不論是哪一台,其音色都不會比原廠品差,這是三個人共同的論點。望著熱烘烘的真空管,嘴裡吃著哈密瓜,心想:哪天真得裝一台真空管前級來試試。

at-006.jpg

轉載音響技術第89期MAY. 1983 三部真空管前級試聽/宋長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