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Test是音響技術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將兩種器材接到一個可以隨意選擇A或B的開關箱中,並連接其他器材播放適當的訊號或音樂,播放中可以任意以開關切換成A或B,以供比較兩者的差異或鑑別其好壞的測驗方法。

  可能你從來沒有聽過A/B Test這個專有名詞,不過多少你該有過別人為你實施A/B Test甚或自己也曾想做做A/B Test的經驗。舉例說吧!當你走進音響店,你看上某一對喇叭,而店老闆卻極力推薦你買另一對喇叭。這時,他的法寶來了,他把這兩對喇叭接到一個開關箱(Switch Box)上,開關箱則接到已接好唱盤或其他節目源的擴大機上。他可能對這兩對喇叭的音色特點為你描述一番,並實際操作給你看和聽:

  「看!壓下這個是A,你聽低音是不是比較飽滿一點......」

  「再來,壓下這個是B,用同一台擴大機,同一個唱頭、唱盤,你聽!這低音是不是乾瘦了一些...」

  「現在你自己隨便試好了...」

  這就是A/B Test,簡單而且似乎也很科學而公平。

  然而真的科學,真的公平嗎?一點也不。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種A/B Test處處充滿了陷阱與欺騙,正像某些算命術一樣,利用人類心理的最大可能傾向,誘你心甘情願地陷進去,且愉快地付出你的金錢。

  我們不想在此過份誇張A/B Test的罪過(想想有多少人因為A/B Test而買下了並非他原意想買的東西?)因為罪惡並不發生在A/B Test本身,而是由於它被利慾薰心之徒所用。

  事實上,A/B Test不僅科學而且公平,它在這種介乎於科學與藝術二者之間的所謂「音響」技藝上,耕有它積極的、建設性的意義。多少技術的成熟與價值的確定,都是透過A/B Test來肯定的。當然一個工程技術人員怎麼來用它是一回事,而當它被用於商業推銷術上又是一回事。

  在這裡,我們想談的,主要是A/B Test在工程技術上的運用,換句話說,我們是以極誠懇的科學態度,透過A/B Test來尋求所希望得到的答案。不過即使如此,當你熟悉我們曾經探討的這些原理與法則後,相信對A/B Test在商業運用上所刻意製造的一些陷阱亦將獲得極強的辨識力與免疫力。同時你也會承認A/B Test方法與技巧本身的科學性與公平性。

比什麼?

  在進行A/B Test之前,首先我們得弄清楚我們是在比什麼?比得出一個結果嗎?就像你所碰到過的例子,音響店老闆熱心的要你比兩對喇叭中的哪一對低音怎麼樣。顯然比的就是低音。然而比低音如何呢?依據他的暗示是說:其中有一對低音「飽滿」一些,另一對則「乾瘦」一些。

  在這整個過程中,有幾個問題我們得冷靜地分析一下:

 1.我們A-B-A-B那樣試聽,真實地我們聽辨出什麼?A是否真的「飽滿」了一些?如果是,則在這以前你是不是曾經聽過用「飽滿」一詞來形容聲音?你對於像「飽滿的聲音」這樣子的東西是不是已經有了具體而真實的概念?換句話說,假如那位老闆不提示你說某種聲音很「飽滿」,當你自己聽到了那種聲音之後,是不是會想到用「飽滿」一詞來形容它?一如當你看過一朵紅色的花一樣可以毫不困難地告訴別人那是「紅色」的?

 2.你不妨嘗試著,請店老闆再告訴你一個有關聲音的形容,例如高音很「透明」,如果他能說明什麼是「透明」當然最好,如果不能便只好充分利用你自己的想像力,去想像一種「透明的聲音」給人的具體感覺是什麼?直到自己有了一個明晰的有關透明的聲音的概念之後,再請那位老闆放一段「透明」的聲音給你聽,仔細地聽,想想和自己所想的那種「透明感」是不是一樣?

