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擁有頂尖名器的如何令音響升級,這一回250元只購買一片,一次還得買一盒(8片)
前幾期筆者就本刊試聽室中一些實效不錯而且價錢便宜又容易動手的一些小手段向讀者報導之後,頗有些熱心的讀者、朋友來電,以為筆者盡可不必切遵價格與方便施工的立場,只要有實效就報導出來;價格高低與施工難易由讀者自行斟酌。這實在是非常好的建議,這一次向各位報導的就不是非常便宜的東西了。
前幾期筆者曾經跟各位提到過玩QUAD的苦惱在於低音,趕跑了過於濃郁(沒有細節的那部份)的低音,使低音層次分明是每一位音響迷的共同目標。關於QUAD的低音,在最初的十年裡筆者收集了不少在QUAD上裝超低音的資料,記得那時一度擁有一對QUAD ESL和一對ALTEC 604E,那時候就意圖用604E(雖是全音域)來做QUAD ESL的超低音,由於對什麼叫做電子分音所知不多,又不小心在金華街上老譚的音響店裡碰到了現在的總編輯張文俠,在高人指點之下把QUAD裝上了超低音,結果是頭痛得更嚴重。檢討起來當然是ALTEC 604E的頻率不夠低,遂拿ALTEC 604E去換了一對18吋口徑的GAUSS,沒想到結果更糟,而那時筆者手上又多了一對QUAD,原因是當時極富盛名的Mark Levension自製了一對叫HQD的Super QUAD,(H是Hartly 18吋的低音,Q是兩對QUAD ESL,D是Decca的RIBON TWENTER),當時筆者意圖效法,下場更是悽慘。歷經了兩年的折磨,乾脆把害死人的超低音擱在一邊,主要的原因在於不能忍受靜電喇叭和動圈式喇叭音色上的差異,更二者的速度也不一樣,當時並不曉得動圈式的超低音不應裝在喇叭箱子裡面,(線在的作法是將超低音單體裝在一塊障板上,前後都是開放的)。
在打消了超低音念頭之後不久,還是無法消受QUAD的低音,於是用墊被來吸,由於筆者家中成員甚多,相繼出國之後,床下的墊被多得很,廢物利用效果還真不賴,洋洋自得之餘請朋友到家裡來聽整治之後的QUAD,記得是曹一和王銘弘兩位,兩位都非常客氣,說了一些客套話,不好意思澆我冷水,倒是張文俠說:「小熊,說句老實話,還是換喇叭吧!」換喇叭是件大事輕率不得,且看看有沒有收拾它的其他辦法再說,想起與曹、王二位談起過喇叭的效率問題,彼二位認為QUAD屬低效率喇叭,經棉被一吸就算音域平衡搞對了,其所損失的效率不也很可惜嗎?他們認為應把喇叭後方的聲音向前面導出來而不是吸光了算了,想想也對,遂收拾起了墊被,改用聲弧,但是聲弧並不能完全地解決有指向性的低音問題,不過聲弧對於高、中、低音的平衡有非常不錯的效果(如果用對了的話)。這時筆者已經把超低音喇叭賣了,兩對QUAD也訂做了一個柚木架子將之底靠底的架了起來,低頻還是沒有細節,交響樂的高潮,樂器會彼此糾纏不清。
就在這無可奈何的情形下,心中又生一計,何不放棄前人的說法─「屏風式喇叭要平著擺」,試試看45度角,果然聲音起了極大的變化,濃得化不開的低音變緊了,這大概就是王銘弘所說的時間差了,十幾年來的心中大患已然離我而去。高興了一陣子之後就發覺,這種比較平衡的聲音、頻寬似乎窄了點,舞台的深度是比較深(以前根本沒有深度可言),但寬度也不夠。把角度放平了,深度就沒了,遂利用抑制振動的手法─玩彈簧,用Washer頻寬是加寬了些,高音、低音都向兩頭延伸了,這時候就比較能夠掌握聲音的走向了,用各式各樣的彈簧、尖錐,用酒瓶子當作小聲弧,用鵝絨椅墊、棉花椅墊逐步校正,才深深體會到聲音是可以製造的,前題是器材本身不可有嚴重缺陷。喇叭的角度可以解決部分問題,但是代價也相當昂貴─頻寬在喇叭折角過大時會有所損失,這時雖然手頭上有了控制音域平衡的一些手段,但失去的頻寬卻不容易找回來。逐一再把角度扳回,目前差不多在20度左右,而一般箱型喇叭則大概在10度左右,而一般箱型喇叭則大概在10度左右(長方形的房子,喇叭在短牆邊)。在這一段時間中,對於喇叭的前後、左右、折度、俯仰角,起碼做過上一次的擺位試驗,再加上在什麼地方、用什麼彈簧、聲弧前一點、後一點,瓶子放在背牆或是側牆,用多少個,不同的排列和組合,保守估計也在千次以上,這種多元多次的複雜變化之間,聲音是循著一定脈絡在改變著,當然只有聲音在變,而且是照著自己的意思在變,那換位置和排列組合就好了,這時候人是不會換器材的。
不換器材,當然也不會去動線路或電容器,只因為心中篤定,認為有些變化大可利用多元多次的物理調整就行了,這種自信其實也是一種障礙,既然是多元多次、動線路、動零件部也加多它一元或二元嗎?
