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T-81-003-1.jpg

唐先生:

  前兩期本文都是有關唱盤設計,除了增加讀者們對正確唱盤設計重要性的瞭解之外,更針對國內唱盤廠商;希望「檀」文能拋磚引玉,使得它們能出些脫穎而出的高品質唱盤。政府限制日貨對國產唱盤業來說,確實是起飛的大好機會。

  本期我將針對唱盤使用者──絕大部份的讀者們,選出些改善唱盤音質的具體辦法。

水平循跡角度(BAT)

  我在79期中曾提及唱片溝紋中訊號的精密程度。很明顯地唱針與唱片溝槽之間極微小的幾何誤差即可造成大量的失真。一般固定支軸式的唱臂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水平循跡誤差(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即使是直線循跡式的唱臂,誤差也不是0度,請見Audio雜誌六月號專文),而若唱針的「超距」(overhang)和「偏置角度」(offset angle)調整得正確,這誤差會小至忽略的程度。

  調整幾何角度的程式是一位名Baerwald的人提出的,現今市面上大部份的循跡誤差校正計都是根據Baerwald的程式設計的(如Dennessen, db, Cart-A-lign和Mobile Fidelity出品的)。

  這些校正計都頗不便宜,由期是Dennessen的Geometric Soundtrackor,鋁製的要百餘美元,塑膠的也要四十美元。不過讀者們不必買這些校正器,因為自己可以做一個。

  由Baerwald的程式中算出,若唱真能在距唱盤轉軸中心66mm和120.9mm兩點產生0°誤差,在唱片的其他各處誤差也將低至可忽略的程度。唯一能在這兩個所謂的null point(簡稱N.P.)達到0°誤差的方法是有正確「超距」和「偏置角度」。至於這些名詞代表什麼,看看圖一就能瞭解了。

AT-81-004.jpg

  讀者們也許不知道,通常唱盤規格中的「超距」和「有效唱臂長度」等數據都是錯的。幾乎所有的唱盤其標稱的超距是15mm,但各式不同的唱臂長度不可能都有相同的超距。而通常附與唱盤一起的校正計也是錯的。根據15mm超距或用附帶唱盤的校正計調整唱頭會造成不尋常的高循跡誤差。讀者們可利用下述的自製校正計達到最低的誤差。

  本文的校正計很容易做,但讀者們必須小心地使其盡量精確。找一塊薄的硬紙卡,切成約19cm x 2cm大小。先在正中畫一條約17cm長的直線(用細的筆,若有0.1mm的最好),然後在此17cm線的一端畫出30mm的刻度。這個刻度是用來測量超距用的,而30mm這一點即為轉盤軸心點,以此點為中心打一個直徑6.5mm的洞,使其可緊緊地套在轉盤的軸心上。從此軸心點再量66mm和120.9mm,在這兩點仔細記下N.P.1和N.P.2的符號。

AT-81-006.jpg

圖二是個校正器的例子,讀者們可按照它來做,但不要直接剪出來用,因為尺寸比例不對。在軸心點的洞務必不能太鬆,否則測量的精確性會打折扣。為了方便與準備,此校正計可用有mm刻度的方格表紙貼在硬紙卡上做。

AT-81-005.jpg

  校正計做好後,用一把尺精確地量取唱臂承軸與轉盤軸心的水平距離。在某些唱臂上很難看出唱臂承軸的正確中心在哪裡,但盡量地設法量得正確的距離。利用表一,找出正確的超距(不是15mm?!)。套上剛做好的校正計,把唱臂移到轉盤軸心處,測量唱針的超距(如圖三)。若與表一的證卻超距不符,把唱頭的螺絲旋鬆調整至正確為止。

AT-81-007.jpg

  有些半自動和全自動的唱盤,其唱臂不能移過轉盤軸心,於是超距就不能直接量了。看看圖一,我發現: (唱臂軸至唱針尖的水平距離) - (唱臂軸至轉盤軸水平距離) =超距。於是可用此法間接地求得超距。

  超距調整正確後,在校正偏置角度。此時用校正計,先把唱針尖置於N.P.1,仔細觀察看唱針桿是否與校正計上的17cm直線完全成水平的直角(見圖四)?

