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T-54-001.jpg

李唐何許人也?一介窮自己裝迷也。在焦頭爛額之餘,自誓不能收山,自斷一指為戒。

且看此番李唐如何自圓矣!

──編者

緣起━━━━━━━━━━

  想必愛玩「自己裝」的空手道高手們都有這個經驗,剛剛費盡心血完成一部傲視群倫的超級Amp.,才沒兩天可就發現「又」被所謂在「最新觀念」下推出的新線路打垮啦!再詳細瞧瞧別人自說自話似乎也頗言之有理。於是乎,在一八一二年序曲的隆隆砲聲中結束了短暫的生命,再度慘遭分屍的命運矣!原來是追求「完美」去也。

  因而,能在兩天之內就可幫親朋好友裝上一套嫁妝音響的吾道高手們,自個兒家裡倒往往沒得可聽,有的大概就是滿地的放大器屍體,從OCL、全對稱互補、雙微分差動、超低TIM,乃至目前走紅一時的所謂比美真空管音色的Class A,一應俱全。天天就在電路堆中打混,偏偏這年頭值得研究的線路又是滿天飛,照這情況下去只怕永遠沒得完了。

  李唐追隨時代潮流向來不落人後,只不過這幾年搞將下來可真成了焦頭爛額,差點老命跟著報廢矣。十個「自己裝」九個倒是窮光蛋,每個月拼老命賺來的幾文錢倒全部孝敬到中華商場老闆的荷包裡了。再說,誰又聽說過哪家的妞兒會有興趣陪著閣下您玩「自己裝」呢?再瘋下去,保證連個老婆都混不到啦!痛定思痛之餘,當著老母之面指天立誓:「皇天在上,此番李唐如若再不能收山者,誓必自斷一指,,以示懲戒。」順手撈起斜口鉗,「喀嚓」一聲就將一只電阻剪成兩段(其實已經燒毀)。老弟在旁吃吃冷笑:「只怕十根指頭都還不夠用咧!」

  且說此後李唐開始埋頭苦幹,報銷了十五個月的休假時間方始完成了目前這套驚天動地的「自己裝」音響。在大呼賠本之餘,不免向音響技術雜誌打歪主意,能撈回一點也是好的。且望諸看倌老兄切莫與李唐般的皮厚,否則人人愛讀的音響技術非宣告垮台不可矣!閒話少說,且看李唐的音響憑啥在此吹牛吧。

構思━━━━━━━━━━

  說正格的,今日的音響系統在放大器電路上的發展實已達到相當的程度,至少比起唱頭、揚聲器或錄音器材而言是強的多了。誠如音響技術曾登過這麼一句:「你家那套6CA7充其量只佔影響音色3%?5%?7%?」實在是發人深省。閣下的DC Amp.跟在下的超低TIM究竟有多少的差別?也許頻率響應在100KHz低了0.5dB,也許失真大了百分之零點零幾,真會有那末大的不同嗎?李某人一向對於有些金耳大俠們好生折服,只要他隨手換個唱頭或不同廠牌的揚聲器,其音色的差別就足以讓人驚訝的。李唐始終認為,一部放大器只要有正確設計的調校,注意用料品質,利用儀表做些適當而細心的調校,則這Amp.的性能總是不會太差的。有許多名廠能在音響界屹立不搖,觀其電路不過爾爾,「平實」就是成功的原因吧。

  聽完自己裝的超級放大器,在跟老闆大爺們的百萬音響一比之下,似乎總有那末一點兒不對勁,其實真正敗下陣來的原因往往是在於老闆們的唱片、唱頭、喇叭乃至於那間雍容華貴的客廳之上。近年來對於揚聲系統乃至於整個聽音室結構方面已是越來越受到重視了;欲求改善音響之道,不能只專注於某個部份,得要全盤著手方為上策。這些觀念早有專家告訴過咱們了,李唐可是花了幾年功夫方才大悟。可惜窮家幫小子有陋屋可住都以是托天之幸矣,何敢言大興土木改造一番,再說看得上眼的揚聲器也非得幾兩黃金莫辦,咱們大男生給賣了怕也值不得那末多錢吧。於是李唐夜夜苦思如何求得積小勝為大勝之道,其結果則是沒法由系統結構著手。

