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57-001  

 Quad-33、303、FM-3、405以及他們的靜電式喇叭,相信你都不會陌生。但是生產Quad產品的卻是一個稱為The Acousical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的公司。他們為什麼不用響亮的Quad為公司名稱呢?原來只是為了對抗四聲道的氾濫。

  這篇訪問記,乃由The Audio Amateur(TAA)雜誌總編輯Reg Williamson(RW)訪問Quad的負責人Peter Walker(PW)寫成。在訪問中,你可以看出Peter先生不像其他的受訪者那樣地喜歡自吹自擂。

  全文有幾個觀念希望讀者們特別留意:

  ●四聲道之所以被淘汰與人的聽覺習慣有關。

  ●以靜電喇叭加上動圈式作為輔助低音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把50台擴大機串聯起來,你可能仍然無法分辨第一台和最後一台的差異。

  ●Quad的擴大機由設計到生產過程中,從來不去聽它──你不必訝異,事實上一個夠水準的廠商應該是如此的。

  ●做一台差的電晶體擴大機,要比做一台差的真空管擴大機容易──這使我們很容易拿一台差的電晶體和不好不壞的真空管去比較。

TAA:你認為優良的音響再生系統最主要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才算是優良的音響再生系統?

PW:我想,這可能反映出我的年紀(他現年62歲),我一直都喜歡記實型式的再生──如果是一個樂團在舞台上或是大禮堂中演奏,我們就應當忠實的、傳真的把這種情形再生出來。自然,這種想法已經漸漸落伍了,現在的看法是要再生出一種「換然一新」的聲音,我無法與之爭辯,也不能說這種看法有任何錯誤,可能就算巴哈再生也會這麼做,務期使人印象深刻,並全力追求效果。但是我個人的喜好及目的,卻是要把在某處發生的音響事件真實的再生出來,或許有人會說,這種要求只有在音樂廳中才能達成,因為捨此而外別無他法,但是為什麼要堅持在音樂廳中呢?我堅持如此,但這只是我個人的偏好而已。

TAA:那麼,你不喜歡坐在樂團的中間囉?

PW:我一個禮拜有兩次機會坐在樂團中間,那是一個當地的樂團,我奏橫笛,伸縮喇叭和法國號就在我的後面,這種感受非常好。但是我絕對不喜歡坐在樂團中聽音樂,我不認為人們會特別喜歡發自他背後的聲音,我想你一定會有轉過來面對它的衝動,因為那種感覺就像在你的背後拉警報一樣。

TAA:你這麼說是不是意味著你不喜歡某些型式的四聲道?諸如四聲道音響之類的?

PW:我認為四聲道有兩個缺點,其一是在音樂廳中,你可以感覺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迴響,但是這些來自背後發自許多音源的迴響彼此間並不一致;如果你坐在愛伯特大廳中,而所有背後的迴響都是由兩個一致的聲道所發出,也就是聚成兩個點發出,你就不會喜歡他了,而所有的四聲道都是這麼做的,這是缺點之一。缺點之二是,我認為聽眾們在聆賞音樂時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呈橢圓錐狀的展開,其角度約為60度,或是一個有待論證的角度,注意力主要就是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同時還有忽略來自背後聲音的傾向,這也是外耳殼的功用,故而坐在音樂廳時,你會排斥來自背後的聲音,但是這種聲音仍然存在的,因而也是自生的一部分,但是重要性極微,只有迴響和實際節目不一致時,才能符合實際情形。

  如果女王駕臨音樂廳,她必然是坐在包廂中,牆壁就位於她身後六呎處,會產生12微秒的延遲,她卻能十分清晰的聽到前面樂團的演奏,一點也不擔心身後這面牆。如果你是坐在音樂廳的正中間有人在你身後幾呎處張羅起一面毛毯,你是不是就會覺得音樂的大部分都不見了呢?我想是不會的。

RW:抱歉我打個岔好嗎?Peter,你身為一個工程師,如果在經濟上可能的情形下可以增加兩個額外的聲道,你將如何處理呢?