AT-81-008.jpg

若不是,小心地旋鬆唱頭的螺絲,在不變超距的情況下,旋轉唱頭體以達直角(圖五)。然後在是N.P.2,同樣地旋轉唱頭的水平角度,直到唱針能在兩個N.P.都能達到0°循跡誤差為止(若超距沒錯,唱針如果能在N.P.1形成直角,也必在N.P.2形成直角)。再量量超距,查看是否還正確,若不是,則需重新校正。做各項調整時務必小心,因為很容易失手碰壞唱針。

AT-81-009.jpg

  許多人照此法校正後,對歪的唱頭感覺不自在。可是這一點都不是問題,只要超距正確,兩個N.P.也有0°誤差,循跡誤差在整個唱片表面通常不會超過0.2°/cm。有人相信S形和直形唱臂在HTA方面有優劣之分,也是不實的。S形或直形都能達到一樣的循跡精確度。

AT-81-010.jpg

垂直循跡角度(VTA)──

   垂直循跡角度幾乎與水平角度一樣重要,但可惜只有少部份的唱盤有可調高度的唱臂,所以大部份讀者不能校正VTA。而且問題是VTA沒有絕對的正確值(不同的唱片用不同的刻片頭製成,VTA也互異),所以很難一勞永逸。您若有播唱時可調VTA的唱臂,可試著調至音質最好的角度。但這需要靈敏的耳朵,而且每張唱片都得重新微調。

唱臂與唱頭的配合──

  唱盤和唱臂廣告似乎造成了頗大的錯覺,使人們以為唱臂與唱頭的有效質量是愈低愈好。其實唱臂與唱頭的總有效質量必須與唱針懸掛阻尼系統的循性(compliance)相配合。MM式的循性較高,MC式的循性較低。某些唱頭規格中有標出循性數值,但不同廠牌的規格不能直接比較,因測試的方法和情況都不同,而且循性有靜態(static)和動態(dynamic)、水平和垂直之分。

  一般循性高的唱頭應配質量低的唱臂,而循性低的應配質量高的唱臂。為什麼有此一說呢?道理很簡單: 唱針桿懸掛阻尼系統的循性與唱臂的總有效質量形成一個諧振系統。諧振頻率通常在5Hz至15Hz之間,諧振幅度因不同唱臂的阻尼而異(3dB至10dB之間頗常見)。真正匹配良好的理想諧振頻率是10Hz,低於8Hz唱針易被唱片彎曲不平的副低頻訊號干擾刺激而循跡不良,而高於12Hz唱片上的低頻訊號容易觸發諧振造成低音再生含混不清的現象。

  測量低頻諧振點不難,只要用測試唱片掃描唱頭/唱臂5Hz到20Hz左右的頻率響應,最突出的頻率就是諧振點。若低於8Hz,就表示循性太高或質量太高。同樣地,高於12Hz表示循性太低或質量太低。Koetsu或Supex等昂貴的MC唱頭與現今流行的低質量唱臂是不能匹配的!

唱片穩定器的使用──

  唱片穩定器在78、79期中「Hi-Fi小實驗」文和上期本文的Oracle唱盤介紹都有詳細論述。本地Radio Shack有一種膠質夾式的穩定器,外觀很彆腳,但不像POD或Disclamp只有三點接觸,它有整整一圈的接觸面積,效果十分顯著。

  其他得調整和改良,如唱盤底座、轉盤的阻尼等,以前本文有提及,請參考。

  寫「檀島音騎」已屆兩年了,本期將是我向讀者們暫時告別的一篇,因不久即將離開檀島遷居加州入學。十分感謝唐先生與梁副總的鼓勵,更謝謝兩年來讀者的支持與愛護。希望不久的將來我一切安定下來後再為大家寫稿(大概不會是「加州音騎」吧!一笑)。

  祝  編安

    與  再會!

甘棣

民國71年7月25日於美國檀香山

轉載音響技術第81期 SEP. 1982 檀島音騎(完結篇)/甘 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桑 的頭像
    蘇桑

    老音響資料庫/蘇桑部落格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