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49-001.jpg

  就「音響」的歷史而言,Onkyo在日本可說是最早從事於高傳真音響的專業廠商,即以Onkyo的日音語意而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音響」;而三十五年前,我們對「音響」一詞並沒有如今這般明確的概念。

  大功率、高效率、極寬廣的動態範圍──這是M-6揚聲系統甫推出市場所採用的廣告標題。M-6是在1975年開始出售,在那個時期日本的揚聲器市場多為袖珍型喇叭所佔據,特別是那些效率在90分貝/瓦以下的氣墊式喇叭,好像已經形成了一道主流,難道1975年以後將會是氣墊式喇叭的天下?

  在這種情況下,Onkyo公司卻以M-6角逐喇叭市場。M-6採用了大口徑低音喇叭,系統設計為低音反射式,承受輸入功率為100瓦,音壓為95分貝/瓦。雖然Onkyo公司有巨大的勇氣與超高的技術,但要想在其他音響製造廠群據的市場上出人頭地也不是容易的事,因為如果不能製造出「有個性」的玩意,那就會遭到失敗的命運。

  不僅如此,要想改變市場的佔有型態,還得摸清楚使用者的意向才行,如果商品不合使用者之意,那非旦是失敗,而且還是慘敗。到底Onkyo是成功還是失敗呢?再M-6開始發售三個月後,強大的市場佔有立刻證明了這家專業製造公司的實力。如果你有機會與Onkyo公司有關人員詳談的話,當知M-6不是因一時之想而產生的,從第一隻揚聲器ED-100開始,Onkyo所有的產品都包含了該公司的營運方針和專業精神。

AT-49-002.jpg

1945~1952    

  五代武先生(Onkyo現任社長)決心成立「獨立經營音響關係企業」是在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10月間的事,起初製造唱頭而以Onkyo商標出售。到1946年9月以株式會社名稱成立「大阪電氣音響社」,在此以前只有在大阪市都島區設立了一個工廠。

  1946年9月大阪電氣音響社成立後,即開始研究揚聲器,向「專業製造廠商」邁出了第一步。在那個時候有件事非常的新鮮,就是Onkyo一開始就著手喇叭紙盆的研究;因為同期其他音響製造廠商所需的紙盆都是由紙盆專製公司供應;為什麼不自己設廠製造呢?因為當時揚聲器多用在組合式收音機及公共廣播系統用,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音質的問題!

AT-49-003.jpg

  而Onkyo卻投入大量的資金從事揚聲器紙盆的製造,現在回想起來雖然是「應該的、正確的」,但當然還是要有相當的信心與勇氣才行。到1947年製造紙漿的專業工廠完成,環顧一下全日本音響製造廠,也只有Onkyo一家而已。

  由於有穩定的經營方針,很快的就發展出劃時代的產品──無加壓紙盆。對於這種產品,五代社長曾有說明:當時的紙盆均為加壓成型,而Onkyo開始生產動圈式揚聲器即不考慮生產加壓成型紙盆;就理論上來說,紙盆要求密度低以增加阻尼,但密度小時又會降低楊氏係數(Young's Modulus,一個常數,在彈性限度內為單位應力對單位變形之比);因此為要提高楊氏係數(亦即提高韌性)而又能增加阻尼,只得從紙漿上著手研究,最後在多次實驗中發現某種纖維非常適用,因而成功的製造出無加壓紙盆;這是1950年2月份的事。第二年或得了日本的專利許可(特許證為191448號),1953年1月開始大量出售。

AT-49-004.jpg

  1947年3月,公司名稱改為「大阪音響株式會社」第二年4月第一隻揚聲器SD-100正式登場。ED-100直徑為25公分,採用大型磁鐵,每只售價為日幣1800元,比起當時其他廠商25公分喇叭的1200元是要貴出很多,但ED-100立刻成為最暢銷的喇叭。凡是使用過ED-100的人對它的評價都是「效率高」、「音質好」、「耐用性高」,在那個時候是沒有高級或精密的頻譜分析儀或示波器可做正式的紀錄,也無法測出他的音壓水平......等等,可是將ED-100拿來與美國的Dynavox相比卻絲毫不差,於是愛國的日本人就開始轉購國產品了。

