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15-001.jpg

技術人看中國音樂問題

  最近幾期的「音樂與音響」上,有很多人在談「中國音樂」的問題,其中有關於風氣和觀念的問題,也有關於教育和政策的問題,更有人為國樂與國劇之不受重視高聲呼喊。我們始終覺得有很多事情,光靠慷慨激昂是不夠的,以下是音樂行外的技術人,深感困惑的幾點: 

  第一、國樂之所以成為慶典節目的氣氛音樂,在根本上很可能因為它本身的氣氛條件如此,不僅曲調如此,樂器的音色更復如此。我們外行人不知道這些慷慨激昂的人們,對現存國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其意境作過分析沒有?又或想像過像"旱天雷""將軍令"或"光明行""漢宮秋月"等在耳際響起時,會使人引起什麼樣的情緒?人的適應是很自然的。

  第二、國劇之不能普遍被欣賞,或者跟它的內容(故事或旋律)有關,更主要的可能是因為表達形式的問題。因為有許多人聽西洋歌劇,乃至西洋流行歌曲,也未必見得聽得懂,他們喜歡聽,只是因為它聲音的組成(或者就是所謂的音樂)很美,很容易被接受。而國樂,如果用「音響」的角度來衡量它,充其量適合於「室外大號角」來播放就可以了,為什麼沒有人研究一下把國劇也加入低音?或者根本地改變一下音的組合?

  第三、時代愈是進步,人們去聽音樂的機會是愈少了; 但是對音樂的需要卻與日俱增,音樂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力更日形加重。西洋傳統音樂可以說是依靠「音響」而存在的,現代音樂更因「音響」而延繞。國樂或國劇如果再不「音響化」的話,有誰知道它的命運會如何?

  第四、不錯,「音響」是工具,「音樂」才是目的,「音樂與音響」的知音人語裡說:「到底是藝術光大了音響的才華; 抑或音響豐富了藝術的生命?是很難論定的。比較妥協些說,它們是相依互存罷!」。如果說藝術是精神,精神是重要的,但表現精神的物質組成(身體、工具、技巧)同樣不能偏廢。

  以上這些困惑和看法,可能是膚淺的。不過我們總是覺得任何傳統(文化)如果不能勇敢地迎接現代(文明),進而利用現代工具與知識加以發揚光大,勢將被現代所淹沒。因為沒有印刷,書籍不能被流傳; 沒有音響器材,音樂亦無法廣泛地被散佈。

關稅恢復之後

  我財政部在六十四年三月底,鑑於經濟情勢之需要,引用關稅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以行政授權方式,機動提高部份音響器材及冷氣機等之關稅稅率,提高之比率大略如次: 

  麥克風、揚聲器及聲頻擴大機等由圓規定之33%,提高為45%。

  收音機(調諧器及收音擴大機)等由原規定之33%,提高為45%。

  唱盤、錄放音座等由原規定之39%,提高為58%。

  以上機動提高之稅率,最近經過慎密檢討後,財政部已於元月二十四日正式宣佈恢復原有稅率課徵關稅。

  過去兩年來,凡有人提到音響器材售價太高,就會有人應以關稅太重。現在,關稅降低了,音響器材的售價會不會跟著下降呢?關於這點,我們可以提醒消費者不必對它寄望太高。為什麼呢?一是庫存的問題,一是營運技巧的問題。記得兩年前,關稅一提高,售價也跟著提高,這是營利者必然的措施,雖然他賣的是足供一年營業量的庫存,賺錢不在此時又待何時,可是稅率降低,情況便完全相反了。再說營運技巧的應用上,化整為零以適應更低稅率稅則的方法,已是音響業者最基本的常適,甚至較對音響器材本身認識更為重要; 愈大的公司,愈有專門的人研究國外怎樣分解,運回國內又怎樣復原?別以為一家音響公司擁有規模龐大的工程部組織,是專為售後服務而設,去看看他們是如何在工程部「原裝」便知道了。

  因此,稅率降低了,售價會降低嗎?「音響迷」們不要太樂觀。我們甚至覺得,稅率的降低,對部份音響業者是有害無利的,因為他失掉了一塊擋箭牌──稅率百分之五十八。我們更奉勸「音響迷」們當心另一個花招──把國外只能擺在地攤上的價品,當寶貝推薦給您。怎樣當心?

  選擇可靠的代理店。

  買回來就壞時,要毫不客氣地退回,甚至根本要求換一個廠牌。

轉載音響技術第15期 MAR. 1977 技術人說話/技術人看中國音樂問題●關稅恢復之後/唐 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