PW:我的看法是這兩個額外的聲道應當用來提升訊噪比,無疑我會試著拿來改善前方的音像,我在想如果我想把這個房間,或是我家裡聆賞室的牆壁去掉一面,騰出一塊和音樂廳相同的空間,再把這兩個聲音附加一塊兒,效果就會和一個樂團在倫敦的節慶大廳(Festival Hall)演奏一般了,我很欣賞這種效果,一定是比我所聽過的任何Hi-Fi再生配置都要好得很多的。

RW:這是不是就是所謂開窗(open window)觀念的延伸呢?

PW:是的,但窗戶要開得相當寬,可能要有180度之寬,但我想無需寬到360度。

RW:但是要知道,剛才你是說要把這兩個額外的聲道用來增加頻寬和訊噪比的,自然在現今的電聲技術下,這兩個聲道必然能勝任那種工作的,所以如果多給你兩個聲道,你要如何運用呢?

PW:最好把四個聲道都放在前方,法國廣播電台一位工程師在數年前曾這麼做過,他用的是四個聲道,而把麥克風做特別的安排,據說他曾經把試驗的結果寫出來,但我從未看過。

  他說這樣做能大幅改進立體聲的效果──我想他是把兩個揚聲器背向配置,另兩個則同向配置,再配置上四個麥克風,我相信這樣能使前方的音像更為明確。

AT-57-002  AT-57-003  

TAA:你認為四聲向音響(quadrophony)有前途嗎?

PW:我認為沒有前途,我想我們可能會非常敏感並排斥它,儘管這種系統已是人盡皆知的;有很多人曾說:「這不是我們所想要的」,但我並不認為這種複雜的系統,或是擺四個揚聲器在房間裡能成為理由,雖然說其間必然有些關連,只是我們不要來自背後的聲音,這些聲音從音樂的角度看來是不怎麼好玩的。

TAA:你有沒有在感覺不出後方揚聲器存在的場合聽過所謂有臨場感的 聲音,好比說,用矩陣系統來使立體聲唱片有臨場感的場合?

PW:大多數的示範我都聽過,但我從未聽過有關四聲道的好示範。一般說來,如果後方揚聲器能聽得出來,我們會不自在,如果聽不出來,和普通兩聲道的差別就不大,除非是用在大教堂中,所以有音樂感耳朵的人,如果也玩四聲道,頂多玩一年就收攤了,又會回到兩聲道的天地去。

TAA:那麼依你的看法,音響再生工作的哪一方面亟待努力呢?

PW:揚聲器在室內的配置,我想你把揚聲器弄得和人極為接近,就能獲得很好的再生,但如果放在房間裡,和地板距離很遠,卻和牆壁、角落很近,則一切都不同了,我們很想克服這種現象,這是一件很難著手的工作。

TAA:你不會是打算要賣Hi-Fi房屋吧?

PW:不會,我不認為你能改變房間多少,那是不切實際的,有很多人試過,他們說:「有了房間的傳播函數以後,你就可以輸入電腦而得出答案了」。這種是很難辦,也是我們打算做的,我想你會樂於聽到揚聲器發出的聲因在到達耳朵之後10微秒內沒有反射發生,這樣就能獲致一個良好的音像,我想把事情搞混的就是那麼早期的反射(early reflections)。

TAA:那麼,大概耳機才是達成此一目標的途徑囉?!

PW:我想節目如果是經由(模仿外耳形狀的)人工耳翼錄製的,耳機可能就有前途了。

TAA:是不是用假人頭?

PW:是的,要做得好我想一定要用真人的耳翼才行──各人的耳翼差別很大,依照Schroeder的理論,如果能用耳翼形狀和你的外耳相同的假人頭錄音,或是把麥克風放在耳膜旁錄音,效果一定很好。但是如果用了他人的耳翼,因反射而引起的衰減就不同,由於你已經和這種形狀的耳翼生活在一起很久了,故而就算是一個小小的縫隙被臘塞住,也會使你分辨上下的能力遲鈍很多。

TAA:這麼說,你也已經模鑄了一對你自己的耳朵,好獲致良好的「耳機錄音」囉?

PW:用這種方法錄唱片是不可能的,因為有不同的人要聽唱片,或許將來有可能這麼做,或是某種密閉式的揚聲器可能會有前途。

TAA:怎麼說呢?