  就技術上言,ED-100是否也有特殊之處呢?直接參與設計的ED-100佐當彌太郎(現任專利部長)先生曾說明過:當時全日本做磁鐵的都是將磁線繞在鐵蕊上而已,而Onkyo除了在鐵蕊上繞更多的磁線以提高磁通密度外,同時鐵蕊及導磁回路都使用含碳量較低的鋼質做材料;再配上新式紙盆及紙盆的支持架,因此十分有效的降低fo(最低諧振頻率),使得低音的再生非常良好。碰巧那個時候日本政府對音響貨物稅事抽100%,使得整套音響組合售價非常高;相對的由專業音響替客人裝配,以及音響愛好者(那時候恐怕還談不上是玩家)自己動手裝機的風氣就非常流行,因此品質較佳的ED-100立即暢銷。

AT-49-005.jpg

  由於製造技術的緣故,當時一般的喇叭都無法承受很高的功率,如果輸入功率過高,音圈不是被燒掉就是被震脫了位置,因此喇叭只要能連續使用一年,就算是好喇叭了。

  針對這一點,Onkyo非常注重音圈及接著劑,以期提高輸入功率。在ED-100之後分推出ED-122(30公分)、ED-80(20公分)、ED-65(16公分)數種口徑的喇叭上市;更使Onkyo在日本專業揚聲器廠商中佔第一位。

1953~1955    

  1950年韓戰爆發,使得日本二次大戰後的經濟恐慌迅速的回復;1951年9月在舊金山通過對日和約,美軍退出日境,日本即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於是民間的電氣事業又開始活動──中日本電台、新日本電台亦連續開播。

  1950年全日本的收音機總產量是29萬台,1951年是48萬台,1952年是109萬台,1953年則高達153萬台。就數量來說是年年增高,就性能言,也由戰前的再生式進步到超外差式,但是在音質重播方面卻毫無改進!

  在美國的LP唱片尚未波及日本前,恐怕真沒有幾個人能了解Hi-Fi的意義,但由於西力漸東,在1952年於東京舉行了第一屆全日本音響大展,於是要求提高音質的呼聲就愈來愈大;而對製造高級音響器材最信心的Onkyo公司就開始製造收音機(組合型式)。

AT-49-006.jpg

  當時一般的收音機均使用12到16公分的小口徑喇叭,但Onkyo第一台收音機OS-55則採用20公分口徑喇叭。以大口徑喇叭來重播AM的音質自然比小口徑喇叭來得優秀,立刻OS-55與第二機種OS-33成為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商品。再來是1954年3月推出附有5段音質控制頻率的大型收音機OS-66。以及1955年12月在收音機方面首次使用推挽線路輸出的OS-88亦相繼上市。

AT-49-007.jpg

  1948年美國Columbia公司發展出LP唱片,1951年開始在日本發售。LP唱片不僅能長時間播放,對錄音品質之提高亦令人震驚。而在再生裝置方面也有重大的改進,由廠商及業餘者的共同努力,線路上亦有前級放大器及後級放大器相繼發表。

  當時日本揚聲器製造廠商多是將喇叭單體裝入木箱內即告OK,而使用的單體多為複合型(高、中、低頻一起重播)或者是雙紙盆型,比較起來還是雙紙盆型的動態範圍較寬廣。在1953年第二屆全日本音響大展時,Onkyo發表了一種使用同一磁鐵──同一音圈,而具有低音紙盆及高音紙盆的PD-121;PD-121的外型結構是從英國Goodmans單體設計而來,口徑是30公分。同期連續推出了同型的PD-101(25公分)、PD-181(20公分),在第二屆音響大展中出盡風頭。

  在大展會場中,Onkyo設置了所謂的過渡特性測驗系統,即以功率擴大機輸出較高的功率給喇叭,而這些喇叭都未裝入木箱內,接上線就讓參觀者試了起來。這自然吸引了不少人來動手動腳,但Onkyo這些喇叭非旦沒有燒掉,音色也未重大改變,足證其輸入功率要求甚高,而且動態範圍也非常的寬。

