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託朋友從日本帶回來一部Technics的卡式錄音座RS-M240X,也許有讀者覺得奇怪:本地的進口錄音座多得很,為什麼還要到日本去買,何苦呢?其實,筆者託朋友去日本買這部卡式座是有特別原因的,因為RS-M240X是目前很少數擁有dbx消噪音系統的卡式座之一,是相當新的機型,在國內似乎還買不到,而筆者又特別對dbx感興趣,因為幾年前,筆者曾在泰孚音響公司試用過dbx系統,那時dbx系統是分離式,還相當昂貴,即使是現在,分離式系統仍不便宜,以筆者的財力,還是用不起的。RS-M240X由於有著內藏dbx系統和價廉等優點,故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先用為快了,才會想到請朋友從日本帶回來。
使用了dbx之後,卡式帶的S/N果然提升了很多,磁帶固有的嘶聲竟然完全聽不見,把音量開大,某些唱片上錄音母帶的嘶聲倒聽見了,因此,用了dbx某些之後,筆者十分滿意,因為總算有了S/N比的卡座可用了,所以就準備好好錄一些高水準的卡式音樂帶,供自己欣賞用。在半年前筆者做有關卡式帶頻率特性的實驗時(刊於音技64期),曾經買了多種各式各樣的錄音帶,其中有便宜的,也有昂貴的高級錄音帶,其中有些標明了是「High Output」的,以往由於筆者並不很愛用卡式帶,所以並不瞭解High Output有何意義,現在既然要錄幾卷好帶子,所以就難免把上次用過的錄音帶搬出來,逐一錄上一段相同的曲子,來比較一番,一方面聽聽不同錄音帶音色的差異,另一方面也準備選出幾種物美價廉的帶子,以便多購一些,以待後日之用。
High output 即感度高
在試聽了幾種不同的帶子之後,筆者就發現了所謂「High Output」高輸出的帶子了,在錄音之後,重播出來的電平確是高了許多,而且有些錄音帶的輸出電平竟會比錄音電平高出3~4dB之多,也就是說,它的感度特別好,譬如說,用一卷TDK的AD C-60錄一段音樂,在最強音的時候VU表的指針是指在0dB的地方,可是在重播時,VU表的指針卻指在+3dB的地方,表示這種帶子的輸出強了3dB,當然,VU表指針指在-3dB的地方,除了因為錄音帶輸出大之外,還可能是指針趨動線路失調等等原因,可是只要在多比較幾種錄音帶的輸入/輸出信號強度比之後,就可以知道高輸出的原因是帶子輸出大呢還是VU表失調。經筆者再試錄了幾卷基本型的帶子,如TDK的D-C60和PIONEER的N-1 C-60之後,出於兩者的輸入/出電平是非常相近的,所以我們可以判定筆者所發現的卡帶輸出/入差異是由卡帶輸出不同所造成的,換言之,就是不同的卡式帶,再受磁場強度相同的錄音頭錄音後,所殘留的磁束是不同的,其中殘留磁力強的,大概就是所謂的高輸出帶了。
白噪音測輸出
既然有了這樣的發現,而且差異情況十分明顯,筆者在試錄時也發現,不同的磁帶音色差異也相當大(這是必然的,看了筆者在64期的實驗就知道),所以也想一併實驗一下,看看不同磁帶在低頻和高頻方面的特性有何特點。
經過思考一番後,擬定了一個很簡單,但應該相當準確的實驗辦法,就是把實驗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在每一卷參與實驗的帶子上錄上一段寬頻域的噪音,最好是白色噪音(White Noise),因為白噪音在每一音程內所包含的能量是相同的,用來測試錄音帶的平均輸出電平是很恰當的,白噪音的來源可以是白噪音產生器(如圖),或是本刊所受的測試唱片SMT-TS-4 B面的Line Noise部分,如果上面兩種都沒有,可以用FM電台間的噪音來代用,筆者用的是唱片上的白噪音做為音源,錄音電平是以-3dB VU為準,然後重播,重播所得的電平會顯示在VU表上,然後再比較輸出電平是低於或高於-3dB VU多少個dB,記錄下來便成為第一部分的結果,由於這部RS-M240X是採用VU表顯示電平的(新的同型機用螢光指示),所以從-7dB至+5dB每dB均有刻劃,而且信號穩定時,判讀dB數一點也不難,倒是某些LED電平指示,以3dB為一級,想要分辨1dB的差異可就難了。
高低頻顯示磁帶特色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實驗方式和第一部分完全一樣,只是不以白噪音為音源,而改以低頻和高頻信號做音源,而且錄音電平不一樣,為了節省實驗步驟和時間,逼頻和高頻都只各選取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頻率來測定,筆者研究了一些外國的類似資料,發現低頻的頻率大多為400Hz或315Hz,而高頻則為10KHz,由於筆者的實驗不受任何標準或法令的限制,所以低頻選為200Hz,高頻則為10KHz,頻率一經選定,實驗就立刻進行,信號來源為SFG-1000,另外由於筆者十分欣賞dbx,所以全部的實驗,信號都是經過dbx處理,由於每一種錄音帶均經相同的處理,所以對不同磁帶間差異應該是沒有影響的。在做此部分實驗時,200Hz的錄音強度和白噪音是相同的,但10KHz則改為-6dB,因為在現實樂音中,10KHz的成分已很少,故改用較低電平測試必較合理,選用低頻和高頻來實驗的原因並不是測試磁帶的輸出水平,而是要用來和白噪音的輸出強度比較,這樣就可以知道該種錄音帶的低頻和高頻特性了,因此,表中所列出的dB數,都是和原輸入電平比較而得的結果。