PW:噢!就是把揚聲器嵌在室內的牆壁上,這樣就不會有反射出現,如果你能做出不需裝箱的揚聲器,並且遠離角落放置,就不會有反射了,這是因為所有的頻率都在音像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內,這樣就可以把室內的所有反射都消除了,這是最好的情形──但卻很難於做到。

TAA:這麼說的話,倒和早期我們所談論的無限障板式以及把揚聲器裝在牆壁中有點關連了?

RW:是的,但是你不能把揚聲器放在角落裡,你可以把低音揚聲器放在角落裡,並在數百赫以前效果都很好,但是到了某個頻率後,就要和牆壁有一個臨界的距離,這就是干擾發生的時刻了,其作用就像一個梳形濾波器(comb filter),把音質弄得混亂不清。

TAA:那麼,你看哪一種揚聲器的發展相當有希望呢?

RW:哎!這個問題很難於回答我個人是喜歡在靜電式揚聲器上下工夫,因為這種設計擺脫了很多非靜電式揚聲器的缺點,但其本身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有待我們去克服,我不是說這就是最完美的途徑,但這是認真從事的一個途徑。

TAA:你是不是喜歡這種回答,說你喜歡靜電式揚聲器?

PW: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是的──我想下一代的可以做得更好。

TAA:你所說的靜電式幾乎有25年的歷史了,你還是在做基本上不要的這種裝置嗎?

PW:是的,我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的,但是卻很難於付諸生產,很難使之進入生產線,要兩個人來把振膜張成圓形,再做出一組聽起來很好的樣品,是極為容易的事。但是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將之納入生產,並使生產線末端出來的產品品質都一樣,沒有變化,這些產品要牢靠、要持久,塑膠部份不能縮縐,不能冒火花,也不能故障,這就是很難於克服的問題了。

TAA:雖然這樣,新一代的塑膠必然是很有助益的,是嗎?

PW:過去20年中未必如此,因為塑膠質的振膜必須相當穩定,只有穩定的振膜,楊氏係數才高,這意味著不會延展太多,但這又使得裱裝極為困難,因為不管你裱裝在什麼上面,都不能使振膜延展太多,一旦裱裝隨溫度和溼度變化而生變動,諧振就變了,這就是困難之所在,就我所知還沒有什麼彈性材料是穩定的,材料愈有彈性,就變得愈不穩定,世事又何嘗不是如此?

RW:你剛開始設計第一個ESL單元時,有沒有想到用在立體聲系統上?

PW:當初的設計是用於單聲系統的,直到我們生產了500或600個以後,立體聲出現了,經過修改後,已獲得較好的水平指向性,因為立體聲時會有干擾出現。

RW:做為立體聲系統中的組件之一,你是不是很滿意這種裝置呢?

PW:噢!不,不,我們認為我們的揚聲器很差,但是其他的揚聲器更差,但也不是所有的揚聲器都差,其他揚聲器在過去年裡已有大幅改進,我們的產品剛問世的時候,我的工作人員說:「真恐怖,它把唱片上所有的嘈雜聲都表露無遺了,感度又這麼低,又沒有低音。」現在這種抱怨都沒啦!因為現在所有其他的揚聲器感度都低,延伸的頻域也把循軌失真和嘈雜聲表露無遺,現在所有其他的揚聲器聽起來都更像我們的了。

  聽起來似乎傲慢自大得可以,但的確是極為接近的,現在你可以把一個優良的動圈式揚聲器和靜電式的並排陳列,試聽後的差異比20年前小得很多,而我們的ESL系列現在為人提及的次數也比20年前多了。

AT-57-004  AT-57-005  

RW:無論如何,這種評論是相當中肯的,長久以來ESL都是用來做為其他系統追求的目標,是嗎?

PW:早期的日子裡並不是如此──因為多數人都不喜歡它,而工程師以及揚聲器設計家們只肯說:「這種系統有其獨到之處」。但是大眾並不喜歡它,它沒有低音,水泥質的大號角在角落裡可以充滿勁道的隆隆作響,但是你知道靜電式的沒有辦法,不能使地動窗搖,這種要求在那些日子理是視做準則的,靜電式的揚聲器的確不善於此,不過現在一般大眾對它的評價是比10年前要高得多了。

TAA:如果有人要用你的揚聲器來做中高頻的再生,你是不是會建議它採用哪一種動圈式揚聲器來輔助再生100Hz以下的聲音呢?

