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T87-001.jpg

  除非是極端外行的人,或是剛入門的朋友,會對唱片的雜音有「過敏」式的反應外,對於一些經驗老到的Hi-Fi迷,在聽到一些「音色和型態」都十分熟悉的雜音時,往往是無動於衷的,這並不是說有經驗的樂迷比較能容忍雜音,而是意識到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對大多數Hi-Fi迷來講,唱片是最主要而且品質最好的節目來源。然而,唱片的雜音,卻也最讓樂迷們感到頭痛,不要說是想找一張沒有雜音的唱片極為困難,就是一張在初聆時完全沒有雜音的唱片,也難保在聽了幾次以後仍然完美無疵。因為唱片的大敵──靜電和灰塵,無時無刻不是處心積慮的在你心愛的唱片上留下一點痕跡,只要它們的目的得逞,即使是世界一流的樂隊和指揮,也無法拒絕他們即興式的演奏──突如其來的「嗶剝」聲。相信愛樂者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發現一張原本十分安靜的唱片忽然增加一些雜音時,內心必會引起一陣焦慮和無奈的感覺。

  雖然說,當一個人在專心聆賞樂曲時,可以因為專注於樂曲而無視於雜音的存在,但這絕不是允許唱片雜音存在的好理由。所以一位Hi-Fi迷,不管他是多麼醉心於聆賞樂曲,唱片雜音必定會不時的困擾他的。

  84期宋長波先生「救救你的老唱片」一文所介紹的LAST唱片保護劑,說得好像是具有神效一般,激起了筆者試用一下的興趣,也激起了寫出自己有關唱片雜音「心得」的動機,所以從這期起,想要談談有關唱片雜音的種種,以及所嘗試過的幾種克服辦法。

雜音有先天後天之分

  一提到唱片雜音,立刻就會想到靜電和灰塵兩大罪魁禍首。不錯,有許多唱片雜音是它們所引起的,但是,根據自己聆聽唱片十幾年來的經驗,唱片所能因起雜音的種類極其繁多,靜電、灰塵、刮傷等是屬於「後天性」的。另外唱片還有許多「先天性」的雜音,是母帶、製版或壓製時產生的,這些雜音的頻率不僅有高、低之分,而且也有週期性和非週期之別。下面筆者將以十數年來所觀察到的雜音種類和原因,分別做簡單之說明。

  第一種雜音,可以稱之為「炒豆音」,新唱片和舊唱片都可能會有這種雜音出現。看到「炒豆」二字,想地讀者一定能體會出這種雜音的型態,那就是當唱片在播放時,唱針好像是走在碎石路上一樣,不斷地有「喀啦」聲。形成這種雜音的原因,新唱片和舊唱片是不一樣的,新唱片有此種雜音,往往是因為版沒做好,而且問題還可能是發生在主版電鍍的時候,沒有處理得當。名牌的原版唱片,由於製作十分謹慎,品管嚴格,所以新唱片就有炒豆生的可說非常的少。一來作為電鍍主版藍本的可能就是一張原版唱片,二來也可能是製作成本上的顧慮,且沒有在翻成母版時試聽(母版唱紋凸出,需以W型唱針來聽),所以買到有炒豆聲唱片的機會是很大的。筆者以前所購買的古典翻版唱片中,以神鷹及中外的雜音最大,不僅音質不好而且就是把聆賞標準降到最低,也仍無法適應;松竹唱片則品質稍好些,但仍然十分不齊。西洋唱片,則由於音量較大及平均,所以音樂往往比較能掩飾雜音,其實廉價的西洋唱片,雜音也是非常大的。有些翻版唱片,是經過重新刻版的,這種唱片雜音比較少,但不知甚麼原因,重新科版的翻版唱片比直接翻版的唱片音質要差,動態也會減少。