 3.想辦法,請老闆在他所有的喇叭中,找一對比剛剛A/B Test過的被認為是低音較「飽滿」的那一對更飽滿的喇叭,接上開關箱,取代原先那個比較「乾瘦」的位置,再一次仔細地去比較,聽一聽,自己真的喜歡哪一對?

  以上一連串的問題,很可能你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比較明晰的答案,甚至在很久以後一樣無法完全弄懂。原因很簡單──只因為人類語言的缺陷──除去含有量觀的形容外,對於所有感覺的形容都不是很準確的。一種不準確的形容是無法使它在交換後準確再生的,尤其是在聲音的形容方面,原本它就沒有屬於自己的形容詞,而現有的形容詞諸如很高的、很低的、透明的、清澈的、雄渾的、壯濶的......大多來自聽覺以外的感覺,而把那種相對的環境中所發出的聲音,用來形容聲音,例如我們敲擊兩只玻璃杯,一只透明度高,於是敲出來的聲音我們只好把它想像並形容為清澈而透明;另一只透明度低甚至有氣泡的,於是敲出來的聲音我們就把它想像並形容為混濁的。可是事實上聲音本身根本無色也無形且無味,而我們對聲音之色、形、味的形容,不過都是來自其他感官與聽覺所發生的「伴同經驗」罷了。

  即一如上例,我們因敲擊過兩個不同的玻璃杯,由視覺與聽覺共同產生的「伴同經驗」建立了我們對聲音是透明或是渾濁的概念。這種「伴同經驗」的發出,在極窄的範圍內,雖然也是一種聽覺的訓練,使你在下次閉著眼睛敲擊兩只不同的玻璃杯時,憑著聽覺,就能分辨出哪一只是透明的,哪一只是混濁的。但是,請切記,我們仍然要強調,這種訓練的成果乃在極小的範圍內可以得到。當我們試圖將此範圍稍稍擴大時就會產生錯覺了。譬如說吧,現在我來敲杯子,請你辨識一下,它究竟是哪一個:

  噹!噹!噹!

  「請問是哪一個?」我敲了以後問。

  「沒比聽不出來啦!請你再敲另一個好不好。」因為沒有比較你無法分辨,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反過來,想想純視覺的經驗,倒一杯白開水在玻璃杯裡,然後問你這水是不是透明的,除非有極嚴格的要求,你必然脫口而出,說當然是透明的,但是聲音為什麼不能呢?主要的是因為所有的對聽覺具有實質意義的聲音都是一連串而來的,而一單獨的音響,你甚至只能辨識它是「有」或「沒有」而已,並不能找出其實質的意義,這也就是說,一隻老鼠從天花板上掉下來,掉到鋼琴鍵上,和一位有名的鋼琴家,以其手指敲擊同樣那幾個鍵,你是無法分辨的(可能聲音不一樣),這也就是說,「音色」的感覺,必須來自比較,失去比較,就難以精確分辨。

  好了,請閉上眼睛,我再敲一次好了。

  叮!叮!

  噹!噹!

  「哪一個是透明的?哪一個是混濁的?」

  「前面那個透明準沒錯!」

  哈哈!這下你錯得更大了,因為我第一次敲的是一隻非常細緻的瓷碗!這是一隻不透明的碗,但質地非常細緻!

  這時你一臉狐疑,仔細端詳著這隻碗,心裡並想著:「哦!這種聲音是很『細緻』的聲音......」,如果有興趣,你當然還可以繼續下去,把你房間所有能發出聲音的東西全敲遍了,試著去辨別。再這樣試著的當時,也許你真的能把所有的聲音記住,並分辨出來甚至單獨敲一樣也可以。然而問題再:等你出去玩了一陣回來,再敲,且只敲一樣,你又忘記了,你根本無法分辨那究竟是碗呢?還是玻璃杯?