  就因為這樣子做,使得以後許多要購買喇叭的人,都採用這種方式來試試喇叭的「反應特性」,想想當時Onkyo雖具十足的信心,但還是相當冒險的。

AT-49-008.jpg

  1954年,單紙盆寬動態範圍的喇叭一隻隻的問市,其中包括CD-1000(25公分)、CD-800(20公分)、CD-600(16公分),這些單體直到現在還有不少玩家在高價收購。1955年,在日本是昭和30年,全日本第一個分離式揚聲器被推出了!當時標稱的頻率響應是26赫~20000赫!其低頻重播部分係由W-15(15英吋口徑,當時售價每隻日幣20800元)負責,高頻由TW-5(售價每隻23700元)負責;TW-5為號筒型設計,採用鎂鈦合金的振動片,號角則以鋁合金製成。TW-5是Onkyo不惜重資開發而成,因此售價也較高,雖然它的頻率響應可高達20000赫,但在音響迷的心目中則是有好有惡;有人喜愛它的清亮、乾淨,有人認為號筒型沒有紙盆式來得正統;但就現在製造號筒型喇叭愈來愈少的今天,Onkyo的E-83A、Septer 10、Septer 500仍然採用成本昂貴的號角揚聲器,說起來Onkyo要算是日本製造號筒喇叭的開拓者。

  現在回頭看W-15和TW-5,這是兩音路設計,但後來CD-800中音單體開發成功後,就改為三音路設計。958年中音單體開發成功後,就改為三音路設計。958年中音喇叭改成扇狀號筒型MD-47,而已後又推出價格較低廉的TW-3、TW-2及W-12、W-10。

1956~1964    

  大概不會有多少讀者知道日本Onkyo音響公司曾經生產過電視機,再1955年的時候,Onkyo以生產音響的技術開始製造電視機。但在長期的競爭中,那些家電器材製造公司憑著大量的資金和大篇幅的廣告,逐漸的奪走了市場;於是看出苗頭不對的Onkyo立刻停止生產,完全退出電視機市場。

AT-49-009.jpg

  當Onkyo開始投入電視機製造的同時,音響製造部門自然受到影響,在地位上顯然不若電視部門來得重要,雖然研究開發的工作依然在進行中,但新產品受到上述之影響,比較不為音響迷所重視。1956年推出了第三代的複合型揚聲器、CX-12、CX-10、CX-8,其特色是採用紙盆型的高音。到1958年又推出了HX-12及TX-1200,HX-12是二音路複合型喇叭,高音為號筒式,當時這種同軸型喇叭每隻要賣日幣16200元;TX-1200元是個奇怪的傢伙!它是三音路設計,價格還低廉,每隻只賣12000元。在同年的6月,Onkyo製造出靜電型高音喇叭SS-1。
AT-49-010.jpg

  自1959年至1962年,連續生產了20公分口徑的同軸型喇叭,包括8CX-A1(高音喇叭方向性可改變)雙紙盆二音路喇叭的PH-8,以及採用靜電式高音的8CX-S1和有兩隻高音喇叭的8CX-B1。在1960年的7月,推出了採用動態回授式(MFB)設計的MX-8P,這是世界上第一隻採用MFB設計的喇叭。1962年生產的12W-1也是採用MFB設計的低音喇叭,阻抗分為16歐姆以及OTL的200及400歐姆;同時在1960年6月間,生產量已高達每月10萬隻。

  以上所談的都是Onkyo的喇叭單體,至於其音響組合的發展又是如何?

  在另一方面,於1955年,Onkyo公司亦開始發展擴大機以及揚聲系統。1956年首先發售由CX-12組合而成的HS-12揚聲系統;在來是收音機HA-1以及包含HA-1收音機、擴大機、唱盤的HP-1音響組合,因為HP-1含有唱盤,所以叫做電唱機,這種唱機一直發展到豪華型的HP-2都是單音的,換句話說,Stereo的時代尚未開始。1957年,二音路揚聲系統HS-123開始發售,同期並推出HA-10收音機、HP-10電唱機。第二年則發售HS-10、HA-2、HP-2組合,構成垂直型電唱機組合,為現代組合的前身。爾後為要改進成立體音響而生產四種轉速唱片HPR-30,調頻收音機HF-400。

  若要提到Onkyo的立體產品變遷,那要回到1962年所推出的ST-1,以及同年10月連續出品的ST-3000、ST-400以及ST-1DL;但立體組合音響真正定型的要算是1963年8月間推出的ST-5000。當時非常盛行用兩台AM接收機來收聽立體音響(以兩個AM電台分別發射L及R的訊號),而ST-5000就具有這種設備。

  可是早在1956年,Onkyo就已經舉辦了超大型號筒揚聲器的立體音響演奏會。當時由於西方的LP唱片被引進,因此在日本國內也盛行著「立體LP唱片發表會」;類似這樣的活動,Onkyo經常在主辦,並且是場場爆滿,因此知名度也提高不少。剛開始的時候是單聲道的演奏欣賞會到1955年末期,日本開始以兩台AM電台作Stereo廣播,以及二唱頭平行立體唱片及錄音帶的二聲道化,使得Onkyo好好的舉辦了幾場盛況空前的欣賞會。