NORMAL 中比高下
現在我們來看本文所附的長表,就是這次實驗的結果,把表丙所列的數據比較一下,不難得到以下的心得。
一、在編號為1號到9號的9種使用正常偏壓和120uS EQ的錄音帶中,實驗所顯示的結果,幾乎是完美的「一分錢,一分貨」的型態,編號為1、2、3、4、6的幾種錄音帶,由它們包裝所標示的特點來看,都是屬於基本型的帶子,並未註有High Output字樣,它們的特性也大致相同:感度不高,低音輸出強而高音略有衰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富士的FL-60,這種帶子雖然廉宜,單卻是基本型錄音帶中輸出較高的。TDK的D-C60和PIONEER N-1特性相當近似,「是基本型錄音帶中最典型的代表,SONY的CHF-60在感度和高頻方面似乎較弱,但這可能是SONY公司刻意創造的特性,在高價的錄音帶中,也有近似於這種特性的。
5、7、8、9這幾種帶子,是使用正常偏壓的歌輸出帶,上面都標有High output字樣,由實驗結果可以知道,所謂的高輸出並沒有騙人,白噪音的輸出都高於輸入2dB以上,其中TDK OD-C60甚至高出3dB之多,由於白噪音輸出高,所以低頻、高頻類的輸出也跟著提高,這四種不同的高輸出帶,它們的特性也各不相同,頻率響應最平整的是TDK的OD,AD-C60似乎比較偏重於高音(筆者試用時也有這種感覺)。DENON DX-1和PIONEER N-2的特性非常近似,這兩種錄音帶的售價在高輸出帶中是較便宜的,AD和OD則比較貴,價格約為基本型錄音帶的兩倍左右。
高價品各有特點
二、從第10號到20號11種錄音帶,都是很高級或者長時間的帶子,Technics RT-90LN是基本型的90分鐘帶,性能平凡,但此帶在首末均各有五秒鐘的清潔帶,可算是特點之一。富士的FX-II是一種比較特別的錄音帶,使用專利「BERIDOX」配方,帶盒上註明使用High Bias,這種帶子並不貴,輸出也不高,不過筆者試錄音樂時,覺得高音很好,並不遜於上述幾種高輸出帶。MAXELL的UDXL-I-90是高輸出普通帶,不僅輸出強,而且特別注重低音,是在高輸出普通帶中比較有個性的,這種帶子並不便宜,嗜好低音的朋友很可以試試。
剩下的幾種就是鉻帶和金屬帶了,都非常的貴。僅數帶和DENON的鉻帶輸出均不高,但各有特點,DENON的DX-5和DX-7似乎都比較注重低頻的特性,根據實驗結果,低頻的輸出比高頻輸出要高出5dB左右,可是筆者在試聽時,卻不會有低頻比高頻強很多的感覺。金屬帶是最貴的,並不以高輸出為號召,但是頻率特性卻非常的好,不會偏重高頻或低頻,它最大的特點是有極大的MOL(MAX OUTPUT LEVEL),即使是平凡的金屬帶,在中、低頻MOL也比其他最好的錄音帶高出4~6dB,而在高頻時(10KHz以上),則MOL可高出其他帶子10dB,性能的確驚人,不過價格也非常可觀,TDK的MA-C90竟耗了筆者數百元,真是心痛不已,這次實驗,雖然無法顯示出MOL,但平坦的頻率特性是無可置疑的。
在表中所列的高級錄音帶中,筆者以為TDK的SA-X系列最值得使用,不僅輸出高,而且高、低頻均衡,響應平坦,價格雖貴,但不致像金屬帶那樣貴得離譜,因此,如果要從高價位帶子中選出一種,筆者必選SA-X無疑。
上面就是筆者在本次實驗所獲的一些心得,由於卡式帶的品牌和種類實在太多,不可能每種都購買一卷來實驗,所以上面的心得完全是以參與實驗的帶子的結果來判定的,其實現在每一家生產錄音帶的工廠,幾乎都生產有五六種甚至十種以上的錄音帶,供不同場合和不同嗜好的人用,像SONY公司,除了CHF外,還有BHF、AHF、JHF等帶子,特性猩都比CHF好,但筆者卻買不到,故讀者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像筆者一樣,收集不同的帶子來試驗一番,再找出特性和音色都符合自己要求的。本實驗所得的結果雖然很值得參考,但同一卷帶子用在不同的錄音座上,特性便可能不同,所以如能在自己家裡實驗的話,是最好不過了。
轉載音響技術第73期 JAN. 1982 有趣的Hi-Fi小實驗/錄音帶也有感度?/蒲鴻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