  一千塊錢一只的喇叭不夠看是嗎?那好,利用電子分音試試。房間本身條件太差是嗎?不妨用等化放大器求得相當程度的補償。欲使音質水準升級,這兩樣法寶可是頂重要的。電子分音和等化放大的好處多的簡直數不清,請參閱音響技術各期,不再贅述。想必吾輩高手們床底下必然都是零件成堆,要跟別人比鈔票固然無計可施,至少可以捲起袖子出賣勞力吧!「勤能補拙」實乃至理名言,何況玩起電路更是你我的拿手好戲咧。

  不過,高手之輩多屬名士派,所裝音響在線路上固然沒得話說,但往往一味追求音質的高超,對於Function方面多半一概不管,接線能省則省,連電源開關都乾脆免啦!外觀上更是牽腸掛肚,總讓人覺得亂沒身價的。這回不免先弄上幾個像樣的機箱來唬唬外行人。閣下若想知道「身價」在音響人中的重要,您不妨抽個空逛逛各大音響公司,夥計們一見窮家幫門徒進來,賊頭賊腦的東張西望,保證劈頭就是一句:「你用的是哪個牌子的機器。」先來個下馬威,可惜碰上李唐一向都是顧左右而言他。

  此外,音響技術一向重視Function機能的介紹,事實上適當的功能開關在必要時可發揮極大的效能,故而此番不免在整個系統處理方面好好下點功夫。李唐這篇報告,主要也是針對這方面的介紹。

結構━━━━━━━━━━

  在完成這套音響之初,即訂下基本方針,可歸納如下:

 (一): 在正常的聆聽情況下,儘量減少經過音色修飾的各級電路。

 (二): 在必要場合下,如PA用途、錄音工作或對於有缺陷的信號源處理等,可具備有足夠功能來配合特殊要求,並可作相當程度的音質補償。

 (三): 放大器電路本身構成上,則不去刻意追求如何「先進」的電路,一般測試特性以能合乎水準即可。因而幾乎所有主要電路都以雙微分互補為其基本架構,取其既易設計而特性又馴服之故。

  看官們可要講話了,若光說電子分音和等化放大又有啥了不起,音響技術及盧卡通先生等大作中早就有詳盡的報導啦!莫急,李某的高招又豈會如此簡單。原來李府還剩下一對2WAY的揚聲器,既聽慣了,更捨不得丟掉,靈機一動,就加上了一個所謂後聲道附加電路(不能算是四聲道)。想必正統派衛道之士看到這裡必然要搖頭嘆曰:「異哉小子。」其實若能在不影響及雙聲道音源的情況下,適度配合後聲道,音的質感會淳厚些,對於音的定位也不會如想像般的糟糕。此外,床底下又摸出了一對久置不用的雙簧日製迴音器,這下子又多出了個殘響附加電路,平常可備而不用,在特殊情況下加上一點效果,饒富趣味性。當然,這種方式比起最新的延遲電路是不夠看的,瞧在是庫存品的份上,將就點使用吧。另外在前置部份的處理也跟傳統方式略有不同。講了半天,還是請看基本方塊圖吧(見圖一)。

AT-54-002.jpg

  如何,這下怕不有點眼花撩亂吧。其實只要把迴音、後聲道、等化器等位置統統OFF掉就是純音派所謂的一切Flat。李某人的設計可真是迎合大眾口味,下面開始介紹各局部系統的處理。

細部

  全部系統共使用了五個機箱,分別購自音響技術(SF-1000A前置機箱)、愛韻社(功率放大及SEA機箱),以及一部老美報廢機器拆下之機殼,但皆分別經過重新安排整理面板上位置以適應實際需要。結果造成了光看面板是一大堆開關旋鈕,如非李唐加以說明,恐怕旁人皆有無從下手之感,系統太複雜,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下面就個別電路加以說明,不過在裝置技巧上或電路部份的分析,由於音響技術上多有介紹,為節省篇幅就省略了。