AT-49-011.jpg

  Onkyo以巡迴方式演出,利用各地的公民館(類似台北市的中山堂),而能夠進場的觀眾亦都是有頭有臉者。Onkyo使用全號筒型揚聲系統,中、高音不在話下,低音號筒口徑2公尺×3公尺,長度為4公尺;而像這樣子的揚聲系統共有24支!總重量超過12公噸!並且用三路分音以好幾部擴大機來推。

  多路分音在日本一有許多業餘者試作,但Onkyo公司於1956年開發了多音路擴大系統,其中分頻器採用「山根式」線路,並且在公開場合採用這種線路;而日本其他音響公司開始採用多路分音擴大系統是在1965年。

1965~1967    

  在這段期間內,日本的揚聲器受到美國AR氣墊式設計的影響甚大;Onkyo此時也有兩型氣墊式喇叭上市,HS-201及HS-303。同時擴大機亦有了革命性的發展──由真空管邁向全晶體化。而組合型的音響發展到這個時期,也逐漸的變遷為分離型,例如1965年的ST-7500(揚聲系統為號筒式設計);在1968年6月前共推出12型這樣子的機種;所謂分離式乃指左右聲道揚聲器可以任意安置。而上述的最後一種機種ST-7900則為全晶體設計。

AT-49-012.jpg

  一個成功的商品往往會來自意外的因素,1966年7月推出了一款桌上分離型組合ST-55,再經過一段時期後,由於經過「生活的記事」雜誌測試立刻在音質及外型上受到壓倒性的支持,並成為當時最成功的商品;ST-55的外型也就被其他廠商作為仿造的對象。

AT-49-013.jpg

  1967年,Onkyo決定出品長期暢銷揚聲系統,就在年底上市了E-83A是三音路設計,低音喇叭為30公分口徑紙盆式,高音喇叭為角狀號筒型,中音喇叭則為密閉式;木箱容積為80公升,因此適宜作書架式也適宜做落地式使用。這型喇叭後來亦經過數次的變遷;E-83A II(1969年)、E-83A III(1973年)及E-83AN II(1975年5月)。對E-83A揚聲系統的評價可於日本Stereo Sound雜誌(1968年1月號),幾位著名的主筆先生評論中看出:

  菅野沖彥 Onkyo的新型揚聲器相當誘惑人

  岡 俊 雄 音響的平衡相當好

  山中敬三 三音路設計,層次分明,聽久了也不會讓人覺得討厭。

  菅野沖彥 第一次打開面板時嚇一大跳,因為它竟然連中音喇叭也使用號筒型!而一般號筒型中音喇叭都帶有一點金屬聲,但E-83A卻沒有......

  岡 俊 雄 其實它的高音喇叭性能也很好

  山中敬三 重播打鼓的聲音真是清新活躍

  菅野沖彥 整體的音色表現得相當好,中高音喇叭的阻尼一定很大。

  岡 俊 雄 中音採用號筒型重播熱門音樂的效果是非常好,但我覺得低音有點不夠。

  菅野沖彥 比起中高音來,低音是要差一些;如果低音也向中高音一般,那就是最高品質了。

  山中敬三 如要改善低頻效果,則成本要提高不少,說實在話,聽歌劇是十分優秀的。

  而Onkyo公司針對E-83A揚聲器提出了三個特徵:任何形式的音樂都適合播放,沒有號筒型喇叭固有的金屬聲,音域極為平衡,久聽不會疲勞。同時E-83A具當時最高數值的60瓦承受輸入功率,也充分的顯示出這家專業音響製造廠商所擁有的實力。

AT-49-014.jpgAT-49-015.jpg

1968      

  在這一年元月號的Stereo Sound雜誌上刊登E-83A揚聲器系列的廣告,並在三月份於東京銀座東急大飯店舉辦新產品發表會。當時展示有口徑30公分的低音喇叭W-30A、號筒型中音喇叭HM-500A、號筒型高音喇叭-8A、超高音喇叭TW-7S以及分頻器等。由於開發號筒型喇叭已有長足的信心,因此以硬質鋁合金振動板使HM-500A的頻響範圍為500赫至2000赫。而超高音喇叭TW-7S則更能延伸至40000赫;這種技術在當時可算是稀有的表現。