PW:我們會盡量置身事外,有兩三個人在試行加上低音喇叭方面獲得極好的成果,但是很難做好的,一開始可能會顯得效果彰著,但是要使兩者的聲音均勻一致就很困難了,有的人則是用上兩套我們的揚聲器,一套疊置在另一套上,這倒是蠻合理的,因為這正可以形成一個細長的音源,你可以使這個音源延申而不致使其他性能惡化,只要把底層端加上6dB,而其他方面加上3dB,就能使聲音較響,因而使人印象深刻,這樣做很不錯,而附加低音喇叭從不曾有很好的效果。

TAA:就算是用上電子分頻網路以及分立的擴大機也一樣嗎?

PW:有一家錄音公司,剛開始採用我們的揚聲器時曾說:「我們要加上低音喇叭」,然後加上了一個很大的低音喇叭,這樣用了五年以後,最後,他們的錄音工程師說:「我們還是喜歡用全音域的靜電式來鑑聽音質,雖然說低音無法低下去,但是定音鼓和其他的聲音聽起來比較自然一些,我們打算接受這種妥協來取代先前的方法,這兩種方法都不太正確,沒有一種是十全十美的。

  故而從事這種工作室吃力不討好的,再英國很少人試過附加一只低音喇叭。然而,在美國卻有很多人這麼做過,或許有人成功了,但是這裡卻有人做得很過份,他們說:「大提琴開始演奏時,我們就把低音喇叭切掉。」這樣做是錯的,如果這樣做是對的,就應該在所有時間都把低音喇叭接上,包括說話時及其他在內,如果說要再友人說話時把低音喇叭切掉,那就不對勁了,因為既然無法正確的再生人聲部分,一定是有某些方面不對了。

TAA:關於失真測試的功能,你有沒有什麼意見好比說拿諧波、雙音互調、暫態互調,或轉折率限制等特性來做為擴大機品質的指標?

PW:擴大機應當在其電壓和電壓變率限制範圍內工作,(這正是轉折率限制),這兩個數字同時還要比任何節目源的高很多,這些都是測得為0.01%或0.05%的事,但是通常我們聽到的節目源至少都有2或3%的失真,這是來自唱片、錄音帶或其他節目源的最低失真值,聆聽測試通常都不是在0.01%失真的範圍內進行的,是以我深信在那種範圍內,擴大機一定是如你想像中的標準般完美的。

AT-57-006  

  如果把五十部擴大機串接起來,使每一部都成為負載,又餽入次一部,那麼聽第一部和第五十部的聲音,實際上可能都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你可以把一部擴大機做得如你所喜歡般的好,而不會有絲毫之差,但是一旦送去測試後,你就會發現其間差異之大。首先,我們可以比較一部能濾除20Hz以下低音的擴大機,而另一部的低音能低到直流的程度,如果說有一個節目源有低到5Hz左右的成分,則前者的擴大機所推動的揚聲器紙盆不會動,而後者所推動的就會動了,因而揚聲器所發出的聲音會不同。

  但這不足以成為非難擴大機的理由,因為前者的先決條件是認定5Hz的信號是不該存在的,所以如果你要拿一部擴大機和一條直線相比,你一定要確定直線的頻寬是和擴大機相同的,終端的阻抗也要一樣,一旦你能達成這些條件的要求,那麼這部擴大機一定是和那條直線一樣好的,這些枝節的影響正是使人困惑的主因。

  你可以了解到何以你能找出這些擴大機間的差異,你隨時都可以找出來,如果有人測試過兩部擴大機以後說:「這兩部聽起來不同」其間是沒有什麼神奇的。你可以在實驗室花上兩天或是一個禮拜,一定可以找出兩者何以不同,並可以用純正的專有名詞寫出一篇報告來,這就是何以兩者聽起來不同了,其原因通常都是枝節的問題,這並不是判定一部擴大機好或壞的條件,通常只是終端阻抗不對其他諸如此類的問題而已。

TAA:那你如何使聆聽測試的結果和儀器測試有關連呢?

