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界裡的「畫廊效應」
「畫廊效應」這個名詞是技術人所首創的。意思是說,在畫廊裡看畫,總是覺得比較美一些,因為那裡的燈光好、氣氛佳。還有,更重要的,你被悶在家裡的心情,永遠不能與留連在畫廊裡的心情相提並論。
「畫廊效應」經常左右著我們的思想與生活而不自覺,譬如男人之喜歡尋花問柳,女人之喜歡上美容院,以及青年學子之愛到圖書館、咖啡座去「K」書等等。說穿了,皆不外因為在那種地方可以營造某種特別適合的心情,由視乎,效果自亦特別讓自己感到滿意。
在「高傳真音響」的世界裡──不管是理論的、技術的或實際聆聽的──經常地也會出現一些「畫廊情節」(或稱之為「畫廊情結」亦無妨)。
最近抽空閱讀到了一些有關「發燒線」是否真有效爭論的文章,覺得很有趣(參見音樂與音響139期有詳盡的報導)。根據報導,事情似乎是發生於紐約市近郊的一個小音響協會Audiophile Seciety,這協會為某牌發燒線與普通導線做了極為科學而嚴肅的A-B Test並將其結果發表於Stereo Review雜誌上,由於其結果對發燒線大為不利,於是引起了軒然大波。首先,那些個遭到打擊的廠商(據稱規模都非常小),對那個做測試的音響協會表示抗議,接著,很意外地音響協會表示Stereo Review所發表的並非原文,然後一些是是非非的爭論開始出現。
在爭論中,有一部份是屬於方法是否正確可靠的問題,我覺得這應該是問題的核心,卻似乎未被強調,由於它可能左右我們學習或處事的結果,特提於此,以供參考:
Stereo Review雜誌所用的測試方法,是臨床醫學慣常使用的A-B Test法,此法的原理原則是: 在比較中,若能同時出現的,應讓其同時出現,例如視力測驗中,大大小小的C字都被排在一起,又如色盲測驗總是以一種顏色的文字重疊於另一底色之上等等;但在聽覺測驗時,因為被比較的目的物無法同時出現,便採取了緊接著出現的方法,例如響和不響間隔一秒以辨別有聲或無聲,又如A、B交替,次序不定,各響十秒已令聽者辨別是A或是B等。這種盡可能同時出現的比較法,自然有其學理上的依據,因為視力正常的人,對兩張緊鄰而顏色差異極微的色紙,大致均能辨別其差異,但若先看A,在看B,就很難保證你能分辨了,A、B交替之間,時間間隔愈長辨識力就愈是薄弱。
因此,Stereo Review所用的方法,顯然是符合臨床醫學而值得信賴的。可是,推銷發燒線的人,卻說話了,而且說的也很有道理。他們說: 聽覺記憶需要一段「重新整理」的時間,意思是說: A-B-A-B迅速的切換中,人們根本無從整理感覺,以比較其差異或好壞。一如品酒,先喝A接著立即喝B,你可能無法辨其好壞,解決之法式,休息一下,再喝B。據此,發燒線的推廣者認為: 一般人在家裡自行拆換喇叭線,均可以感覺出來其間的差異,但接上開關箱來切換時,反而不易辨別了。這種說詞,其最動人而具說服力之處,似乎就是: 比不出來,用了就知道。
不錯,有好多事情、好多東西,甚至好多的人,都是比不出來而用了之後卻真的有差別的: 在鐘錶行裡,看著琳琅滿目的款式,你幾乎無從下定決心該買哪一個,等回到家之後,也許你會懊惱,也許你會歡欣,因為這時候你真的弄清楚喜歡的是哪一個。
難道臨床醫學的方法錯了嗎?這真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我們或可以說這是一種「畫廊效應」的結果,儘管呈現於「畫廊效應」之前互具競爭性的人、是或物,有其不同的立足,而兩者之間也永遠沒有辦法被調整為一致,但仍有許多人喜歡拿他們來比較,因而產生無謂的爭論,且聽他們像不像:
婆娘: 這個死沒良心的,比氣質、論學士、連帶姿色,我哪點比不上那個妖精......
妖精: 這種事能比嗎?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妳老公心裡最清楚了,不然他築這棟金屋發神經了?
顧客: (心想)她們說的其實都有理,難就難在兩個我都要,卻又不能使婆娘變妖精,妖精更不能一日主政,所以,我只好還是我。
老編: 鷸蚌相爭,漁翁未必得利,在他們吵吵嚷嚷之間,據稱發燒線的銷量大增,反正一試嘛,何妨。真個「高」。
轉載音響技術第100期APR. 1984 技術人說話/音響界裡的「畫廊效應」/唐 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