  (P.S.)為簡便計,易下所有小信號晶體皆使用2N5087 2N5210,而推動晶體則為2N6552 2N6555附加散熱器。

一、RIAA放大器

  RIAA放大器的電路要求條件甚為嚴苛,實為最難處理的部份。起初為尋找一適當的電路真是煞費苦心,幾乎翻遍了各雜誌及名廠電路作為參考。本打算使用一些較複雜而新穎的線路,但對於「自己裝」者而言,所受限制良多,實在沒有把握會有預期效果,從而作罷。李唐所用RIAA電路請見圖二

AT-54-003.jpg

  在此針對有些放大器可能會有的缺失,嘗試的提出一些解決之法,也許不見得正確,尚請高手們不吝指點。說明:

 (一): 閉路增益以1KHz,37dB為準。至於RIAA等化數值是盜取音響音響技術第33期。

 (二): 儘可能提高第一、二級增益(由Q1至Q6),同時施用較深度的本級回授,使綜合閉路增益在85dB左右。如此雖未及IC OP Amp.具有甚高的開路增益,但目前有許多論文證明未必增益高就是好的,而是將負回授徑路由各增益級平均分擔,如此對SID而言至為有利,並可提高Gain-Band width product。此外,將第一、二級增益提高可有較佳的S/N比。

 (三): 提高輸出級工作電流。一般RIAA放大器在末級往往未能加上足夠的靜態工作電流,當輸入高速的正弦或方波信號,由於驅動電流不足,倒成了三角波輸出。若採用全對稱輸出方式,雖然好一點,但也會因電流不足將工作點移至Class AB或Class B的狀態,造成不必要失真。

  圖(二)的工作電流分配如下:第一及(Q1至Q4)設定約60-70μA,第二級(Q5 Q6)設定約80μA~1mA,而達靈頓驅動級則工作在15mA左右,確保工作在Class A範圍內。

 (四): 加上唱頭阻抗及電容負載匹配開關是必要的。阻抗匹配是傳輸的基本原則,吾人皆知,但不知為何很少人重視這個問題。以各廠家為例,除了前些日子看到Pioneer A-27具有這種匹配開關外,幾乎有名牌前置都標明輸入阻抗47KΩ(準不準還不知道),對於輸入電容量則乾脆不提。李唐擁有一個Stanton 681 EEE Calibration Standard唱頭,其標稱阻抗47KΩ,電容量275PF。另外有一個算得上超值的Grado F3+唱頭,頗具特色,也很受敝人喜愛,其標稱阻抗低至10KΩ,匹配容量則未註明。若再來個Ortofon,則又不同了。這種不同唱頭有不同需求的情況,必定也發生在各位同好的身上,若無一適當匹配之選擇開關,也難怪同一個唱頭在各種不同廠牌的Amp.上使用,會造成許多好壞不同的評價了。李唐認為正確的方法是: 由唱頭至放大器內部儘量使用低潛佈電容隔離線。 選擇輸入匹配電阻(在此選用10K 25K 35K 47K 100K五檔)。 配合電容匹配開關(選用0 50P 100P 150P 200P五檔)。當然這些方法未必就能解決了匹配的問題,但至少我們應可以做到這幾點的。

  這個RIAA Amp.有個缺點就是電壓利用率較為低,為期獲得高輸入過荷及高輸出電壓擺幅之性能,故將電源電壓提高至±28V。在裝置時都使用了較高品質零件,尤其所使用開關係在力威亞電器行找到一種可直接插入電路板中的一種,其價格雖昂貴,因其置於最前端,不會如市面上許多開關用不了好久就發生接觸不良、雜音、甚至不通,是很令人腦火的。