  上面講的只是新唱片炒豆聲的問題,舊唱片的炒豆聲就更嚴重了,而且不分原版翻版統統都會發生。舊唱片發生炒豆聲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灰塵和污垢所引起的,這裡所謂的灰塵,並不是肉眼看得到的那種一絲絲的灰塵,而是指那種小到眼睛看不到而掉到音溝裡的異物,這些異物一旦掉落或被靜電吸引至音溝內,是極難讓它出來的,一來由於這種塵埃非常細少,毛刷可能刷不到,二來由於這種塵粒一旦和唱針接觸過後,即被壓附在唱片上,就更不易掃出來了。故一張唱片,只要使用的次數愈多,這種雜音就會由無而有,由有而越來越密、越大的趨勢。

爆裂聲易找到出處

  第二種雜音,是突發的「嗶剝」聲,這種雜音最容易喚起聆者的注意,通常是塵粒所引起的,不過聽說這種雜音還會由靜電引起。這種類似「小型爆炸」的聲音,經歷過的次數不少,但是卻很難找到作案者,有時只是音溝旁一塊極小的雜物所引起,有時則根本找不到,而且有時再重播同一段音樂,雜音就沒有了。依筆者研判,此種雜音由靜電引起的可能性是有的,只是本地的空氣大多潮濕,由積聚過高的靜電電位而產生放電的現象機會不大,而且是如何放電的?又如何在唱頭線圈感應出強大的脈衝,都是一些待解的疑問。

AT87-002.jpg

  和上述雜音相似的是具有週期性的嗶剝聲,這種雜音發生的原因很好查,因為必然是由異物及刮傷所引起,如果是由異物所引起,這塊異物還不會很小,因為既然產生週期性的雜音,就表示這塊異物佔有多條音溝的寬度,這種雜音多可以在檢視唱片後,找到發生的處所,根據經驗,這種雜音百分之九十是雜物引起,另外有百分之十,則是唱片本身凸出膠塊或有凹陷所造成。

霉點是唱片大敵

  如果是異物引起,則可能會由兩種性質不同的微粒所造成,一種是無機的,或者說是不會生霉或還沒有生霉的物質所引起,這種雜物要弄掉很簡單,即使唱片刷擦不掉,用指甲輕輕一摳,也就會掉下來,雖然會殘留一點點痕跡(有時殘留痕跡以後會生霉),但最起碼大害是除了。但是如果異物已經長了霉,而且牢附於唱片上,可就麻煩了,不僅唱片刷擦不掉,就算用指甲去摳,也不會一摳就掉,有時因霉點是軟的,指甲一碰,反而擴得更大,若太用力,就有可能傷害唱片,所以處理這種雜音的來源,最是困難。

  異物引起的雜音,還是後天性的,誰叫你保管不當,所以是咎由自取。但是這種週期性的脈衝聲,也可能是由唱片本身所以起的,前面已說過,就是由唱片的膠塊凸出或凹陷所造成,其中由膠塊凸出的問題比較嚴重,因為那根本是壓製唱片的版模所引起,版模之所以會凹入一塊而造成唱片膠塊凸出,最初的原因可能不在版而在製作唱片的膠料裡有雜物,而把版給損傷了,此時若操作員一時失察,就很可能以此損傷的模版繼續壓製唱片,那麼只要是以這張版壓出來的唱片,就都會有凸出的膠塊了。筆者遇到有這種凸出膠塊的唱片還不少,而且奇怪的是大都出現在原版唱片上,即使是DGG和Helidor唱片也曾遇到過。

  另外一種唱片表面凹陷的問題,則大都出現在翻版唱片上,尤其以幾十塊錢一張的B版最為嚴重。只要把唱片對著燈光,凹陷處一目瞭然,據說這是壓版時留有氣泡而產生的,實際情況如何,筆者也不清楚。這種凹處,不一定會產生嚴重的「嗶剝」聲,有時聲音會是比較低沉的「喀搭」聲,持續三、四次後即消失,而且每次的強弱不同,還有漸起漸衰之勢。