  儘管一個人在經過極長的時間訓練之後,也可以增強對某種特別聲音的鑑別力,直至不管任何時候,比較或不比較都能分辨出這是那隻細緻的瓷碗,這就是所謂「音感」訓練的問題。然音感訓練卻僅止於個人的事,而現在我們想探求的乃是,這種音感能不能不透過其他感官的補助而直接以語言傳遞給對方,使之也產生同樣的經驗?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說得更明白一些,讓我們回到一開始所舉的例子中:那老闆說聲音很「飽滿」,必然是根據其他(如視覺或觸覺)感覺經驗而來的,對它自己容或有「絕對音感」的可能,但對於你,他根本無法在只播放了一對喇叭後,就使你建立「飽滿」的概念,於是只好藉助另一對喇叭的音色來比較,同時告訴你這就是「飽滿」,那就是「乾瘦」。

  然而這種的訓練可靠嗎?當然是不可靠的,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感覺經驗,尤其當聽覺沒有自己專用的形容詞之前,相同的聽覺感覺描述,幾乎是不可能的。同樣是噹!的一聲你可能說「好細緻!」他卻說「好透明!」另外一個人則說「多麼清脆呀!」而第四位老兄卻形容為:「很明亮!」(不幸,很可能是一片經過霧面處理的黑剛條)。

  正因為聽覺形容的不一致性,在做聽覺測驗時,不可能要求被測試者去描述他所聽到的聲音,而只能以簡單的符號性辨別來進行測驗的工作,簡單的符號性辨別,例如:

  聽到──聽不到

  好聽──不好聽

  一樣──不一樣

  喜歡──不喜歡  等等

  有時也允許有借用視覺經驗的簡單形容來測驗,例如:

  高一點──低一點

  不過事實上,高一點低一點的鑑別能力仍然來自一樣──不一樣上。

  以下,讓我們正式開始來談談有關A/B Test的原理。

怎樣比?

  A/B Test原被用於聽覺醫學中,以測定人類聽覺的最低可聽極限,其法於1954年由Munson & Karlin所發表。

  由於「最低可聽極限」的定義是指剛好開始可以聽到又不是完全能夠聽到的那個音壓或音強,所以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測驗方法才能得到一個正確的量度值。

  在A/B Test法發表以前,常用到的另一種方法是上升及下降法。上升法亦即音量由最小值開始慢慢加大,直到你剛剛開始聽見時,就提出表示,此時所得為上升可聽值;下降法是將音量由大而小,直到你剛剛開始聽不見時,亦提出表示,此時所得為下降可聽值;最後將兩值平均而得為可聽極限值。

  上升及下降測試法,在實施時必須依靠被測者通力合作,否則可能有任意表示發生。此時可反覆實施並加校驗。而A/B 測試法則可避免這些弊端。

  常用的A/B測試法是:A代表不發音,B代表發音,每一發音或不發音的時間為0.5秒,加上間隔0.5秒合計為一秒變化一次。

  在變化時有燈光輔助指示,如下圖:

  開始進行時,發給你一張表,等警示過後,每亮一次紅燈(現在似可用數字顯示),你就必須依據表上的順序在空格上填下有(聽見)或沒有(聽不見)的記號,直至全部測驗過程結束。統計答案,如果100%都答對,表示你完全聽到了,可將音壓降低一些重新測驗;如果只有50%答對,表示你完全沒有聽見,根本是瞎猜的,可將音壓調高一些重新再測。直到所得的答案大約為75%正確時,(換算真正答對率為50%),此時之音壓正好是你從聽不見剛剛變得聽得見的臨界點。

  進行醫學上的聽覺A/B測驗,當然還有許多繁複的程序,例如為了獲得可聽極限曲線時,勢必由極低頻開始,逐點實施A/B測驗,而在長時間測驗中也要考慮聽覺疲勞等問題。不過在此,至少我們已經了解了A/B Test的方法,絕不像一般人那樣把喇叭接上開關箱A-B-A-B地切換,然後每個人對A或B,評頭論足一番,就算是A/B Test了。

(因受限篇幅故一分為二,請繼續閱讀第(二)篇──蘇桑)

https://subig1957.pixnet.net/blog/post/17151538

轉載音響技術第57期SEP. 1980 ˙每月專載˙ A/B Test 的原理與方法/非君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