二、前置系統接線

  一典型的前置放大器連接可如圖(三)所示。其在正常聆聽下固然沒啥大問題,但若要用作錄音或其他用途可能就會造成一些毛病。

AT-54-004.jpg

  當錄音輸出(REC O/P端)若至於Flat Amp.之前時,則輸出至錄音電平無法控制。對有缺陷的信號源,如雜音大或高低頻響應不平坦情況下,無法做適當的修正或處理。可能對信號源(RIAA Amp.、Tuner、Aux等Source)造成負載效應。

  若將錄音輸出置於Flat Amp.或Tone Control之後,則音量電位器就必須同時充當輸出電平及監聽音量之控制器,往往顧此失彼,無法調整適當音量。

AT-54-005.jpg

  為使系統運用靈活,李唐將Flat Amp.一分為二,改成如圖四所示連接方式。其目的:針對前述缺點。錄音位置(REC)可選用經SEA、EQ來修正音源或僅Flat A Amp.輸出阻抗甚低,不產生負載效應,監聽音量可隨意調整完全不影響錄音。由於設有迴音附加電路,經由Flat A Amp.輸入,適當調整VR1 VR3電位器則決定Echo混入比例。因而,雖然VR1 VR5都具有音量調整功用,但李唐特將VR5稱為Volume Control,而VR1則稱之為main level set,其原因在此。如以VR1 VR5配合可有較佳的S/N比。將總增益由一般的20dB提高至26dB左右,可做為電子分音部分之損耗補償。由於Flat A、Flat B均具有低阻抗輸出特性,因而可同時提供高階度(26dB gain)、低階度(14dB gain)之兩種輸出。而Flat A並可提供一低阻抗Source至SEA EQ部分(將於後面第四項中說明)。由於SEA EQ通常以IC OP Amp.組成,其輸出振幅級功率往往不足以推動低阻值附在(本系統後接之負載甚重),故以Flat B可兼具隔離作用。並且SEA EQ置於此處,所處理平均輸入電平較低,對於降低失真是有幫助的。本想再加入可供兩部錄音機對錄的開關,但將增加接線困擾,開關也不好買到,因而作罷。

三、Flat A及Flat B放大器

(一)Flat A Amp.

AT-54-006.jpg

 100KΩ(A)音量電位器是很早在力威亞電器行所構一種日製21段大型電位器。不若目前市面流行的一些帶鋼珠電位器,轉起來固然頗有質感,而用歐姆表逐段檢查發現左右聲道的誤差仍然很大。

 平衡電位器(100K MN型)分別串入一10KΩ電阻接地,原因是李唐認為目前信號源之聲道平衡度都還不錯,實在不需太大的衰減比來供平衡使用。

 由輸入至輸出端綜合閉路增益約14dB。

(二)Flat B Amp.

AT-54-007.jpg

 響度控制不是利用開關切換,而是訪McIntosh的連續改變方式,由於電位器數值不同,因而零件數值也更改了。

 輸出級工作電流高達20mA左右,確保在甚低附在阻抗推動下仍能在Class A工作區內操作。

 本級增益設定約12dB。

四、回音附加電路

AT-54-008.jpg

 「迴音」兩個字恐怕不太妥當,姑妄用之吧。

 所用日製雙簧迴音器為低阻抗(約8Ω)輸入及高阻抗輸出(約50KΩ),其輸入電平及功率需求資料不詳,僅憑經驗及一些簡單實驗先完成基本電路再經修改後如圖(七)所示。

 VR6 Echo Level set電位器可調整適量之推動功率至迴音器,Echo Driver增益設定約30dB,Echo Amp.則約22dB,VR3 10K(B)電位器則控制輸入Flat A Amp.之電平。

五、SEA、EQ放大器

AT-54-009.jpg

 本電路乃是取自音響技術第十六、十七、十九期邱輝雄先生大作「SEA等化器之設計與製作」一文,請參閱之。

 全部電路共使用五枚LM324 Quad OP Amp.以及一個RC4739 Dual OP Amp.,其中LM324使用±15V電源,而RC4739則使用±18V電源。