PW:我們設計我們自己的真空管擴大機,付諸生產,並行銷上市,但我們從不聽它。事實上連我們的303和405也一樣,有人說:「這樣不好吧?你應該先聽一聽的。」然而,我們是做過某種程度的聆聽測試的,但那是為了某些特殊的情事。

  我們聆聽不同的失真──看有沒有什麼重大的影響?你一定要用聆聽測試來找出是否有重大影響,一定要有測試來找出轆聲是否會使唱頭輸入過載,或者是否唱片刮痕會使唱頭抬得極高頻率的信號,而使控制單元失效。

  但我們不是坐在那兒聽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然後說:「這個擴大機聽起來比較好,我們來換一兩個電阻,噢!對了,現在聽起來更好了。」在設計階段我們決不會坐下來聽音樂唱片,而是聽一些有趣的雜訊、有趣的失真,來看一看是否這些事物的影響很大,以得到主觀的評估,但實際上我們是不聽任何節目源的。

TAA:你對頻寬的看法如何?是不是擴大機一定要限制在某個範圍之內,好比說從20Hz到20KHz?

PW:和消費者有關連的是要在20Hz到20KHz間能有正確的再生,或是上達21KHz或任何目前爭論所在的數字。過此範圍以外,倘若不致干擾到音頻範圍內的性能,就不會受到重視,如果一部會在50KHz處玩花招的擴大機,在1KHz處也有某種現象出現,自然50KHz處的關係較大,但這也是從那個觀點看才如此的,如果你能確定高到50KHz後都不致在音頻範圍內產生問題,那就沒有關係了,不過最好還是將之去除,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AT-57-007  AT-57-008  

  一旦你全面檢視過控制單元,以及擴大機的設計後,你當盡可能的使20Hz以下的成分濾除,20KHz以上的亦然,同時由於回授的問題你當有相當寬的頻寬,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要把多餘的頻寬去掉,由消費者的觀點看來,這樣做的好處不只一點點。

TAA:有些人喜歡做電子分頻網來使信號分路成若干頻域,依你看這樣做有沒有問題?

這樣做要花較多的錢,如果你不打算在過載的情形下工作,這樣做毫無好處,好比說你用三部擴大機來涵蓋三個頻域工作,你就可以過載工作,引出的問題不多,因為低音可以過載而不致和高頻產生互調,因此我們可以除掉更多的可聞失真,但是如果你認為擴大機絕對不該在割切範圍內工作,用上三部擴大機就不會比只用一部好了。用一部擴大機而有三倍大的功率反而會更好,因為至少這個功率可以在頻域中的任何一部分出現,所以用一部百瓦的擴大機來推動整個頻域,一定比用三部30瓦的擴大機來推動低音、中音和高音三個頻域好──信號只在某個頻域範圍內時,其他兩個擴大機就閒置在那兒,又不能調過來幫忙。

AT-57-009  AT-57-010  AT-57-011  


TAA:你第一次對音響發生興趣是怎麼一個情形?是什麼把你帶進來的?

PW:我一直都喜愛音樂,也喜歡技術性的事物,我記得192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開始播音時,我才6歲,整條街的人都在裝礦石機組,那時候我們裝的並不太複雜。

TAA:是不是觸絲式(cat's whisker)的?

PW:用一個電位計、觸絲和一對耳機,你就可以收聽到了。而今日由於技術水平高,一個不富有的業餘者想要進入那種境地,很多問題有待克服,我有幸生於一切都還很簡單的時代,既喜歡音樂,又樂於接受使音樂聽來更美好的挑戰,我之所以喜愛音響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很好的技術性挑戰,同時音響還具有唯美的魅力──透過它可以得到音樂,音樂正是你為它從事所有工作的報酬,音響具有科學和藝術的極端平衡。

  但是如果你去製造釘子,你把釘子打進牆壁時,不會有太大的滿足感,同時也不會有如音樂所給與你般的唯美的魅力。

TAA:你是否喜歡親自動手做東西呢?

PW:最近不太喜歡了──太沒有耐心了,我過去很喜歡自己動手,但是耐心已逐漸消失了。

TAA:音響界有什麼人影響過你?