  像上面這些雜音所引起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如果用示波器觀察,會發現雜音脈衝比音樂信號強得很多,可見這些唱片的缺陷會令唱針作極其劇烈的運動,對唱針的傷害也就不言可喻了。

斷續嘶聲有原因

  下面兩種雜音,是比較少見的,一種頻率高,一種頻率低,頻率高的筆者把它叫做「嘶」聲,頻率低的叫做「悶雷」聲。請注意,這裡的嘶聲不是指錄音母帶的噪音,而是指唱片在播唱時,週期性所發出的「嘶」的一段短聲,如果把音量開大,這種嘶聲倒真像是撕紙頭的聲音,發生嘶聲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由指印或掌印所造成的大塊霉斑所生,嘶聲持續的時間很短,但卻在很長的一段內週期性的發生(因為手印很寬之故),嘶聲的大小就看霉斑的輕重程度而異了。

  二、由粉狀雜物所引起,譬如說不小心把唱片放在有灰的地方,或煙灰掉在唱片上等等,會使得唱片上落塵的地方,留下一塊永遠也弄不乾淨的污染之處,以後唱針每經過此處,也就會來這麼一段嘶的一聲,有時音色還會像最先所談的炒豆聲呢!

  三、唱片本身缺陷所引起,這種情形非常少有,而且原因不明。如果你夠倒霉,就會買到這麼一張唱片,在全新光潔的唱片上,有一塊顏色比較淺的斑痕,就好像是胎記一樣,這塊斑痕上面的膠,好像和唱片本體是分離的,似乎剝得下來,但是在剝它,又剝不下來,而音溝也很清楚地壓在這塊斑痕上,所以這張唱片還是可以整面唱完的,只是唱到斑痕時,嘶的一聲,極令人不快。

雜音也有超低頻

  至於「悶雷聲」,也很少有,主要是由於唱片上塑膠凸出或凹入弧狀的一塊所引起,通常是呈圓形鼓狀,是版的問題還是唱片由版上剝下時所造成的不得而知。當唱針唱到此缺陷時樂曲的音質不致變劣,但你的低音喇叭夠好的話,就會聽到一陣陣很低沉的「嘭」聲,這種頻率很低的悶雷聲,不致破壞聆賞音樂的情趣,說不定還有人把這種難得一聞的極低頻,當作超低音來欣賞。

老唱片的煩惱

  最後要談的雜音,是「高音變啞」,嚴格說起來,高音變啞是音質變劣,而不是雜音,但是由於這種現象大都是由於唱針刮起音溝中的灰塵或雜物所引起,而且是唱著唱著越來越嚴重的,所以把它歸類為雜音也未嘗不可。

AT87-003.jpg

  高音變啞最容易發生在有霉點或霉斑的唱片上,有時某張唱片很久沒聽,看起來光潔,但唱一段後也會有這種現象出現,而且令人惱怒的是,當聲音變啞後,就得清理一次唱針,而有時幾乎每唱一曲或甚至二分之一時,就得清理一次。若一張心愛的唱片,被發現染有此種惡疾時,擁有者一定很焦慮,而想設法挽回。這種經驗筆者有過,在退伍時發現以前聽的一些唱片幾乎已面目全非,而曾經以肥皂水、沙拉脫水、酒精稀釋液擦拭,情況及結果如何,這期筆者不想談,下次再說吧。

AT87-004.jpg

  以上所談的各種唱片雜音,是筆者所經歷過的,是否有其他原因,使唱片產生類似的雜音,不得而知,但上述所言,應是包含大部分的狀況了,下回筆者將談談和唱片雜音搏鬥的經過。

轉載音響技術第87期MAR. 1983 Hi-Fi 小實驗/唱片雜音哪裡來?/蒲鴻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桑 的頭像
    蘇桑

    老音響資料庫/蘇桑部落格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