  這一年的秋天,Onkyo給其他的音響製造商重重的打擊!原因是當時市面上的立體音響都是兩聲道的(Stereo),如果有多聲道的立體音響那都是私人裝製的,而Onkyo卻突然推出完成品上市,使得其他廠商措手不及。

  四聲道在那個時候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當人們知道在一部擴大機裡有四組放大線路時,都難免會有躍躍欲試之感,從1968年9月的MC-2200開始,Onkyo一共推出了15型四聲道的機種。

  同年10月,低音反射式設計的F-500誕生。F-500採用口徑25公分的低音,12公分的中音,以及號筒型的高音構成三音路揚聲系統。由於它的音色被批評是「高雅」,因此深受音響專業店的喜好。

AT-49-016.jpgAT-49-018.jpg

1969

  1969年的秋季,Scepter系列的喇叭提高品質作Mark II發售,號筒型喇叭的振動板也改進為超硬質鋁合金。低音喇叭的音圈支架亦改為玻璃樹脂纖維,紙盆邊緣也改成發泡橡膠;E83A改進為E-83A II,F系列揚聲器則增加了F-500A、500M、F-600A、600M;在全音域喇叭方面則有16公分的FR-16A及12公分的FR-12A,而這些喇叭到現在還是生產中。

AT-49-017.jpg

  而真正能表現Onkyo實力的Integra系列擴大機開始生產了,其中包括701、712、713、714;這些都是綜合式擴大機。當時Onkyo對這些擴大器的要求是「不著色的輸出」,因此決定以電腦動作音頻分析儀來分析擴大機的輸出音色,特別是在極低頻方面;如此的做法為以後雙電源的OCL Amp.以及DC Amp.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有一點要特別提出,那就是Integra 701綜合市擴大機採用差動輸入與全段直接交連,雖然在商品推出上比Technics的50A晚了幾個月,可是在新技術開發上卻是日本第一位。當時再電晶體的競爭時代,SONY公司具有相當的優勢,因為SONY可自行開發半導體;但當時SONY最高級機種TA-120A的售價是日幣12萬2千元,而Onkyo的701則高達15萬元!同時所有Onkyo的擴大機都採用喇叭新式接頭──一種附有彈簧的端子,使得裝卸的手續變得非常容易。同時又推出頻率點可調整的分頻器,以表示該公司技術部門的信心。不過這段期間剛好是真空管與電晶體的交替階段市面上的機器不論是新是舊、是好是壞都得不到音響迷的好評。

1970

  比較不受人注目的Integra系列擴大機到1970年12月發表的725開始受到較高的評價;機箱尺寸縮小25%,輸出功率為22瓦+22瓦,每台售價4萬5千日圓。在這部機器裡,後級採用全段直接交連的線路;前級的設計,特別是磁頭放大級,它可承受最大輸入靈敏度為200毫伏整整高出一倍!因此立即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前後級擴大機。

  在日本音響界非常流行請「音響專家鑑定」這些所謂的專家多是Stereo Sound雜誌的主筆,一直到現在日本的音響製品到最後還是要經過這些「專家」們鑑定。

  但是擴大機是被設計做為訊號放大及傳輸用的,它是一部機器,在設計的過程中有90%可以使用科學(電子)的方法來解析設定,因此如何善於利用科學(電子)儀器來解析級測定機器呢?

AT-49-019.jpg

  現任技術課課長的古賀吉郎先生曾表示過這樣子的意見:Onkyo字開始就採用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方式,一般擴大機都以三角波測試,但三角波特性與音樂訊號自有不同,所以測得結果就不能完全一致。要了解該機器的動態範圍,既不能依賴三角波,又不能依賴音樂訊號,只得請些專家們用耳朵來鑑定了,但如此一來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且無法確知應該改善哪一部份以及要如何改善?因此Onkyo以CAD方式使用電腦測試擴大機對音樂訊號的響應特性,依據所得資料再經試聽以改善擴大機,如此才能明瞭擴大機的動態特性與實際聽感關係。在1971年第一屆立體音響組合大展中,Onkyo機種壓倒其他廠牌機種名列第一,並由日本通信省頒發頭獎獎狀一張。