 為配合所購機箱之±12dB刻劃,故將原文中圖上之R24、R25數值更改為3.6KΩ

 為簡化放大級數,故將原線路中之輸入、輸出緩衝器(兩枚OP IC)省略。前面曾提過(第二項第五、六小節),利用Flat A Amp.之低輸出阻抗,Flat B Amp.之高輸入阻抗,可達成相同效果,且處理電平低,整個而言是很有利的。

六、LED指示器之增益級

AT-54-011.jpg

  在整個系統之中,唯一購買的半成品套件就是LED顯示器了。由於採用電子分音方式,故將LED顯示器位置移至前置放大器輸出端,並加入了一個LED五倍放大電路及一個電平顯示的靈敏度控制器(50KΩ B),可使在不同音量下都可由LED顯示音樂電平的變化。如果不嫌麻煩,可利用-VTVM及信號產生器逐點校對,於電位器旋鈕上做記號,即可隨時監測放大器輸出電平,或概略估計此時功率放大器的輸出功率。講句老實話,無論是VU表或LED顯示器,吾人絕大多數都是用來做為觀賞的成分居多,只要在欣賞音樂之餘,能見它上上下下賣力的跳動著,誰還管他0dB位置代表著些什麼意義呢?

七、耳機放大器

AT-54-010.jpg

  李唐是屬於「大聲派」,音量不足聽來總覺得不過癮,可惜到了三更半夜可就沒輒啦!除非想挨老爸的巴掌。所以設置耳機是必要的,而且還要兩個,總不能老是自得其樂讓旁人乾瞪眼吧。本來用的電路式訪McIntosh C-28的耳機電路,但實在消耗功率太大,燙的要命。所以還是照老樣子RC4739推動對稱互補輸出,見圖(十)

AT-54-012.jpg

八、電子分音電路

  在決定了要使用電子分音方式之後,首先面對的幾個重要問題是:

 使用幾路分頻方式: 2Way? 3Way? 4Way?

 使用何種分頻電路: 6dB/oct? 12dB/oct? 18dB/oct?

 決定分頻點。

 (一): 2Way方式最簡單,但分頻點決定不易,無法同時照顧整個音域,相對的就必須使用較昂貴的單體喇叭才容易獲得良好效果。

 (二): 3Way方式則較易獲得較佳效果,頻率響應也很寬廣,是最常見的方式。

 (三): 4Way方式電路複雜,由於使用多部放大器成本增加,但相對的對單體喇叭要求條件較低,若不怕麻煩,可有很寬頻帶的平坦響應。

 (四): 超過4Way以上則不太實用了。

 (五): 6dB/oct分頻方式,電路簡潔,幾乎沒有相位失真問題存在,音色融合非常自然,缺點則是其衰減斜率不夠陡峭。若使用在3Way系統中可能使單體喇叭要求要具有比分頻點間更寬的頻率響應而加重了額外負擔。而在2Way情況下就更不適合了。

 (六): 12dB/oct分頻方式,由於在分頻點會產生相位問題的困擾,而造成了嚴重的響應凹陷,在處理上增加困難,必須要小心對付。

 (七): 18dB/oct分頻方式,線路複雜,電路損耗較大。雖然理論上相位問題不嚴重,但實際使用時必須小心處理。

 (八):  在仔細考慮了各種方式的利弊之後,初步決定使用4Way、6dB/oct方式,但再最低分頻點(150Hz)則使用18dB/oct,其理由:

AT-54-013.jpg

將就原有單體喇叭(沒錢了嘛,再說也不能將原有的喇叭丟到垃圾箱裡啊。)。

6dB/oct分頻方式是最佳的,而對於其缺點則因為四路系統各分頻點間隔本來就很窄,雖加上額外負擔(較高或較低的頻率)的工作頻率,也能應付裕如。

能使在最低頻150Hz以下使用如副低音喇叭的處理方式,將左右聲道併入一部單聲道放大器(100W A-mp.)輸出,省下點鈔票。

 (九): 起初在150Hz以下分頻點採用18dB/oct方式,電路則採用了音響技術四十一期中「別讓太太鬧離婚」一文,結果完成後利用示波器以方波輸入後,簡直嚇了一大跳!整個頻段的波形失真非常厲害,終於以逐步實驗方式,將原圖改成為圖(十一)所示。

AT-54-014.jpg

將分頻點再降至130Hz、6dB/oct。

串入-285Hz 6dB/oct轉折電路於低頻徑路中,可使衰減斜率增加,乃為了防止中低音混入低音揚聲器,以免於減低了左右聲道的分離度。並加上了一個2倍放大器,可補償電路損失,也因為低音單元喇叭經過本人「加料」處理,效率會比原來低些。

最後所測波形再低頻端仍有一點失真現象,而中高頻則非常理想,也實在是懶得重新設計電路,再洗線路板了。

 (十): 使用的單體喇叭分別為:Philips 12"低音,頻率範圍約由fo至700Hz。Coral 8"全音域,由60Hz至5KHz以上。KEF 1"高音及Philips 1"高音,約由使用6dB/oct方式,必須考慮除分頻工作頻段外尚有一段額外的有效頻率範圍,故選定130Hz、960Hz、4.2KHz為分頻點。

 (十一): 使用兩級射極隨耦器,乃再於可提供一高阻抗輸入、低阻抗輸出特性,可使分頻點落在正確的設計數值之上,並降低在高電平輸入時造成失真。

九、後聲道附加電路

  首先李唐要聲明咱家的後聲道附加器不算四聲道,免得被人嘲笑不夠氣質。關於四聲道的神話,無人聽到的不算少了,但是當前的各種處理方式如CD-4、SQ、QS、RM等(其中尚有分派)各家的說法不一,李唐為此找了好些資料,還沒能研究完畢腦袋瓜裡就已經亂成一堆,實在因為真真假假,大概誰也搞不清楚,也許這就是為啥近年來「四聲道」有點「消聲匿跡」的緣故吧。另一方面,對於四聲道,許多有識之士的反對之聲似乎比擁護者更大,罵的也夠慘烈了。有個朋友曾對在下說唯有CD-4才合乎臨場效果,最接近於「原音」,以2→4方式只能算是「人工加料」。有人堅持只有立體聲才能正確立位,何況兩聲道的問題都沒能解決,何必自討苦吃玩啥四聲道。還有人說......,太多太多啦!反正李唐對於聲音學理論不甚了解,時在絕得人人都很有道理,更不敢斗膽在此妄加論斷。

  不過李唐聽說今天除了少數現場錄音外,十有七、八的唱片都是在Studio內錄製的。老天爺!若果真如此,為啥只准灌唱片的成音師傅們隨心所欲的處理訊號,任意人工加料,而聽者則一定要「堅守原則」呢?不妨到錄音室瞧瞧現場,看臨場趕及定位在哪兒吧!說實在的,錄音技師們算得上是一種藝術再造者,他們把音樂灌錄在各聲道母帶上,再按照本身的感受做自我的詮釋,將信號加入在左右聲道之中,而稍有經驗的聽者往往很容易分別出各廠牌或不同技師錄製下的唱片,其間具有不同的風格。欣賞音樂本身是一種享受,過於挑剔反而是難過了。所以李唐抱著反正是試試看的心理,完成了一個簡單的電路,請見圖(十二)。說明:

AT-54-015.jpg

 (一): 現金比較完善的2→2系統,多數採用矩陣相移方式,對於左右聲道而言多少會有相互串音的情況發生.而這是李唐所不希望的。在此僅將原左右聲道間的差值信號取出,分別送入兩後聲道,這種方式較簡易(類似於RM系統),也不影響前聲道,仍是以雙聲道為主。