PW:Paul Voigt是第一個把揚聲器做得聽起來不同的人,比任何我所聽過的都要好得很多。早年我所聽的是一架收音電唱機,聲音啞啞,有一天我偶然的聽到了Voigt角落式號角所送出的胡桃鉗組曲,自然,是有唱片的雜音,什麼都有,但是我也能感覺出在一切的背後有一個樂團在生動逼真的演奏,簡直就不像是再生的音樂,使得我拿它來和現場演奏比較,而不是和收音電唱機比較,也因此引發了我對音響的興趣。

TAA:你時常參加音樂演出?

PW:是的,那些日子裡我曾經在舞曲樂隊演奏過,那是我很樂於從事的工作。

TAA:現在你仍然在樂團中演奏?

PW:是的,業餘性的自娛可以使你的心離電子遠些。

TAA:是不是Voigt的揚聲器使你走入生產音響器材的行業?

PW:不是的,我並沒有立即開始產製的生涯,那是以後的事。開始我是替公司賣擴大機,有一天我30英鎊賣了一部擴大器,當時我就想:「我真弄不懂,這些零件只要5英鎊,我也可以買進這些零件,用一天的時間組立起來,第二天再賣出去,不就賺進25英鎊了嗎?」那可比我一週不到2英鎊的薪水多太多了,所以我開始留意並著手生產了。

  一開始我做公共廣播系統,我替一些舞廳或電影院裝一些揚聲器和麥克風,利潤並不豐富,就這樣奮鬥了好幾年,困難主要是在於要用最少的錢產生最多的瓦特數。同時如果有人想要真正好的工作,他們自然會找一些大牌的公司,好比說是EMI或是標準電話等公司,每樣工作都要投標,他們不是以最便宜的得標,最便宜的傢伙往往要賠錢,就是讓最有名的得標,我們又不是,我們只是中間的。

AT-57-012  

  我們在大戰前就開始了Hi-Fi的行業,而Paul Voigt那時還在英倫,所做的揚聲器已經比任何人的要好很多了,不過他的最大銷售量每週才兩只,每只35英鎊,這在今天的行情我想要相當於600鎊了,算是相當貴的。但是他又不能用它自己的名字做,因為這樣沒有市場,你必須要用許多人來辦事,才能得到集體廣告的效益,在1937或38年的樣子,我做了一部高傳真的擴大機,推挽式的,25瓦,用的是三極管,直接交連,帶回授的,噢!是的,相當不錯的,但是你卻不能認真去賣這種東西,部分是由於那時候的唱片還是78轉的,雜音很多,人們會說:「那些嘶聲、煎油聲是怎麼一回事?」

AT-57-013  AT-57-014  

  BBC相當不錯,而揚聲器我們有Voigt,那時候我們也有一只無限障板式的揚聲器,事實上在戰前我們還有一只Audiom 8的氣墊式揚聲器,它在自由空間的基本諧振是16Hz,裝進3立方英呎的箱子後上升到50Hz,正是一只氣墊式揚聲器,那時還只是1937前後而已,但又是因為沒有市場而賣得不多。

TAA:是不是因為沒有人知道真正好的再生聲音如何?

PW:總歸是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你一個禮拜只賣出半台,或是兩個禮拜才賣出一台,那已是我們使出渾身解數的結果。

TAA:大戰時你在幹嘛?

PW:哎!那時毫無音響可言,我們為部隊的無線電單位做接收機的線圈。

TAA:但是戰後音響又開始發展了?

PW:我把音響當副業,直到人們已學到喜好音響為止,那時我做的還是先自己裝一套,賣一些給少數幾個工程師,一個禮拜賣上個五、六套的如此而已。然後Hi-Fi開始風行了,多半是由於LP唱片的問世,由於我已經幹了那一行,因而趕上了潮流──因緣際會的搞對了,大多數的事情都是這麼樣的,對吧?

TAA:你是時勢造就出來的英雄。

純粹是運氣而已。

TAA:我想隨著LP唱片在1948年夏天推出後,你的黃金時代也開始了?