  同年發售的E-63A亦為當時風行的揚聲器,中高音採用半球型設計;有段時間流行著某種說法:Onkyo的半球型喇叭適合聽古典音樂,號筒型喇叭適合聽熱門音樂。至於R-4000、R-3000為經濟型揚聲系統,因為它們的音色頗似歐洲喇叭,故也受到特別的喜愛。

  1970年,日本為了驕示其經濟大國之地位,特於大阪市主辦世界萬國博覽會,對於日本的音響業來說,也可以說是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不僅德國的柏林愛樂交響團到日本演出,以及美國的四聲道分離式音響也導入日本音響業轉向另一個層面。

AT-49-020.jpg

  於是全日本的音響製造公司都開始生產大堆頭的四聲道音響,並且在公共場合展示這些裝置。時間是1970年的4月,地點在東京晴海電氣化大展會場,參加單位為Onkyo、Pioneer、Trio(國外產品為Kenwood),除Pioneer外,其他均使用2-2方式的四聲道演奏;Sansui及Trio使用美國某磁帶公司的錄音帶,而Onkyo則使用自己錄製的4ch錄音帶來播放。

AT-49-021.jpg

1971~1972

  在上一年風行市場的Integra 725綜合式擴大機,雖然採用全段直接交連,但是輸出端卻是半對稱式;而Onkyo的技術部門已在研究全對稱輸出的擴大機。71年的6月,全對稱輸出並具有MC唱頭放大器的Integra 733和732推出了。

  如果說擴大機的放大是電學上的現象,那麼揚聲器的振動該是力學上的表現。從前的擴大機各項特性自然不若現在的那麼好,特別還得通過「過渡響應」測試,並且要符合音響迷「透明」、「有音樂感」的要求想想還真是不容易。

  1971年8月,E-53A揚聲系統已充分表現出這家專業廠的製造技術,Onkyo已開始注意到分頻點及分頻網路上去,並且也考慮到因負荷阻抗特性而產生的共振;E-53A的中高音喇叭是採用予E-63A II同樣的半球型喇叭,半球型的特色是自然而且指向性好。一般半球型喇叭效率都要比號筒型喇叭低一些,可是E-52A的效率卻高達93分貝/瓦。

  調諧器方面,這一年6月發售了Integra 433,這是725與調諧器組合而成(日本FM的立體化是在1964年實驗開始);同時間又發表了Integra 931,這是將725的後級部分另外裝置的功率擴大機。年底又發售採用鈦合金振動板的Scepter N II,由於鈦合金是一種超高硬度的金屬,其特性雖優於鋁合金,但整形(成型)卻極為困難,因此Onkyo的技術部門下了不少苦心,是故這項技術一直到現在都未公開。Scepter N II 系列包括HM-500A、TW-8A、TW-7S。

  四聲道的錄音帶變遷為唱片後,1971年3月發售CD-4機種X-1。-1仍然呈組合型,整體部分包含有一部唱盤,一部收音擴大機,一部需另外加購的盤式錄音座,而不管是CD-4、SQ或QS方式,四支揚聲器都是兩大兩小,小型揚聲器就算是後置揚聲器。

AT-49-022.jpg

AT-49-024.jpg

AT-49-025.jpg

  自動化矩陣式四聲道機種X-30、50、70相繼發表而在這年的9月,公司名稱變更為Onkyo音響公司,年底,Integra 725綜合式擴大機亦得到部門賞。

  擴大機的製造技術是年年在進步,Onkyo於72年發表了Integra 755及766,在這兩部綜合式擴大機,Onkyo已提升了電晶體的「速度」特性,在當時零件的品質參差不齊,要注意到線路設計,又要考慮使用雙電源供應系統,在六、七年前並不是很簡單的事。

  揚聲器方面也推出了經濟型的U-3500,以及使用16公分喇叭兩支及8公分喇叭兩支的Radian III,這型喇叭呈長條狀,下端有個低音反射口,整體設計是指向性較佳。

AT-49-023.jpg

1973~1974

  針對改進揚聲器的指向性,Onkyo公司在號筒上再加一個音響透鏡(Acoustic Lens),並且將其一體化生產,於是發表了新Scepter系列:HM-450A、TW-1500A、TW-3300A;並在1974年發售大型號筒喇叭HM-250A;另外再將低音喇叭改善設計而以W-300A、W-305A、W-380A名稱問市。

  在這段期間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Onkyo新型喇叭多使用硬半球型設計,雖然獲得第四屆音響技術獎,但消費者卻喜歡軟球型(Soft Dome)的喇叭。

  擴大機方面則更有卓越的表現,A-755 II及A-733 II、A-722 II繼續發售並獲得好評,而Integra 711及T-411是20萬日圓的最高價格上市。711前後級擴大機為要使晶體工作於較線性部分,輸出電路呈AB類放大,即在小功率輸出時,功率管呈A類放大,失真因此能降至最低。同時為了要表示其優越的特性,每部機器還有頻譜分析儀的測試圖。這在日本是首次的做法因此弄得其他廠商幾乎招架不住!