 (二): 請見圖(十二),設信號FR由IC之反向端輸入,而FL由正向端送入,由於OP IC具有甚高的CMRR值,紙輸出(L-R)信號制後聲道電平控制電位器10K(B),在將(L-R)反相後得出(R-L)送至右後聲道RR,源信號(L-R)送至左後聲道RL。不過因為低頻信號若相位相反可造成抵消作用,所以利用一個0.047μ和10KΩ電阻構成一移相電路,使在340Hz以下信號同相送至兩後聲道。

 (三): 實際試聽之後,發現其效果會因唱片本身錄音方式而有不同的表現。有些唱片聽來真是舒服,音的層面延伸而寬闊,覺得美極了。有些則讓人覺得頗怪異,令人覺得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太舒服;而有些則效果不顯著。如果碰到後兩種情況,只好把電位器關掉啦!還好的是,不會像某些四聲道系統有時會把整個音場搞得亂七八糟的現象發生。

十、功率放大器部份

AT-54-016.jpg

 (一): 後級放大器共使用了九部Power Amp.。其中低頻放大器(130Hz以下)為mono Amp.,由於將兩只12"喇叭並聯,實驗輸出應高於100W,在設計之初就注意到特別加大變壓器容量,並使用了三對高功率晶體並聯輸出,俾能承受四歐姆負載。

 (二): 除低頻放大器外,各功率放大器都是雙微分互補對稱輸出(請見音響技術第八期超低TIM Amp.一文),由於這類電路討論已甚多,為節省篇幅也不畫出線路或再加說明啦,免得編輯先生恨的牙癢癢的。唯在高音Amp.(4.2KHz以上)則使用了五對2N6552、6555做輸出,為的是提高迴轉速率。而低頻放大器電路反而簡單,因其功率雖高,但工作頻率甚低之故,只要注意工作穩定性就可以了。

 (三): 各功率Amp.的真正輸出值並不頂重要,實際上也不可能用到全額輸出,否則房子不散掉才怪,倒是各揚聲器本身效率要注意不可相差太大,或以調整功率放大器的增益補償之。

 (四): 在L/M徑路,本來使用英國Wharfedale公司的Chevin SP 8"全音域推動器,聲音不錯為效率稍低,不慎在一次失事中只見得一陣淡淡青煙報銷了一只,臨時買了一對Coral 8"全音域喇叭來湊數,這回效率又太高了。至於高音部份每聲道用了三只喇叭,KEF T-27效率較低,而Philips兩只0160喇叭則因效率高將之串聯,對Amp而言總負載阻抗約6Ω左右,還算安全。三只高音分別向三個方向輻射,可增加高頻擴散性,聽來不致刺耳。而兩只12"重低音常聽人說飛利浦喇叭頭重腳輕,在下頗有同感,待李唐中了獎券之後再弄一個真正的超低頻喇叭玩玩吧(只要一隻也就夠了)。

 (五): 對啦!李唐一直忘了告訴各位看官,在下的整個前置部份以及後聲道放大器(Rear CH Amp.)是沒有電源開關的,也就是永遠在供電狀態中。這種作法記得唐凌先生是很贊成的,反正好處比壞處多就是了。李唐吃的是通訊飯我們的機器十多年來沒停過電也未曾出過什麼大毛病,各位有興趣不妨試試。不過電子分音所用後級Amp.倒是接上了開關,原因是李唐一向把偏流調的較大,如果平常就讓功率白白耗掉,在應該節省能源的今天,未免太對不起國家了。

 (六): 由於後聲道放大器平常是工作的,且有兩個輸入端,便可以利用上了。開關S4,一個接後聲道電路,另一個接到前置主輸出端,如此平常若想隨意聽聽FM廣播或晚上看書時來點背景音樂,只要用後聲道喇叭即可,用不著每回都慎重其事地把全部電源打開,太費電啦。