從天地蓋換用隔網,那張網子就啟動了筆者對QUAD低音的非份之想,RIAA中的雲母電容更是直接了當擺明了頻寬就是寬了,低音就是往下沉了,似乎是在向我挑戰...「怎麼樣,吃不消了吧!」數千次的排列組合,難道還怕了這顆雲母電容不成。回來折騰了兩個禮拜,就硬是拿這一截比較低的低頻沒辦法。最後是把自給偏壓換成固定偏壓,把問題給解決了,可是有一些問題好像才剛剛開始。低音是多出來了,消化不消化得了,也就是說聽感上比較低沉的低音在開始的時候只因它比較低心中就會滿足,一旦去追究那截低沉的頻段的品質的時候,卻又發現是比較低了,但是比較不Q:彈簧、聲弧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遂向諸道友問計,經一位多年使用QUAD 63 PRO的鍾兄指點說:「先前聽說你的建議用了彈簧效果非常理想,但老是一碰就掉,愈用愈少。前一陣買了兩盒小圓片,貼上了包管不會掉,更優點比彈簧要多。彈簧有好聽的也有難聽的,小圓片是每一片都是好聽的。」
小圓片到手之後,先細看使用說明,小圓片原設計人的建議是用音叉來找位置,這是一種極為科學的方式,做法是把小圓片放在機箱上或檯面上,在板面的中心放上小圓片,然後敲響音叉使之振動,再將音叉底端的小球頂住小圓片的最東端和最西端,若果兩端聲音的亮度相同,則此點就是東西向上的定點;如此法再試南北向,若產生南端聲音亮,北端聲音暗,則小圓片就要向北移,移到南北兩端的亮度相同的位置,這個辦法講起來容易,用起來可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在平面上要這樣試出一個位置,鉤頭彎背的愈聽愈懷疑自己的耳朵有問題,而且那支音叉敲一次響不了多久,等你聽仔細了,音叉已經沒了振動。更把音叉定在圓片上的時候非用眼睛看著不成,等湊耳去聽音叉的時候,眼睛就看不見手的位置了,一移動身體常常會改變手的角度,手指頭又挨上了音叉,聲音又沒了,真是折騰。所幸其聲音一端亮一端暗的道理很簡單,用手指頭(右指第二關節,也就是我們常用來敲東西的那節)去敲其小圓片之外的板子或機箱頂或蓋,就可發現聲音亮的那端頻率較高,聲音低的那端頻率較低。把音叉放下乾脆用手敲,用手指頭順著板子或機箱的蓋子的某一面,從最北端往南敲,會發現敲在邊上的時候頻率最高,愈往中心頻率愈低,再往南頻率又往高處上昇,小圓片就是貼在頻率最低的那一點上,南北向如是,東西向亦如是,非常便捷而且其準無比,驗諸音叉亦復如是。
這種方法是可以取代原設計人來本刊試聽室中示範的方法,卻與其說明書上所印出來一面貼三個的指示有所不同,或許廠家的意思是多用無妨,但依筆者玩彈簧的經驗,似乎一個平面用一個已經不錯,多用聲音反而發乾、脆裂;小圓片的好處在於不會發乾。
用手敲的方法解決了「施工困難」的問題,比方說前級擴大機的兩側或者是CD唱盤的側牆就沒辦法在上面擺小圓片,而小圓片的背膠又奇黏無比。不去測量去貼也可以,因為側板的振動大多相當單純,貼在側板的對角線交叉點上效果也幾近完美,可是有些CD唱盤的側板上有螺絲,錄影機上也大多在側牆上有螺絲,這時候敲一敲就更妥當了。