  難道別的廠商就沒有頻譜分析儀器嗎?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的技術人員還不能熟練的操作頻譜分析儀,一部機器經數次測試有時竟會有數種不同的結果,因此「不便公開」。

  T-411是FM專用調諧器,為了壓制漂移並將失真降至最小,Onkyo採用了石英鎖定電路(Quartz Locked Circuit),雖然價格甚高,普通人是無法購買,但少數專家們仍給予甚高的評價;在1975年當較便宜的T-455N II發售後,立刻成為調諧器市場中的佼佼者。

AT-49-027.jpg

1975

  擴大機發展到這個時候即進入功率競賽的階段,Onkyo將上年度的Integra系列擴大機提高功率,但維持原價出售。Onkyo非旦提高輸出功率,也要求聲道間的分離度;特別是採用雙電源供應系統,確實降低了聲道間的串音。在1950年推出的功率擴大機M-955N II及前級擴大機P-855N II、D-655N II分頻器均採用雙電源供應系統。

  調諧器方面則有時應鎖定的T-455N II、伺服鎖定的T-466N II;同時發售了邏輯控制的數字式調諧器,即使是在現在,這也算是最頂尖的產品了。

AT-49-026.jpg

  揚聲器方面則有重大突破,在E-83AN III後推出了M-6上市。M-6非但給日本音響市場帶來甚大的影響,並且指出了日後揚聲器的設計方面,它的成功部僅是銷售數量不斷增高而已。

  License系列組合音響再這一年開始發售,License 201、301都具有一部獨立的前後級擴大機、一台調諧器、一部唱盤、一對揚聲器、一部可另外購買的立體卡式座,立體卡式座並且是正面操作;全部組件都是分離式,並可裝入音響架中。

AT-49-028.jpg

1976~1979

  揚聲器M-6成為成功的商品後,音響市場也起了新的變化;原來的揚聲系統由Diatone獨占,但是自M-6級M-3發售後,密閉式低效率的揚聲系統被高效率低音反射式的喇叭所取代。到77年10大型落地式Scepter 10揚聲系統推出後,從前由國外揚聲器獨占的高級專業揚聲器市場也起了極大的變化。

  擴大機方面,Integra A-5、A-7繼續推出發售,而在日本音響界開始注意雙電源供應的時候,DC Amp.的Integra 505上市了。同時並推出P-303前級擴大機,P-303沒有音調控制,如欲改善音場環境,則可使用音頻等化器E-30。

  1977年秋天,使用全直流化設計的綜合擴大機A-708DC、A-705DC上市,當時係以「DC & DC」做廣告主題,因磁頭放大器使用DC線路在日本這是首創的。

  1977年9月,Onkyo最大型揚聲器Scepter 500推出,它是三音路低音反射式設計,低音使用口徑38公分的紙盆式喇叭,中高音都為號筒式,最大承受功率是120瓦。而在1978年10月,副低音(Sub Woofer)喇叭SL-1誕生了,其頻率響應為20赫至90赫,在日本有不少人用做3D式播放。

AT-49-029.jpg

  License 8000大型音響組合在1977年10月份正式上市,其擴大機採用前後級分離式,是同時其最高級的音響組合。而1979年夏季推出的License 81、31及51組合系列,亦在最近獲得了日本音響技術首獎。

  但真正使Onkyo獲獎的恐怕還是伺服電路吧!伺服電路(Serve Circuit)是DC Amp.的再進一步,能將線路中低於2赫以下的頻率濾除掉。當然,要想成為一家成功的專業音響製造商,自然必須要有「有個性」的設計才行,石英相鎖回路(Quartz PLL Locked)鎖定調諧器、超級伺服(Sper Servo)擴大機,以及精確偏壓(Accu Bias)卡式錄音座,可能就是Onkyo勝利成功的佐券吧!

轉載音響技術第49期JAN. 1980 ONKYO 35年/原著 柳澤功力/改寫 宋長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