十一、電源供應

  由於整個系統頗複雜,電源供應也就特別重要了,尤其在實際配線上要注意處理,多加試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起初本擬使用DC Converter之方式,取其體積小,且可有效降低交流哼聲的優點。後來經多次試驗結果,一來功率晶體以及一些零件不好找,實用工作頻率往往要降到20KHz以下,二者自己繞製高頻變壓器技術甚差,尤其在抽頭上總差個一兩伏,增加了濾波的困難,還有對高頻振盪感應也不易有效隔離,還是放規矩點,照傳統方式處理算了。

  前置部份共使用了±32V(供應±28V及±24V所需)、±18V、±12V以及+22V單電源,四組電源供應分別經整流、濾波、IC穩壓供至各級在此就省略不談了。

十二、後註

  這套系統最大遺憾就是少了個MC Amp.,因為整個系統完成已花了很長的時間,而在構想上則是更早的事了,當時既不像今天那麼流行MC唱頭,參考資料更是有限,也沒想到有天可能有資格弄個MC唱頭玩玩,而各機箱內零件太多早就已經擠的滿滿的了。

  另外,這兩年間又有許多新觀念的發展,構想也很好,真讓人覺得躍躍欲試,不過目前還是在誓約有效期間內,也許再過些時候吧。

尾語━━━━━━━━━━

  李唐在此大吹法螺,而諸位看官老兄在頭昏眼花之餘,必定以為李府上的音響很是了不起,想必發出來的聲音更不知道該有多美妙了。凡過來人都會知道,如此一套繁複的系統,有著成千上萬條的接線,只要稍一處理不當,必然是哼聲四起。再說由畫圖、洗線路板、買零件,乃至於裝機、實驗等一大堆的程序,能完成這套機器,說來真是一篇血淚史,至今李唐雖費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法子完全抓光臭蟲,實在也沒得精力來對付這些小毛病了。還有由於放大級數多,Hiss及Hum也較大,所以S/N比不理想是這套音響最大的弊病。敬告諸看倌,若無相當把握或事先就抱著不怕死的精神,勿輕易嘗試這一類的大堆頭系統,且別說李唐沒事先警告過你。

  不過,電子分音方式是值得玩的,已砸們搞自己裝的人來說,所費有限,而其效果則是肯定的。李唐敢打賭將來大家都會走上電子分音之途,何不從現在開始。要調整各聲道在中高低頻段的平衡可真是件大事,尤其在不同的音量之下,所發出的音色會有不同的表現,這點相當棘手。照理說應當使用聲頻測量儀以電子分音及等化器之配合來調出一比較理想的綜合響應曲線才是正理,可惜李唐只能以一對金耳朵來調整,什麼花樣都玩過了,真是名符其實的空手道,亂不科學的。如若有仁人君子願借出一套儀器讓在下試試,李唐向您老人家敬禮。

  拉拉雜雜扯上一大堆,目的倒不在希望看官們怦然心動跟著照樣裝上一套,因客觀因素不同,既無可能,也完全不必要。明眼人都瞧得出來,李唐以一個同樣是音響技術忠實讀者的身分,東抄西湊的完成了自己的東西,不過是希望能透過別人的設計理念、處理方式提供參考相互切磋而已。李唐有修改狂任何電路到手上都要設法亂改一通,搞的面目全非,重要的是如何能抓住原設計者的精神,再配合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加以修飾,如此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完成一套與眾不同的「自己裝」,想必這點各位及編輯先生必有同感吧。(編註:有同感!)

  音響只是手段,千萬不可成為目的,這句話也不是李唐首先發明的。放張唱片,耳朵裡聽到的祇有低音能不能夠大地震、高音是不是魔音穿腦,實在沒啥意思,所以李高手現在總是眼裡瞧著音響技術的最先進、最高級的電路圖,手上拿支筆隨意塗抹,腦海裡則浮現出了全世界最完美的聲音。這種段數,只怕有些人得要再修練個幾年才能迎頭趕上哩!

轉載音響技術第54期JUN. 1980 李唐收山記/李 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桑 的頭像
    蘇桑

    老音響資料庫/蘇桑部落格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