AT-57-015  

PW:是的,大約就是那個時候,我的業務開始蓬勃發展,並且愈做愈大,現在已經是大企業了,儘管說業務不是一直都很好。

AT-57-016  

TAA:你現在還在做一些當初期的產品,不會有人認為你相當保守吧?

PW:我們不會每6個月甚或12個月就推出一項新產品,不會的,只有兩個原因我們才會生產新產品,一個是一開始就做錯了,另一個是科技上有了基本的改進,而科技上有基本改進是不常發生的。

TAA:那麼,你也不相信有所謂突破這碼子事囉?!

PW:是的,不會有那麼多突破的,少數是有的,電晶體是一個突破,立體聲唱片也是一個突破,磁帶錄音機的發明也是一個突破,對了,也有一些小小突破,但絕不會每6個月就出現一次。

  而你聽過25年前再生出來的聲音的話,比今天我們所再生的並不會差很多,最近我們接待過一群日本人,並為他們展示一套已有20年歷史的器材,整套器材,包括唱片在內,聽起來都是出奇的好,當然,不是立體聲的。唯一不對勁的一點就是這套器材是單聲道的否則是非常優良的,或許訊噪比不會像今天所生產的那樣好,但是真實感和自然感是全然有的。

  我們用的是Ferranti的唱頭,極優秀的裝置,是在1950和1955年間製造的,我不太能確定正確的日期,就用它來播放一張好的單聲唱片,來推動我們的靜電式揚聲器的原型。至於擴大機,我深信早在30年前就可以做得如我們所期望的一樣的好了。

Mike Albinson(Walker的工程助理):如果你要找一個充滿愚行的話題,現成的就有一陣狂熱在這裡,說真空管擴大機比較好,而Quad II真空管擴大機就再生的性能而言,是目前最好的,再看一遍大約12年以前的技術刊物,你會發現那時的論調是電晶體比真空管好得太多,而真空管擴大機已經敗在電晶體的腳底了,那麼今天這種情形則可以說成真空管又偉大的復活了。

AT-57-017  

  這是時尚──毫無真實可言,一部現代的電晶體擴大機在你要提出的任一方面而言,都要比過去的Quad II好,可能有一項例外,那就是如果你要在過載情況下工作的話,真空管擴大機可以呈現邊際的差異,過去有少數很差的電晶體擴大機,做一部差的電晶體擴大機,要比做一部差的真空管擴大機容易,然而只要你做的是真空管擴大機,難免會有哼聲什麼的,但一般說來還能維持合理的線性。

TAA:這麼說也是非常寬大的。

PW:是相當寬大的,也很容易。

TAA:你認為Quad會生產每聲道200瓦的擴大機嗎?

PW:如果我們打算做,我們有這種能力,但是這就意味著揚聲器的感度要變得更低了,你還要想辦法將音圈上的熱散去。同時不要忘記,在某些揚聲器中,就算是目前所積聚的熱都足以使音圈的阻值加倍了,再想想這種現象在分頻網路端的影響,恰好像在原有的揚聲器導線上又加上一個8歐姆的揚聲器,阻尼因數也因而從無窮大降到1,是吧?也因此面臨了限制點,除非是採用許多個揚聲單元,然而複置的單元又有指向性的問題存在,在這裡要使揚聲器響得大聲些,就要接觸到極限了。

TAA:Quad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PW:起源自一個雙關語,我們生產的一種擴大機編號是QA12P,意思是帶前置放大(Preamp)的12瓦高品質擴大機(Quality Amplifier)(各取重要單字的第一字母和數字組成,譯者註),但是有時候人們會弄不清楚,會說:「我要買一部你們的12AXPY」,所以當下一個產品問世以後,我說:「我們可以為他造一個字來當名字,這樣他們就會記得了。」所以Quad這個字就加上去了──家庭用的高品質擴大機,(Quality Amplifier for Domestic Use, Quad)這就是Acoustical音響製造公司──太繞舌了──的Quad型產品,人們因而稱之為"Quad",然後他們開始叫我們Quad公司了,我們也認真想過把公司的名字由Acoustical改成Quad但我們沒有這麼做,大概也是為了四聲道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AT-57-018  

(譯自 The Audio Amateur. Issue 3/1978)

轉載音響技術第57期SEP. 1980 QUAD訪問記/王超群 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