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34-001  

  世界上大概再沒有哪一種工業像音響工業的規模那樣富於彈性了──它小可以小到只有一個人,不僅獨資而且獨力,在自己的書房或臥室搭起了一個實驗檯,於是不眠不休地開始著音響器材的實驗和裝配工作。當然像這樣的超迷你音響工作室是會成長的,由一個人而三、四個人,而十數個人數十個人。不過,即使這些人工作得很愉快,業務蒸蒸日上,產品也非常受人重視,而他們卻多半不會無限制地將自己膨脹下去的。換句話說音響工業的另外一種型態──規模及大、資金雄厚、員工也多,市場佔有極高的廠牌率,未必一定是由小公司擴充而來的。

  同時,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音響以外的工業,其產品的品質非常依賴規模和設備,沒有相當的規模和設備,就製造不出高品質的產品; 可是音響工業卻不然,因為音響製品的好與壞往往與廠商的規模之間並不存在著必然的關係。當然,一家規模極大,甚至有多項附屬工業在圍繞著的音響廠商──例如Sony、Yamaha或Pioneer──有更多的財力和工業技術可以被用來投入他們的音響製品之中,充其量也不過是「製造」過人罷了。

  因為音響這東西,除了工業設備與技術之外,最主要是依賴「人」。這可能是由於音響是為人類提供快樂的,不僅製造和裝配的人從中獲得了快樂,販賣的人也以此為樂,而買的人用的人更因為有了這快樂的東西而快樂。所以,把音響全然交給自動地大量地生產的機器去製造,無疑地便會減少音響的功能到一半。

  在本期為了配合特大號的刊行,我們特別整輯了全世界二百六十多家音響廠家的名錄,包括他們的規模和歷史都有詳盡的介紹。這個名錄,有其一般性的作用,例如讓我們了解全世界這兩百多家廠商的歷史背景。而若能更詳細地研讀思索,則或能中領悟到「音響」這東西的一些特質。譬如說,看到了David Hafler改良Williamson變壓器,然後製售Dynaco套件和音響,不禁會使我們想起在我們這兒的李國和、張文俠和溫燕萍諸先生,他們豈不也是孜孜於真空管擴大機的改進和研究嗎?鑑彼而思己,可以令我們似乎也該做在名錄裡佔一席之地的努力了。

  不錯,該努力了。但是,非常令人意外地,今天我們製造高級音響的困難竟然不在內部而是在外觀,不是在技術而是在管理和經營,說實在的,在整個心情上,我們寧願有二個電子眼或笙隆,而不希望十個山水或飛利浦在台灣設廠了。

  設廠,畢竟是容易的事情,只要資金下去,訂定生產目標,一下子產品就出來了,在大量銷售的製品中,當然不乏設廠製造之例,不過當我們用過了Sansui GS金色系列後,在我們心中真正所仰慕的,恐怕還是像Mark Livinson JC-2或像Threshold CAS 1 那樣精緻而使人心悅的製品。

  有許多人曾經對一台十幾萬的前級,大叫不服。我們覺得不服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你必得承認那一台十幾萬元的機器也有人買,並且以之獲得了無上的快樂。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可以也製造一些快樂讓自己和別人都來享用呢?

  那麼究竟怎樣來製造快樂?又怎樣擠進令人仰慕的音響廠商或名人行列呢?仔細地讀讀這份資料,相信必對你有大助益。

轉載音響技術第36期 DEC. 1978 技術人說話/讓我們也生產快樂/唐 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蘇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