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穩定器日漸流行,上月筆者一時心血來潮,所以就準備了幾種唱片穩定器,想要觀察一下這玩意兒到底有何功效。由於唱盤的原設計者,在設計時是不會考慮到將來要加上穩定器的(新式唱盤或已有此考慮),故當用者加上了穩定器後,尤其是比較重的穩定器,很可能就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對唱片的「正」面影響,會改善音質,減少唱片共振等;另一方面,是對唱盤的「負」面影響,或許會對某些唱盤的顫抖率、轉速和中心軸磨損等有不良作用。所以在上月,就先針對這幾方面的問題,作一簡單的觀察。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recision Fidelity M-7A.jpg

經過精心調校的PF真空管後級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asmatronics Hill Type-1.jpg

特殊製造的Plasmatronics喇叭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Bedini.JPG

使用兩隻風扇的Bedini後級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mp/phpshtkkd  

資料來源:音響技術第85期JAN. 1983 Skynet 天網電子 SFG-1000/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78-001.jpg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在放大器之效率與音色之間徘徊而騎牆不下。B類有B類之優點,省電、產銷價格低、維護易,但是會產生交越失真。道行淺的倒還能安然聞之泰然聽之,道行深的發燒者就不行了,他們甚至可以指出放大器在什麼地方把聲音摻了味素加了水了,追根究底是因為放大器之輸出及偏壓淺,晶體周旋在訊號變換時會產生青黃不接的交越失真──這不能怪B類,哪一部B類放大器沒有交越失真呢?如果交越失真是一項很嚴重的致命傷(嚴重到使音樂支離破碎,不忍卒聽的程度?!),那麼A類放大器在這一方面便顯得出它卓越的優點了。然而A類放大器到底不是三頭六臂,甚至是同一線路,既可以是B類,也可以是A類,差別只在輸出級的偏壓深淺──只要將此偏壓調深到相當程度,即可使放大器從B類走到A類,這樣可使發生在B類的的交越失真或其他令人不悅的失真(不管是生理或心理的)消失殆盡,而臻至善之境──真的如此嗎?當然不!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78-001.jpg

T-38的音量控制器,照圖上所示是用50KA的可變電阻,如用B型可以嗎?結果又是如何呢?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78-001.jpg

  自從本刊在65期發表5534AN的電源及音調控制製作後,立刻受到讀者熱烈的反映,特別是67-01磁頭放大,一直是供不應求。有關5534AN這枚OP IC,本刊已談了很多,全部資料都可在64期中找到。除了輸入阻抗較Bi-FET為低之外,其他性能都不比Bi-FET差,特別是它具有極低雜音的特性。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T-78-001.jpg

  目前一般音響器材所發出的聲音在時間及空間的性質上都遭到破壞,雖然大家都還能夠從中獲得欣賞的樂趣,但是我相信大家都承認,這絕不是我們在演奏會中真正所聽到的聲音。我所謂的一般音響主要是指針對振幅或響度來處理的放大器。應該由左邊來的聲音,就由左邊的喇叭來主宰其振幅;從右邊來的聲音,右邊的喇叭就會大聲些;所應該出現在中間的聲音,兩個喇叭發出的音量就一樣大。如果哪一邊的聲音稍微大一點,聽起來就是偏左或偏右。雙耳振幅差 IAD (interaural amplitude difference)就是一個幫助我們的耳腦系統來決定音像的因素。如果左耳收到的聲音,那麼我們的耳腦系統就使我們相信聲音由左邊發出,反之亦然。如果兩耳所收到的聲音沒有振幅差的話,耳腦系統將聲音定位於正前方。數年前一個古典的聲學實驗生動的證實了這種結果:測試聆聽由兩個分離的喇叭同時發出等音量的嘟嘟聲,其中一只喇叭稍微靠近試聽者,使其發出的聲音較早抵達試聽者。這時試聽者把這兩支喇叭當作是同一音源位於較靠近的這支喇叭;如果將較接近的喇叭的音量逐漸減少,而同時提高較遠處喇叭的音量,那麼是聽者感覺音源移向較遠方的喇叭,因而證明了音量對於耳腦系統定位的影響大於時間的影響。這時兩支喇叭的音量差必須相當大,同時試聽者也會感覺到音色改變了,變的更豐富、更具擴散性。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