小圓片效果最明顯的地方是大塊的平面,比方說音響架的桌面、大理石板、玻璃、機箱的上蓋、底板、變壓器蓋、機箱側板、喇叭箱則以天和地兩塊的效果最為明顯而且絕對錯不了,為什麼說錯不了呢?因為板子小,依現在流行的喇叭設計,喇叭箱兩側的板子面積都最大,而且不像前板或後板裝有喇叭單體和分音器,如果材質是高壓板密集度比較平均,很容易找出貼小圓片的地方,但如果是天然木材,則密度不平均,指頭敲下去的時候會發現有的地方聲音大,有的地方聲音低,如果箱子的結構有補強或者是本身結構的堅牢度不平均,都會令找位的工作更叫人吃不消,到底應該貼在哪裡呢?是敲起來比較響的地方呢?還是貼在敲起來聲音比較低但不太響的地方呢?這個問題筆者問遍諸「圓片友」並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不是有貼就好,就是大概不會差太多吧!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用聲音作為指標,小圓片背上的膠非常黏,由不得使用者移來移去,其背膠黏性特強跟小圓片的效益有密切的關係,移來移去之後背膠失去了粘性,效益自然會打折扣,一移再移之下所產生之負面影響已使得實驗本身之正確性產生可疑之處,所幸總編對於找尋真理所編之預算是「趟海」的,筆者因之才得以找出答案。這裡必須再談一下小圓片的效益,一般說來,小圓片和彈簧一樣可以讓聲音的深度表現更佳,音場的高度也會更高,這就是說頻寬向兩頭延伸了,另外透明度、解析度都會提升,這一點和彈簧的效益差不多,只不過彈簧容易換也容易掉,小圓片則不方便換。
彈簧對於聲音的改善是抑制振動,小圓片亦復如是。既然是因為震動影響了聲音,那不同的振動其對聲音的影響必然是不相同的,比方說電源變壓器或輸出變壓器的蓋子,用手一敲,其頻率不很低,但一樣影響聲音,筆者這次在後級的電源變壓器上貼了一片,效果是消除了中高音部份的毛邊。兩音路的喇叭,如果其本身的均衡性相當傑出,拿小圓片來貼高音單體的背面則會發覺高音改善了,但低因變慢了,這時候低音單體上就需要也貼上一片,如此高、低音會獲得全面性的改善。所以當你敲板面找位置的時候,切記不要一次將八個小圓片全貼上,一定要一次一次的貼,對稱的地方如喇叭、Mono+Mono的後級,左右各一片之後,聽過一次再動手貼其他的,前級機箱、天板地板要對稱、CD唱盤就不一定了,天板往往很單純,底板就有的極為複雜(上面有許多螺絲),這種情況要架起來找位置相當麻煩,可以先貼別處(找位方便的地方)。如果你是很用心的一次一次貼上小圓片,那你就會在貼前級、CD唱盤、後級上得知小圓片抑制振動之效益,到了喇叭箱上,碰到了複雜的狀況,先聽聽聲音是哪裡出了問題,低音又肥又慢又鬆,貼低音單體背面(要拆下單體來貼),高音吵啞聒噪,貼高音單體,側板或背板碰到了敲起來低和敲起來響但不低的地方,則聲音需要修補低音或是修補比較響的頻率來決定應該貼在哪裡。
聽起來很煩是不是,要知道這是用手指頭敲,不是用音叉試。要是用音叉一定會吐血的,不過即使是用手指頭敲,也會把指頭敲紅來(第二天才會痛),但當你嚐到了小圓片抑制振動的效果之後,你就知道了,那種叫做「恩同再造」的感覺,且不要說你的那套音響只不過幾萬塊,要知道那些震動所造成的惡果並不只存在於幾萬塊一套的音響上,那些使用全世界最貴的器材上一樣存在著振動的問題,更包括筆者所使用的骨董器材上。尤其是玩QUAD的(包括63 PRO)。妙的是老QUAD ESL貼在底下,新QUAD 63貼在頂上。它令QUAD的頻率變寬了,透明的中音帶向兩頭延伸,變得更有精神甚至有勁,SN比也提升了,動態因之加大而且音色的艷度也比較鮮。
(有關箱型喇叭的試驗是在本刊試聽室做的)
轉載現代音響No.58 五月號 MAY. 1993 發燒人發燒事/抑制振動/熊園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